初中歷史教學法略談(共3篇)

時間:2022-03-04 10:10:28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法略談(共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法略談(共3篇)

第一篇 1.優化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目前初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尚不成熟,對于周邊的新鮮事物處于極度好奇的狀態,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根據初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歷史老師要根據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變化,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新課程內容,進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吸引力,提升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西安事變”這一情節時,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初中良好的基礎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多媒體教學,采用放映相關歷史事件電影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電影情節中了解和掌握、熟悉相關歷史事件,再根據故事片中的情節,有針對性地講授課程內容,將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結果以及事件背景介紹清楚,讓學生了解到事件的意義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對陌生的歷史知識很快掌握。

2.故事化歷史知識,提升學生知識掌握度

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歷史知識的介紹和詮釋都是比較抽象和概念化的,如果上課老師根據教材進行抽象化和概念化教學的話,往往會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望而卻步,嚴重打消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但是如果能夠通過故事化歷史知識,通過故事化的引導,為學生呈現波瀾壯闊的故事情境,那么將會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愿意去聽講,更愿意去學習。通過故事化歷史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歷史內涵,能夠主動學習,通過講授故事,再依托書本知識的強化學習,能夠使學生系統性地掌握歷史發展的主線,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對于提升歷史教學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情感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學習

在目前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教學需要老師和學生的正確交流和溝通,只有這樣正確交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感教學,正確地引導學生產生共鳴,正確地引導學生正面學習。通過講授一些歷史上的英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老師情感教學的感情滲透,讓學生對于英雄的事跡產生敬意和向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從而對歷史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便于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

4.鼓勵學生探索,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初中學生總是對未知的事情有著很強的探知欲,結合他們這種活潑好動的心理狀態,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通過老師的精彩教學內容傳授,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掌握歷史事件的本質,并且能夠把握歷史發展的一些簡單規律,根據以往歷史進行借鑒,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啟發,使歷史課的課堂教學能夠成為一種智慧性的學習活動,從歷史中得到快樂,激活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對未來的渴望,讓歷史不再枯燥乏味,讓歷史課的課堂變得更加輕松,快樂教學。

綜上所述,要讓初中學生真正掌握和學好歷史知識,并且把歷史教學當成一種很愉快輕松的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去講授歷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從歷史中獲得啟發和收獲,才能夠更好地全面完善自身綜合素質。

作者:劉懷祥

第二篇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好奇心

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反映了好奇心即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指出,人的認識與情感密不可分,人在心情快樂時,感知會更敏銳,記憶更牢固,想象更活躍;反之,人處于消極狀態則會使大腦變得不靈活,感知會遲鈍。所以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教學變得活躍、生動起來,才能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去主動學習,教學效率也才能提高。初中學生較為活潑好動,還處于好奇心較強的年齡階段。所以在開展歷史教學時,課堂一開始就要“有趣”,讓學生覺得歷史課也“很好玩”,進而有興致去學習歷史。因此,教師應開好歷史課的“頭”,因為良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與心理特征,同時結合歷史課程,將教材上較為刻板、枯燥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筆者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有:故事開頭、歌曲開頭、成語開頭與詩詞開頭等。以成語開頭為例。初中生對于歷史的理解與認識水平有限,加上歷史的悠久,生活在現代的學生會產生距離感、陌生感。以成語導入的方式作為開頭,可以使歷史教學的死板、枯燥得以改善而變得輕松、有趣,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力得以發散,學生就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歷史知識深刻地牢記在心中,同時還可以將語文與歷史科目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教學《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一課中,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問有關春秋與戰國時代的成語如“臥薪嘗膽”“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等,讓其回答并就該成語進行解釋。然后筆者再在此基礎上展開該成語的來源與其背后的故事,接著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材上。逐層漸進,學生的好奇心必然會被激發,注意力也就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如此,課堂趣味性就增加了,學習氣氛也得到活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對相關的歷史內容就能很好地掌握,對后面教學的展開也有利。

二、觀看歷史視頻,調動學生視聽感官

現代教育離不開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較之傳統的一人、一課本、一粉筆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是更為直觀、生動與形象的教學方式。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跟上時展的步伐,合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讓其積極參與到歷史的學習中。網絡上相關的歷史視頻資源很多,教師要甄選出符合教材內容的但又不失趣味性的視頻。這樣,方可調動學生的興致。例如,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中的“香港回歸”時,筆者就讓學生觀看了1997年香港回歸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當時的氣氛,激發心中的愛國熱情。又如教授八年抗日戰爭的時候,筆者播放了學生較為熟悉的電視劇片段,如《抗日保衛戰》《歷史的天空》《集結號》等。觀看之后,讓學生討論并發言,談談自己對抗日的認識。之后,筆者再進行總結。歷史是抽象的,學生無法看到與觸摸到。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就不會因為歷史遠離現實生活而產生陌生感。多媒體教學的直觀表現形式,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抽象模糊的歷史事件也有形象具體的理性認識,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讓教師順利達到教學目的,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促使學生樹立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偉大目標。

三、開展小組學習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根據筆者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開展多樣的小組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自主參與到歷史的學習之中。筆者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的活動有:小組合作做歷史簡報、演歷史劇、觀看歷史視頻“找茬”等。例如,做歷史簡報。首先規定簡報的主題與內容如“盛世唐朝”,并提出評比要求(以內容、版式為主),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查找資料、設計版面。隨后在課堂展示、評比,先由小組闡述本小組簡報的優勢所在,接著進行小組互相點評、再是小組投票評選最佳簡報,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與總結,對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所有的簡報在教室宣傳欄展出,供學生交流、欣賞。再如“觀看歷史視頻‘找茬’”活動。為了讓學生學會辨別歷史,可以針對時下流行的一些“穿越”歷史劇,給學生創設一個歷史情境,讓學生也“穿越”一回,讓其找出其中的歷史知識點,并結合教材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真正掌握歷史知識。如此,無疑可以增加課堂活力,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既活躍了教學氣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筆者還開展體驗教學,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紀念館,讓學生實地感受歷史。通過向學生講述、介紹相關歷史知識,以及布置學生布置學生寫參觀體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通過這些豐富的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課堂結束后,教師還應進行知識總結,布置作業,如此才算是給這堂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

作者:杜運波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高級中學城西分校

第三篇 一、課堂激勵制度,呼喚起學生學習動力

由于學生中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學習主動,喜歡迎難而上;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又懶惰,因而不能面對學習中的難點。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差異,教師就應該適當調整課堂機制,對怕困難、沒有信心的學生就要采用這種機制,有了一點進步或者閃光點,就應該對其進行表揚,特別是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更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鼓勵和提出更高的期望。比如,經常對他們說“我相信你可以…”“我希望看到你…”這樣的話語,會使他們信心倍增,使他們為了不辜負老師的這份希望而付出努力。

二、史實故事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實,歷史就是由一個一個故事連接起來的,不少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無聊,主要是因為老師只重視教學結果,沒有把歷史故事引入課堂,初中生年齡還小,需要通過激發他們的興趣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力,有了學習興趣,他們自然就會對學習歷史更加有熱情,更希望領略故事背后的內容和規律,從而解答更多的歷史問題,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課堂上穿插一下歷史故事,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比如,講人類起源的時候,我們可以穿插女媧造人的故事,可以講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的肚皮是透明的,他采集草藥,吃進肚子里,可以看到肚子里的變化,他把每種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都寫下來,留給后人,他有一次吃到一種小葉子,這種小葉子味道清新,吃進肚子里可以把腸胃上的污垢清理下來,神農管這種葉子叫做“茶”并加以記載。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課程的有效性。

三、借助文本配畫,增強知識記憶效果

初中生受年齡的限制,對文字的表述不能很透徹地理解,對事物的認知還比較感性,因此,書本上的插圖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它的價值不能小看。這些插畫可以幫助學生還原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故事情節中去,更加直觀,更加方便記憶。比如:官渡之戰的插圖就可以提醒同學們看出曹操和袁紹實力上的差距,以及曹操偷襲烏巢的機智,對這場戰爭的制勝點更加理解。這時老師需要對當時的故事進行還原,把袁紹自高自大,不善用人的嘴臉表現出來,和曹操善于用兵,奇襲烏巢,以弱敵強的英勇表現出來。

四、挖掘環境資源,拓展學生視野

講述歷史故事,讓學生對背景更了解,才能對整個故事有更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環境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人們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對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發生的背景做出詳細講解,才能使整個故事更飽滿。老師還應該充分挖掘學生周邊的鄉土歷史資源,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照片和視頻來展示明清時期北京城的風采,激發他們對首都北京歷史的興趣,從歷史中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結語學史使人明智。初中生還處在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階段,我們需要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每個環節都要精心安排,努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使他們主動學習,真正熱愛歷史,熱愛學習。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作者:楊盛云單位:貴州省金沙縣平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