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11-24 03:05:07

導語: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之意義

古往今來,有諸多學者、專家對“史料”的概念做出了闡述。目前,在史學界主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從狹義上來看,史料是指過去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是后人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從廣義上來看,史料則是發生在過去,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存在物。而在歷史教學中,將史料概念拓展更廣,除了上述廣義概念上的史料外,還有歷史圖片、漫畫、文物圖片、歷史題材電視劇及文學作品等。在了解史料定義之后,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意義進行如下概述:

1.符合歷史自身需求。人們在談論歷史時,往往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論述在過去時間段發生的某一事件,其二則是發表個人對這一事件的理解及看法。而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到,史料是歷史的見證,是聯系歷史與歷史學的橋梁。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史料,才能走進歷史、認識歷史。假如說,歷史教學是一座房屋,那么史料就是建造這座房屋的木材、磚瓦。因此,將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是歷史自身的需求。

2.符合初中生認知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從兒童過渡到青少年時期,其認知能力也具有過渡性,具有抽象思維水平較低,對事物的認知主要借助于直觀經驗、感覺的特點,對事物的關注程度也難以長時間地持續。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很好地豐富歷史理論知識,將抽象化為具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受,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選擇及運用基本原則

1.確保史料準確性,符合歷史真相確保史料準確無誤,符合或者盡量貼合歷史真相是在選擇史料時首先要注意的一點。為做到這一點,歷史教師應當將收集到的資料與教科書進行認真比對,對于一些不確定的內容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確定其準確性。在選擇一些傳奇類的故事或者野史作為史料時,更加要嚴加甄別,切忌為了趣味性而忽視歷史真相,甚至胡編亂造。

2.體現與教學目的的關聯性和針對性。初中歷史課堂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需要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并且還要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進行掌控。此時,如果選擇的史料針對性和關聯性都不強,那么就難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夏、商、西周興亡》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從姜太公釣魚、周厲王暴政、商紂這幾個故事中選擇幾個針對性、關聯性都較強的進行運用。

3.盡可能將史料與現實結合,做到以史論今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以史論今、以史喻今。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也要考慮其與當今社會是否有所關聯、能否學以致用。例如,在教授《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將授課內容與中央電視臺一檔名為《國寶檔案》的記錄節目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實際可見的史料,對已經逝去歷史產生較為直觀的認識。

三、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建議

1.針對不同年級,選擇不同類型史料。初中各個階段的學生歷史認知水平、思維發展水平都存在著區別,正因為如此,要想切實利用好史料進行教學就應當到這一點。例如,在七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應當選擇一些較為直觀、有趣的史料,如圖片史料、文藝史料等。在進行八、九年級的歷史教學時,可以逐步提高文獻史料的使用頻率,將多種史料進行綜合利用。如在學習近代史時,調查訪問、實地參觀、制作表格等方式對八、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都是較好的方式。

2.引導學生學會尋找史料、使用史料。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可一味地進行灌輸,而是要讓學生也參與到史料的尋找和運用中來,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動其積極性。例如,在教授中國古代史秦漢時期這一內容時,有一項內容為“講述華佗的故事”。教師可擬定一個與此內容相關的主題,將其布置給學生,作為課外作業。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們布置:同學們,在我國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民間醫生,他不僅懸壺濟世、造福于民,而且在醫學上也頗有建樹,他就是被后世尊稱為“外科鼻祖”的神醫華佗。那么,老師需要大家在課后對華佗的醫學成就進行搜集,并且提供相應的歷史依據,制作PPT,在下節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真正融入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來,并且在查找相關史料的過程中,培養其既開放又嚴謹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對歷史教學,還是歷史學研究,史料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更應當重視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珍珠———史料。只有充分重視史料、科學運用史料,才能夠不忘歷史,面對現在,走向未來。

作者:張小明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