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科書研究
時間:2022-06-09 08:57:52
導語:初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科書是什么?似乎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但從實踐中的反映來看,情況就沒有那么樂觀了。本文單說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情況。本世紀初開始推動的新課程改革,試圖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等等理想和努力似乎都在指向教科書問題。知識中心(或教材中心)、學科本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等指控都離不開教學中過于依賴教科書,奉教科書為絕對權威的現實弊端。而考試那“指揮棒”式的影響力更加強了老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唯恐超越和遺漏造成考試成績的下降。因此教科書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無需思考的問題,而恰恰是需要作出新的理解的問題,不確立對歷史教科書的新認識,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教學的成效,有一些具體的現象可以證實我們的猜測和擔憂:現象一教師用書,喧賓奪主我曾經參加一個教師培訓,其中安排了教學實踐活動,要求學員集體備課并且說課。大家都按要求帶了教科書,卻沒有帶教師用書,居然形成了不小的困擾:在沒有教師用書的時候該怎么備課?我了解到部分老師平時的教學都是參考網上下載的課件或者直接根據教師用書。網絡和教師用書成了非常重要的拐杖,重要到離開他們就難于行走的程度。老師們畢竟都很出色,依賴網絡和教師用書也是有著某些客觀原因的,后來經過大家的集思廣益,課還是順利的備出來了,說明大家的基本功都是很扎實的。但從中我也體會到,我們平時工作中的依賴性或者是某些工具的便利,原來會這么深刻的影響到我們個人的發展,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喪失掉一部分能力?,F象二善假于外,不務內求我和一位老師交流《秦末農民大起義》,她非常用心,準備了很多的課外資料,設計了漂亮的PPT來加以呈現。應該說她的史料意識很強,歷史教學的基本功也很扎實,這節課單純來看設計的話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否定了她的第一稿。原因有幾個,比如說七年級我們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史,材料自然是文言文居多,而這個時候的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和學習文言文,自然很難熟練的加以應用。而我們的教科書作者常常也會忽略學生的年齡和閱讀能力,教科書的表述常常有過于成人化的地方,并不容易一下子讀懂。這就意味著這節課我們如果這樣設計,就是在用一些課外的學生難于理解的材料,試圖幫助學生來理解課文中所述及的那些難于理解的材料?!半y上加難”,學生怎么能夠接受得了呢?我們的任務恰恰應該是使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最終我們達成共識,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這節課還處于學生歷史學習的開始階段,學生對教科書的閱讀和把握還不能很嫻熟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把教科書充分的利用起來,把握好這個師生共同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學資源,通過教科書的內在邏輯和已有資料來引導學習?,F象三粗疏淺見,理路含混有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在講完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后,講道:洋務派辦的這些新興工業,需要引進外國的設備、技術和人員,而當時的人都不懂外語,難以操作。為此,洋務派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這段敘述有問題嗎?當然有,還很嚴重,屬于基本事實的錯誤。教科書上的陳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洋務派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開始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說的很清楚,新式教育在洋務運動之初就被洋務派注意到了,而不是在推進洋務運動的過程中遇到語言障礙才引起重視的。教科書的敘述自有其考量,沒有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陳述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該教師的處理就造成了歷史邏輯上的混亂。這其中當然也可能有教師歷史學功底不夠的因素,恐怕也要考慮到對教科書的理解和把握還不到位的問題?,F象四照本宣科,篤信權威有的老師對教科書一直深信不疑,進而唯教科書馬首是瞻,再進而教學就是教科書的聲音化。我一直記得在我們市區的一所名校聽一節課,那是我聽過最標準的三段式照本宣科教學法:45分鐘的教學幾乎非常明確的分成了三個時段,第一個15分鐘教師主講,重復了教科書上的主要內容,書寫了詳細的板書,第二個15分鐘復習回顧,根據板書回顧了剛剛講過的內容,第三個15分鐘則是做練習冊,并在訂正習題的過程中再現了幾個重點知識。非常的干脆利落!這節課教師的主體地位非常清晰、明確、穩固,而從教科書的角度來觀察,則是典型的書本內容的聲音化,就是在反復的念書。這種極端的例子我只看到過這一次,但是與此類似的課卻至今不衰,只不過是變換了一些形式,比如擔任主講的有的變成了學生,有的變成了PPT,有的變成了視頻,課堂上不直接講,制作成微課通過視頻講,還有的以高效課堂的名義用導學案來講,等等。但是我們深入來分析,其實內核上的東西并沒有變化。改變的只是形式。由此,我提出“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再認識”這一話題,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并嘗試著重溫對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幾個基本定位:
一、教科書作為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文本之一
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作出了規定,教科書就是在這些規定下編寫完成的,必然要落實課標的種種要求,但是課標的規定本身也給教科書的編寫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可以由教科書的編寫者來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具體內容上的建構,因此編寫的體例可以呈現多樣化,具體到每一冊書、每一課內容都可以有教科書的編者按課標要求自擬題目,自選素材(典型史實),無論是切入點,還是結構樣式,都允許靈活多樣。編者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補充內容,只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理解歷史即可,因此在不同編者的努力下,教科書也呈現出多種樣貌,這就是教科書的不同版本。從課程標準到教科書是這樣,從教科書到課堂教學也是這樣。不同的教師在使用教科書的時候也應該具有創造性,以體現教師對歷史課程、歷史知識以及課程標準的理解和認識,教科書的版本或多元,或單一,都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科書進行“二度創作”,尤其不能用教科書取代課程標準的地位。
二、教科書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敘述
教科書是落實課標的一種文本,也是一種歷史敘述,反映著敘述者對歷史和歷史教育的理解,但同時它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敘述。因為教科書是國家課程的載體,承擔意識形態宣導的作用,體現著國家意志,無論教科書版本幾何,每一版本都要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充分體現了它的特殊性。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歷史課程的實施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應該成為每位歷史教師在閱讀和理解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的時候重要的方法論。我們知道歷史課堂教學還受到很多流行的史觀或方法論的影響,如湯因比為代表的文明史觀、斯塔夫里阿諾斯、本特利等為代表的全球史觀、羅榮渠教授為代表的現代化史觀等,我們要能夠了解并力求理解各種不同史觀的價值與意義,知道他們是如何來解釋歷史的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區別,吸收其中對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有益的部分,恰當使用,在便于理解上下功夫,以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三、教科書作為歷史教育的核心資源
課程標準提倡課程資源的拓展,建立了豐富的資源架構(圖一),可見歷史教科書只是多種課程資源當中的一種,并非全部。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標準同時明確指出,“歷史教科書是學校歷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學資源”,“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育的核心部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歷史學習的主陣地還是課堂,其他任何的形式都只能是輔助,而課堂上學生和教師同時擁有的資源無疑就是教科書,這是其一。其二,到目前為止,還不是所有地區所有學校都能夠如課標所愿提供足夠的課程資源供教師和學生選擇使用,凡是需要因地制宜考慮的問題就不可避免的在最低條件下爭取做到最好。所以能用教科書解決的問題,就盡量要做到,或者說是首先要做到“不假外求”,只有在教科書沒有提供、不能提供而對學生的學習又有切實的價值、必須補充的時候,再盡量彌補其不足,向教科書以外的資源尋求幫助。這應該是現實而理性的態度。課程改革還在路上,對教科書等問題的思考還會豐富和深化,本文努力做到拋磚引玉,也期待各位同行、專家的指教。
作者:葛明 單位: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 上一篇:初中歷史課程設計與開發
- 下一篇:初中歷史課堂嵌入式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