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人文素養構建策略
時間:2022-11-16 05:04:33
導語: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人文素養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初中歷史課程體系中,存在著許多人文精神教育的內容和素材,這是歷史課堂上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基礎。隨著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教育對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人文教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歷史教師要增強自身的人文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人文素養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人文素養是中學生的必備素質之一,也是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過于強調歷史知識內容的單向灌輸,有的教師甚至一味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背誦和記憶,導致歷史教學的功利性比較強,造成了初中歷史人文素養教育的弱化,從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均衡發展。為了讓初中歷史課堂更好地發揮人文教育的功能,初中歷史教師要增強自身開展人文教育的責任意識,平時重視人文教育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將歷史教學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展需求,增強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歷史知識、歷史情感與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歷史教師要展現良好的人文形象
歷史教師作為歷史課堂上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組織者,自身必須首先具備人文素養,能夠在授課的各個環節和一言一行中展現良好的人文形象,讓自身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成為重要的、積極的人文素養教育資源。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必須積極承擔起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能,除了要完成常規的歷史課程教學任務外,還要發揮自身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榜樣模仿作用,在個人的“一言一行”中展現良好的精神狀態和人文風貌,通過個人良好的人文素養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加強師德建設,在歷史教學中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傾注個人的愛心、耐心與情感,多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和互動,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教師在講到一些關鍵性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時,要積極表達個人的人文情感,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施加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歷史教師在一言一行中要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感,表達出對清政府無能的批判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積極發掘歷史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初中歷史課程承擔著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內容在學生人文素養構建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中國的古代史,還是近現代史,其中許多內容都蘊含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內容,也有很多的屈辱史,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內容,只要初中歷史教師能夠對這些內容進行系統的發掘和有效的整理,它們都可以成為歷史教師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載體。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基于當前的課程體系,結合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目標,積極發掘和整理人文教育素材,借助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加強對于人文教育的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人文素養,提升和完善個人的綜合素質。例如,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教學中,長征的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相對久遠,但是長征的精神卻在我們的身邊被時常提前,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長征故事、視頻資料的導入,積極發掘其中的人文教育元素,然后向學生講授不怕困難、必勝信念、頑強意志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理解“長征精神”的人文內涵,促進學生樹立更加崇高的理想和更加長遠的學習目標。
三、讓歷史人文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初中歷史課程要想將人文素養教育的功能與價值最大化,就需要將歷史人文教育更好地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實現與中學生人文素養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抵觸情緒,豐富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系統養成。同時,歷史教師在制訂人文素養教育的具體方案時,只有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銜接,才能調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融入個人的生活經歷,積極開展歷史反思與體驗,并實現個人積極情感和人文素質的發展。例如,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教學中,歷史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開展家庭中祖輩、父輩生活方式與自己當代生活方式的對比,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要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增強個人的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擁有更遠大的理想和風險精神,這樣才能促進新人文素養的有效構建。
四、豐富歷史人文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過程,重視歷史人文知識和素養的不斷積累,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僅僅依靠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方式是不科學的。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學改革要求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歷史教師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注入豐富多彩的人文元素,營造出更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人文教育氛圍。尤其是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歷史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為學生的人文體驗和學習創設更好的環境和氛圍。例如,在《戰略大決戰》的教學中,是教師開展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歷史教師可以借助FLASH動畫、視頻資料等展現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了解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整個過程,明確人民群眾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進而最終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人文情感和素養。
五、組織豐富多彩的歷史人文實踐活動
由于初中歷史課程的授課時間的限制,歷史教師的教學內容基本都限定在“教學大綱”之內,開展“照本宣科”式的教學,這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相對不利的。對此,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應當更具開放性,減少對歷史教材的過度依賴,要結合歷史課程的知識內容,組織一些歷史人文實踐活動,促進歷史教學的課內外銜接,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發展個人的人文素質和情感,這樣可以有效拓寬歷史課程的教學空間,減少歷史知識的強制性灌輸和記憶,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和消化。例如,在“抗日戰爭”的教學中,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課堂歷史教學拓展到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接受實踐性教育;或者組織“尋找身邊的抗戰英雄”“講身邊的抗日故事”等人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發掘身邊的歷史知識、歷史素材,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真人真事感受到中國抗日戰爭歷程的艱辛,構建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情感。
總之,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人文素養的構建,需要歷史教師對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給予更高的重視,把人文素質教育有效納入中學歷史的教學目標體系中。同時,歷史教師要重視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讓歷史教學更好的貼近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目標,這樣才能更好的充當學生人文素質發展的領路人,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可以更好地接受人文素養教育的熏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紫屏.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源自英國的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
[2]王必閂.中學歷史學科素養基本內涵及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6(05).
[3]徐曉楓.素質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6(03).
[4]吳品玲.初中歷史與社會的人文性教學[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11).
作者:吳英 單位: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壽寧縣第二中學
- 上一篇:論初中歷史情境教學優化
- 下一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