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激發學生興趣
時間:2022-08-09 03:15:41
導語:初中歷史激發學生興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初中歷史學習,許多學生及家長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只要課后記憶背誦相關知識點就能學好歷史。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羅列史實的背景、原因、人物、時間、地點、過程、結果及影響等內容,讓學生背誦記憶,并通過小測檢測、默寫、考試等形式來檢驗學生的識記成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忽略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應該是課堂內外學習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學習者。快樂是學習最好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筆者嘗試就初中歷史課堂內外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有效途徑進行探討,讓學生成為初中歷史課堂積極的參與者。
一、推薦優質歷史資源,普貼史研究意識
每周上歷史課的時間有限,課堂學習的容量也有限,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教科書里的內容,還要將優秀的書籍、紀錄片、微信公眾號等資源推薦給學生,讓他們通過這些工具與媒介,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更多的信息。例如,開學初,教師可以推薦書籍《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中國歷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深圳古代史》《全球通史》《極簡歐洲史》《新全球史》《DK歷史百科》;紀錄片《中國通史》《大國崛起》等;微信公眾號“部編初中歷史”“歷史園地”“歷史微課”“貓眼觀歷史”等,促進學生利用課外業余時間開闊眼界,廣泛地閱讀、理性地思考、清晰地寫作,尋找歷史真相。學生如果只讀教科書,只用一個角度去看歷史,其視野是有限的;學生如果只聽教師的觀點或某著名歷史學家的觀點,只聽到一種聲音解讀歷史,其認識是有限的。歷史教師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求真精神。教師通過各種書籍、工具和媒介的介紹,引導學生分析不同來源、不同立場的文獻,傾聽不同的聲音,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形成個人對歷史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你可以不做歷史學家,但要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的歷史研究意識。
二、多維度搜集史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為了促進學生成長,涵育學科素養,教師可在備課時搜集相關資料,多維著力,豐富課堂內容。如多提供一些歷史素材,讓他們在課堂互動、體驗過程中形成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歷史圖文資料是學習歷史不可缺少的輔助資料,也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重要載體。例如,講授統編版“青銅器與甲骨文”時,教師可補充關于青銅器的介紹,通過圖片、實物、視頻、文字、動畫等多種形式,給學生展示青銅器的種類、用途、特點、演變過程及典型個案。形式多樣的展示,讓這些古老神秘陌生的青銅器,得到價值和生命空間的延伸,也讓學生感悟到青銅時代中國文明的發展程度。
三、創設歷史學習情塊,激趣“玩”轉歷史
初中歷史教師備課中應抓住關鍵切入點,通過各種方式精心創設情境,如展現生活、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像渲染、表演體會和想象進人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心理等多方面感受歷史,從而強化、加深、鞏固學生對史實的認知和理解,化抽象、枯燥的歷史概念為形象、生動的歷史體驗。例如,如教學“宋代經濟的發展”時,教師可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穿越之旅”。以學生穿越至南宋五年間的謀生之路為線索,用問題串聯課堂,開展基于地圖、史料研習等教學活動。教師通過課件、音樂、道具等素材營造氛圍、創設情境的同時,不斷設問、追問啟發、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內容。如問題一“到了南方我能從事什么活動”引出宋代經濟繁榮表現的主要表現;問題二“我祖上世代為農,我也想干回老本行,那我該種些什么好”引出宋代水稻、棉花、茶葉的發展狀況;問題三“隔壁王大爺的兒子想學習手藝,邀我一起,可以學什么”引出宋代絲織業、棉織業、造船業的發展狀況;問題四“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兜里終于有了些銀兩,我想拿這些銀兩去做生意賺大錢,該怎樣做”引出宋代的商業發展狀況。龍應臺曾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優秀的教師,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教師。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云、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熏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學習與生活們然成為生命的一體。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創新歷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起始階段就能愛上歷史。
四、提高課堂設問有效性,升華歷史教學內涵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多以“問題”作為驅動,圍繞一個或者多個核心問題,用“追問”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釋疑過程,訓練學生探究思維,感悟歷史真諦。如教學“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時,教師應該深挖其措施內涵,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是指去掉、排除所有的意思嗎?與削藩政策相比,推恩令“恩”在哪里,“妙”在何處?“大一統”與“大統一”的本質區別是什么?漢武帝采取各種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漢武帝的大一統帶來了什么影響?直至今天還有哪些表現能體現漢武帝大一統的深遠影響?你眼中的漢武帝是怎樣的?只有基于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有難度的設問,才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創新實踐、開發學習等能力,這樣的課堂才更高效,更有價值,更有“歷史味”。
五、探訪文物古地,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中國作為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保存著豐富的人文古跡。為進一步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踐行歷史生活教育,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關注課外歷史資源,拉進歷史與現實距離,將歷史學習生活化。例如,教師可布置課外探究作業——繪制歷史思維導圖、編排歷史劇、參加歷史漫畫大賽、設計歷史撲克牌等;請學生利用暑假旅游等機會,參觀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并對遺跡進行簡要的描述或談參觀感悟;教師可以在業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研究深圳周邊文物古跡,進行歷史探究性小課題的研究——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變化;龍華區觀瀾騎樓、觀瀾版畫基地、大鵬所城遺址、南頭古城、鵬城東山寺、咸頭嶺遺址、深圳中英街的源起、背景、發展歷史與影響等。多元化的歷史作業,既能幫助學生立足教科書學習,還能延伸課堂,深入挖掘祖國文化底蘊,喚醒學生內心的家國情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廖紫微 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新華中學
- 上一篇:互聯網+歷史教學論文
- 下一篇:關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思考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