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時間:2022-03-04 10:31:40

導語: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生在成長和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品質,這就說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本文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探索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價值,并從教學目標、學情分析、資源整合、教學流程等方面對培養策略展開分析,以期為廣大歷史教師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必然要求,教師應以培養初中生的家國情懷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設計和規劃教學方案,引入豐富性和創新化的教學內容,合理地規劃課堂教學的流程,使學生在優化和完善的教學模式中形成家國情懷素養。以下將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探索和分析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具體策略。

一、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價值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不僅有助于完成新課改的教育任務,還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初中生群體的綜合素質。首先,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不應以完成單一的教學任務為目標,而應將德育理念滲透在教學中,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恰好滿足新課改的教育要求。其次,以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為主要目標,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引進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采用創新化的教學形式,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這對于歷史教學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最后,將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還能讓學生將愛國愛家思想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融合,進而不斷提升個人思想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策略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下文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辛亥革命”為例,從教學目標、學情分析、資源整合和教學流程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教學目標

在教學目標中滲透家國情懷理念,不僅可以為后續的教學指明方向,還能夠增強教學的有序性和規范性,這對于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和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根本要求,設計具有實踐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可以從三個維度設計和規劃歷史教學方案,并根據目標引進相應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提升核心素養創造良好環境。

(二)學情分析

“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內容安排在八年級上冊,這一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他們通過七年級上下冊以及八年級上冊一、二單元內容的學習,已經初步形成家國情懷素養。而基于本課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包含的愛國精神,教師應進一步深化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引導他們認識和記憶本課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理解革命進程中無數仁人志士和愛國先烈的偉大精神,從而引導他們用歷史思維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進而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素養。以此推動后續教學的有序展開。具體來說,教師應從“辛亥革命”的實際教學內容出發,設計符合三維立體準的教學目標,以此達到增強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目的,具體目標設計如下表。

(三)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對歷史教學的效果會造成較為明顯的影響,如果歷史課堂中資源豐富、史料眾多,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增強,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在分析和解讀歷史素材和史料的過程中形成家國情懷。所以,教師應從課內外相結合的角度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增強核心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教材的引言作為課堂導入的資源,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從課內文字理論知識出發,引進與理論相契合的網絡資源或者圖書史料素材,除此之外,還可將教材內的插圖、“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板塊中的素材與理論結合,引導學生解釋材料和分析材料,進而感受辛亥革命的現實價值以及它對后續民主革命以及抗日戰爭等的影響。

(四)教學流程

新穎和完善的教學流程有利于促進歷史教學的發展,如果教師在優化的教學流程中滲透核心素養的理念,那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逐漸提升個人的家國情懷素養。所以,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為目標和出發點,對教學流程進行精心規劃,以此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接下來將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探索教學流程的優化策略以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具體教學措施。【圖片導入】初中生對于形象化事物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多以形象化事物作為課堂導入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課堂初始階段對課堂教學的內容產生好奇,并以語言引導的方式將學生自然地帶入課堂學習和思考情境中。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武昌起義”的場景圖片,結合教材中的引言內容開啟導入。教師:在1911年10月10日的夜里,武昌城內打響了革命戰爭的第一槍,他們舉起旗幟,向著民主和革命的道路邁進,同學們知道發生在武昌夜里的這場起義在歷史上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閱讀教材內容,專注力明顯提升,而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史料素材的輔助下感受革命志士不畏強權、英勇奮斗的高尚品質。其次,在閱讀教學過后,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教師:下面找同學說一說,這場起義的名稱以及它具有怎樣的意義。學生:這是武昌起義,它開啟了辛亥革命的大門,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同學們都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那么我們接下來就看看以武昌起義為導火索的辛亥革命,究竟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設置問題】在課前導入過后,為了順應新課改理念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通讀教材,并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和解決問題,以此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自主思考中增強家國情懷素養。教師:同學們,在我國的歷史中有保衛國家的英雄岳飛、戚繼光等,也有推翻封建統治的“叛逆者”,他們在歷史長河中成了值得歌頌的人物,那么老師想問,愛國與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矛盾嗎?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開始閱讀活動,他們利用教材中的“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等板塊,明確“辛亥革命”的具體發展歷程以及產生的現實意義,他們認識到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成為殖民傀儡,所以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顯然是愛國和愛家的表現,學生據此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愛國與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不矛盾,如果當時沒有仁人志士組織起義和革命,或許我們會一直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所以對于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來說,辛亥革命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課堂小結】教師:同學們的見解非常深刻,你們通過閱讀教材知識和史料資源,認識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本課教學結束后,你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查閱相關史料,以讀后感的形式上交一份書面材料,論述你們從孫中山等仁人志士身上學習到了怎樣的家國精神。綜上所述,以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設計和規劃初中歷史教學形式和內容,不僅有助于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和思想,還能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歷史學科的教學價值和德育價值。而為了實現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的目標,教師要以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對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資源和流程等進行全面分析和解讀,以此保證歷史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楊征.淺談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性及措施[J].魅力中國,2020(5):62-63.

[2]劉君慧.基于家國情懷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10):194.

[3]黃宜琳.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0,6(7):76+80.

[4]沈建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J].學周刊,2020(13):71-72.

[5]王詩卉.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家國情懷——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科學咨詢,2020(7):169.

作者:謝碧瓊 鄧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