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體驗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04:24:00

導語:高中歷史體驗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體驗管理論文

摘要:體驗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其實施過程中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必然與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的師生角色有所不同。因此,重新認識師生角色,明確師生角色在教學中的地位,對正確發揮師生各自的作用,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體驗學習歷史三維目標歷史課程師生角色

體驗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實踐與反思相結合來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對經驗的總結和反思,以及在反思和體驗中獲得成長性的發展。體驗學習的理論內涵不但適應目前高中課程改革的內容,而且更能體現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因此,實施體驗學習對歷史教學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一、體驗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師角色

角色是個體符合社會期望實現其身份的權利和義務的特殊行為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它要求教師必須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改變,在教學策略上大膽創新和實踐,以追求課堂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為核心。教師要用科學的發展觀找準自己的位置,適時點撥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深刻、多維。針對體驗學習的特點,筆者主要將歷史教學體驗學習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分為三種,即體驗教學中的“特殊學生”、“引路人”及“歷史智者”。

1.體驗學習中的“特殊學生”

體驗學習中的“特殊學生”,這種提法意味著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的教師權威。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人們賦予教師以知識的最高權威的角色。因為教師承擔著傳遞人類知識的責任,所以教師是知識的化身,這就決定了教師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知識“權威”。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角色的一種“隱喻”。在這個“倒水”的過程中,學生被“物化”為一種接受知識的容器,抹煞了自身的主體性。但是在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唯一的途徑,而且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的極大豐富也決定了教師窮盡一生也無法涉獵所有領域的知識。所以,這里的“特殊學生”包含了以下三種含義。

首先,是對教師自身來說。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時捕捉學科前沿動態,“活到老,學到老。”同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千差萬別的學生,教育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針對自己的教育情境加以批判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由教師來研究改進自己的專業事務及事物情境乃是最直接、貼切的方式。

其次,是相對于學生來說。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與網絡時代中,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正受到巨大挑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信息,而且有可能知道教師尚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教師應該走下“唯我獨尊”的講臺,“不恥下問”,這樣能從學生那里獲得他還不甚了解的東西,得到不少來自學生的啟發,真正通過合作學習做到“教學相長”。

第三,是相對于教學過程而言。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前兩者是靜態式的“特殊學生”,而在教學過程中的是一種動態式的“特殊學生”,即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在體驗學習的實施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切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使教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師努力做到與學生融為一體,建立一種與學生平等相待,和諧、親切與互助的伙伴式師生關系,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作為“特殊學生”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體驗學習中的“引路人”

如果說“特殊學生”是從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的宏觀層面上提出來的,那么“引路人”就是針對微觀層面提出來的一種認識。依據職責表現的不同,教師“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再細化為針對于教學活動的“教學的組織者”、針對于教學內容的“課程的開發者”、針對于教學過程的“學習的引導者”及針對于教學效果的“教學的創新者”。

(1)“教學的組織者”。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教師在將學生引導到完成教學目的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教學活動組織好,以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作為組織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名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體差異性,以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各種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心智同步提高發展。

(2)“課程的開發者”。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能力,體驗學習的課程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需要教師因材施教,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不同,有針對性地做一系列的引導。

(3)“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在全新的體驗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的角色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4)“教學的創新者”。新課程改革帶給教師的不僅僅是挑戰,更是機遇,它拓寬了教師的發展空間。作為新課程實施主體之一的教師,不再是新課程和新教材的被動的執行者,而成為教學的主動決策者和建設者。例如新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針對實際的教學情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教材僅是教學的一種依據而已。這給予教師很大的權利,讓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專業發展成為可能。

通過以上幾種行為的進行,作為“引路人”的教師可以把學生順利地帶入預期的教學情境中,實施體驗學習過程中前一階段的任務,即具體體驗和觀察與反思。

3.體驗學習中的“歷史智者”

在“特殊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后,在“引路人”完成體驗的初始階段后,“歷史智者”開始登上了體驗學習的教學舞臺。“歷史智者”角色的職責是當“感性”向“理性”過渡,當“量”向“質”飛躍時的那一把適當的推動。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教師是體驗教學中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或“點撥者”。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在注重學生自己的發展成長的動機和欲望在教學過程中起主體作用的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該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及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教給他們“點金術”。此時的教師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是關心他們掌握知識的方法,“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

除了以上三種角色以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扮演許多其它的角色,例如家長的者、紀律的維護者、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等,從職能上看這些角色都可以歸類于上面這三種主要的角色,所以它們也可說是在具體操作中的微觀層面的理解。教師只有把“特殊學生”、“引路人”、“歷史智者”這幾種角色把握好,體驗學習才能夠順利實施。

二、新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地位的轉化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學生角色轉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新課程改革最大的難點和熱點之一。與傳統教育相比,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應是自主學習者、合作學習者、知識探究者和社會實踐的積極參與者。

1.歷史學習的“主動者”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總是將學生置于被動的純粹的客體地位,強調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可任意塑造的對象,而教學活動則是由“教”到“學”的單向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主體能動性,阻礙學生個性能力的自由發展,損傷和壓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學生也形成了依賴、服從、被動的性格特征。所以,倡導學生主動學習,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有其強烈的現實意義。

當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意味著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一項基本任務,更是學生的內在需求;意味著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獨立性,有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權利;意味著學生有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學習進度、學習結果等環節有參與決策和自主決策的權力,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價值。教學真正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整體。

體驗學習是學習者在有意識地思考各種經驗的基礎上發展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也是體現學習者內心價值和煥發其生命活力的發展過程。這種“有意識”就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不斷挖掘潛在的獨立學習的能力,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歷史體驗的“感受者”

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那么學生也必然是學習的實踐者。知識可以傳授,但是經驗卻需要學生親自嘗試后才能產生。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根據餓貓嘗試打開籠門取食的實驗,得出學習是嘗試和錯誤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柯勒根據大猩猩嘗試站到箱子上或使用竹竿拿到掛在籠頂上的香蕉實驗,得出學習就是嘗試后產生頓悟的過程。這兩個例子正好說明學習需要嘗試,學生需要感受。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實施體驗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當然,這種“實踐”不僅是指身體上的,也是思想上的。高中歷史教育功能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學生的所看、所想、所感而實現的。因此,要讓學生去嘗試、去探究,讓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同時通過經歷探究過程來獲得理性的發展和深層次的體驗,從而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3.歷史結論的“發現者”

根據布魯納的理論,發現不只局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也包括用自己的頭腦活用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盡管都是人類已知曉的事物,但是如果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探尋或者得到,那么對學生來說都可以算是一種“發現”。“發現”是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結構的最好的方式。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并不取決于學生記憶和背誦教師所傳授內容的能力,而是取決于學生根據自己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也就是“發現”的能力。

不斷的學習行為,將外界知識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學生的大腦中,新的認知與大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開始發生沖撞、融合、建構,進而形成新的認知,這種新的認知就是“發現”,這種“發現”比直接獲得的認知來得更為深刻而且存在的時間更持久。而且相同的認知經過不同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發現”,這也是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課程的精妙之處。

因為“主動”,所以有“感受”;因為“感受”,所以有“發現”。這三種學生在體驗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好是學生將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整個過程。雖然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體驗的具體內容來看學生還有這樣那樣的角色,但對學生影響較大的就是以上三種。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將這幾種角色扮演好,那么體驗學習就真正達到它最初的目的了。

三、結語

將體驗學習引進歷史教學,是歷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積極的嘗試。雖然目前對于體驗學習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其實踐后所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比較令人滿意,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采用體驗學習方式來進行,因此要正確認識和定位體驗學習的作用,不能因為體驗學習的有效而全盤否定其他學習方式的有效。歷史內容有多元化的特點,歷史教學要面對的是多元化的學生,因此歷史教學的方式也要具有多元化,才能適應教學的發展。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將體驗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結合靈活使用,才能真正發揮體驗學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萍.我看“體驗式教學”——一節“人際關系輔導活動課”引發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18).

[2]姬秉新.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4]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5]葉小兵.歷史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