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上奏文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09:42:00
導語:西夏上奏文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夏上奏文書的研究是西夏文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夏文書又是西夏國家政治生活的反映,也影射和體現了西夏官僚體制之間的關系,“就其積極性而言,官僚制度追求的理性、效率原則無不體現在文書制度上,就其史料性而言,通過官文書了解當時的官僚制度是一個很直接的路徑。”(注:孟憲實.略論高昌上奏文書[J].西域研究,2003,(4).)因此,作為一個建都于西北邊鄙、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國家官僚制度組織及其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到底怎樣,可以通過西夏與這些王朝的文書往來關系反映,故很有必要對西夏上奏文書進行歸納、總結和探討。
一、西夏上奏宋朝文書
(一)西夏上奏文書概況
西夏上奏宋朝的文書從目前史籍所記載的情況來看,主要是上表和書,現根據史籍記載順序粗略統計,西夏上宋的文書主要有34次,其中史籍記載了文書內容的有23篇,分別是李繼遷致宋的上表7次,內容比較完整的只有3次,標題抄錄于下:
1.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春三月,繼遷《詣麟州貢馬及橐駝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宋至道元年(995年)六月,繼遷遣使給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5).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3.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春正月,繼遷使押牙劉仁謙奉表,《請讓恩命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李德明致宋的上表主要有6次,其中有2次公文史籍全文記載,標題如下:
1.宋景德二年(1005)六月,夏州趙德明遣牙將王文《奉繼遷遺言表》如宋。(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夏五月,德明上宋的《乞宋敦諭邊臣遵詔約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88).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昊時期致宋的上奏文書主要有5次,都記載了全文,標題如下:
1.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元昊遣使《于宋請稱帝改元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123).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十二月,景宗元昊《遣賀九言赍謾書》。(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125).北京:中華書局,1985.)
3.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元昊上宋《使旺榮等復宋龐籍議和書》。(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夏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元昊《遣使如宋上誓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152).北京:中華書局,1985.)
5.西夏大安八年(1082)十一月,上宋國書《西南都統遺盧秉書》。(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331).北京:中華書局,1985.)
諒祚致宋的上表從史籍記載主要有4次,3次基本上記載了全文:
1.西夏奲都二年(1058年)秋九月,《于宋乞贖大藏經表》。(注:余冠英等.唐宋八大家第二冊.歐陽修集[M](卷86).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2.西夏拱化元年(1063)夏四月,諒祚《于宋乞工匠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3).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3.西夏乾道二年(1069)三月,《乞宋頒誓詔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秉常時期致宋的上表主要有6次,其中4次內容比較完整:
1.夏天賜禮盛國慶二年(1071年)九月,秉常《貢宋乞綏州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226).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2年),夏國主秉常遣使上《謝宋恩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3.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2年)十二月,秉常遣使《如宋進馬贖大藏經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4.西夏大安九年(1083年),秉常遣使上《貢宋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350).北京:中華書局,1985.)
乾順時期致宋的上奏文書主要有5次,都記載了全文:
1.西夏天佑民安元年(1090)八月,乾順上宋《請定疆至表》。(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28).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2.西夏天佑民安六年(1096),乾順《破宋金明砦遺宋經略使書》。(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夏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西夏永安元年(1099)九月,上宋《遣使詣宋謝罪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515).北京:中華書局,1985.)
4.西夏永安元年(1099)十二月,遣令能嵬名濟如宋,《再上宋誓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519).北京:中華書局,1985.)
5.西夏貞觀十三年(1114)冬,李訛移上宋國書《遺統軍梁哆凌書》。(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夏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仁孝時致宋的上書主要有一次:
1.西夏天盛十三年(1161)冬十月,仁孝上宋《報吳麟遣使檄夏國書》。(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二)西夏上奏宋朝文書的類別
西夏上奏文書根據其內容和用途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是“降書”或歸順表。
西夏每逢在政治、軍事上遇到困難、阻礙或挫折時,總會極力地向外尋求援助或緩和與敵對勢力之間的矛盾,而向宋上奏“降書”就是最為典型的一種。如,宋淳化元年(990)李繼遷與李繼捧在安慶澤交戰,不利。后又轉攻夏州。第二年(991)“繼遷奉表如宋請降。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宋景德二年(1005),德明受父遺囑,派遣牙將王文《奉繼遷遺言表》歸順宋朝。(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二是乞還表。
西夏與宋朝時戰時和,其間不乏互相侵占土地和人口之事,為了顯示其民族獨立,向宋朝乞還土地和人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如,宋至道元年(995年)六月,李繼遷遣使給宋朝上表,“表乞夏州”(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5).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夏乾道二年(1069年)冬十月,秉常上表宋廷,“請納安遠、塞門二寨,以乞綏州。”(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三是奏告表。
西夏“凡國有大事皆告”(注:元.脫脫等.金史[M](卷31).北京:中華書局,1975.)。1038年冬十月,元昊用其黨楊守素之謀,筑壇受冊,稱帝建國,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第二年“春正月,元昊遣使如宋,表請稱帝改元”(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7).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向宋朝上了一道不卑不亢的表文,通報了自己稱帝建國之事。
四是誓表。
西夏對宋或戰或和,強則戰爭不斷、掠人擴土,弱則賭咒發誓、稱臣納貢,于是就出現了不少盟誓之國書。宋景德三年(1006)九月,“……河西諸羌多請內附,真宗因德明歸順,下詔諭止,令其各守疆場。德明感恩,遣右都押牙劉仁勖奉誓表請藏盟府”(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8).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之后,西夏多次向宋進誓表。如宋慶歷四年(1044),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六月,元昊“聞契丹集兵聲討”,于是“始遣尹與則、楊守素入京貢獻,上誓表言……”(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17).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再如,宋元符二年(1099)、夏永安元年十二月,乾順“遣令能嵬名濟如宋,進誓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1).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從德明開始到乾順朝止,西夏先后四次向宋進誓表。
五是議和表。
元昊建國后,實行了蕃漢貴族的聯合統治,在外交上形成了宋、遼、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宋統治者當然不愿接受西夏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積極準備討伐。而元昊憑著其經濟力量和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撕毀與宋的和約,連續對宋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進攻,且每戰每捷。但“元昊雖數勝,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于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夏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同時,遼亦對其構成威脅,因此元昊不得不在1044年向宋上表,名義上仍舊稱臣,與宋重訂和議保證書《遣使如宋上誓表》。和議的結果是“凡歲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152).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六是贖物表。
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2年),秉常遣使如宋進馬,贖大藏經,上《贖大藏經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七是謝恩表。
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2年),夏國主秉常遣使上《謝宋恩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15).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八是狀告表。
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鄭文寶陰圖繼遷,繼遷訟于宋……而嵬羅等盡以事告繼遷,繼遷上表請罪。宋帝怒文寶,貶蘭山令。”(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九是乞求表。
宋至道元年(995年)六月,李繼遷遣使《于宋乞夏州表》。(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5).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諒祚在位時,感到御用物品和制造技術的缺乏,曾于1063年《于宋乞工匠表》。
十是謝罪表。
西夏永安元年(1099)九月,乾順《遣使詣宋謝罪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515).北京:中華書局,1985.)
十一是合作書。
西夏天盛十三年(1161)冬十月,宋四川宣撫使吳麟遣使檄夏國,合兵討之。仁孝上宋國書《報吳麟遣使檄夏國書》。(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三)西夏上宋文書的稱謂
西夏與宋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從西夏上宋的文書中可以得到答案。通過搜集西夏上宋的各種文書,發現西夏稱呼宋朝的稱謂主要有兩種:
一是稱臣。據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宋史·夏國傳》、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的記載,稱臣這種稱謂很多,如元昊上宋的《于宋請稱帝改元表》(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123).北京:中華書局,1985.)就是如此:
臣祖宗本后魏帝赫連之舊國,拓跋之遺業也。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臣祖繼遷,大舉義旗,悉降諸部,收臨河五鎮,下緣境七州。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三拜。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達靼、張掖、交河,莫不服從。軍民屢請愿建邦家,是以受冊即皇帝位。伏望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謹遣弩涉俄疾、你斯悶、臥普令濟、嵬伽崖你奉表詣闕以聞。
這之后的諒祚、秉常、乾順等在給宋的上表中都稱臣。
二是稱父、稱大宋皇帝。如《宋史·夏國傳》記載:
明年,(仁宗慶歷三年)遣六宅使伊州刺史賀從勖與文貴俱來,猶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稱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號。議者以為改吾祖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許。
二、西夏致遼的上奏文書
(一)西夏上奏遼朝文書概況
從《遼史·西夏》、《西夏紀》等史籍的記載來看,西夏上遼文書次數主要有18次,其中李繼遷致遼的上表主要有6次,李德明主要有3次,元昊主要有2次,諒祚主要有5次,秉常主要有一次,乾順主要有一次。但是,很可惜,史籍并未保存下來一篇文書,可從史籍敘述每次事件的簡要過程以及上遼的文書,我們約略可以了解其文書內容。
(二)西夏上奏遼朝文書的類別
根據其所顯現出來的內容,將西夏上奏遼朝的文書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降書。遼統和四年(986年)“春二月癸卯,繼遷遣使降于契丹。”(注:(元)脫脫等.遼史·圣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二十二年七月,諒祚進降表,遣林牙高家奴赍詔撫諭。”(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是請婚、謝婚表。如,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年)十二月,繼遷請婚契丹。“契丹主詔:以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賜馬三千匹。”(注:(元)脫脫等.遼史·圣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又如,宋淳化元年(990)、遼統和八年春正月,繼遷“遣使如契丹謝婚。(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三是奏告表。如,遼統和十年(992年)“二月,韓德威還,奏繼遷托故不出,至靈州俘掠以還。西夏遣使來奏德威俘掠,賜詔慰諭。”(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四是謝封冊表。如,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990年)十二月,遼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九年二月,遣使告伐宋之捷。四月,遣李知白來謝封冊。”(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五是請封表。如,遼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春正月,德明遣趙保寧如契丹請封……德明遂遣保寧獻方物契丹,以請封冊。”(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六是乞援表。戰事告急之時,請求大國支援所上的表章。如,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七月,元昊上表請伐宋,不從。”(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七是謝罪表。這是西夏一貫使用的伎倆,以此緩沖經濟或戰爭帶來的危急。如,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八月,夏使對不以情,羈之。使復來,詢事宜不實對,笞之。十月,元昊上表謝罪欲收集叛黨以獻,從之。”(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八是稱臣表。如,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十月,李諒祚母遣使乞依舊稱臣。十二月,諒祚上表如母訓。”(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九是乞還表。如,西夏天佑垂圣三年(1052年)“諒祚遣使乞馳邊備,遣爻括赍詔諭之。”(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十是誓表。如,西夏福圣承道二年(1054年)“正月,貢方物。五月,乞進馬、駝,詔歲貢之。七月,諒祚遣使求婚。十月,進誓表。”(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三)西夏上遼文書的稱謂
西夏上遼文書的稱謂,由于目前沒有保留下來西夏致遼的文書原文,所以很難界定其稱謂問題。但可根據間接材料來推斷,其稱謂有兩種:
一是稱臣。如,夏元德五年(1124年),第一次夏金和議后,乾順遣把里公亮等“始奉誓表,以事遼之禮稱藩,請受割賜之地。”并表示“自今已后,凡于歲時朝賀、貢進表章、使人往復等事,一切永依臣事遼國舊例。”(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二是可能以甥舅相稱。自從繼遷于遼統和四年(986年)十二月,請婚契丹,至遼統和七年(989年)“三月戊戌,契丹以義成公主歸李繼遷。”(注:(元)脫脫等.遼史·圣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之后,夏遼關系一直比較密切。
之后,遼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春正月,德明遣趙保寧如契丹請封。德明嗣職期年,未膺封冊,蕃族多懷觀望,行軍司馬趙保寧言:‘國家疆域雖廓,自西涼擾亂、先王被害,蕃眾驚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懾之,恐人心未易靖也。’德明遂遣保寧獻方物契丹,以請封冊。契丹主曰:‘此吾甥也,封冊當時至。’等保寧加禮遣回。”(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三、西夏致金的上奏文書
立國于西北邊陲而“抗衡遼、金、宋三國”(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的西夏,在北宋、遼滅亡后,與金朝關系密切,使臣交往頻繁,對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西夏致金上奏文書概況
西夏致金的上奏文書主要有13次,但保留下來原文的只有5篇,分別是乾順時期致金的上表主要有4次,2次記載了全文:
1.西夏元德五年(1124)三月,乾順遣把里公亮等來《詣金上誓表》。(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西夏元德六年(1125)春正月,乾順遣使上《賀金正旦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2).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仁孝時致金的上表主要有7次,史籍記載了全文的有3次:
1.西夏天盛十六年(1164年),仁孝遣紐臥文忠等《詣金賀萬春節附奏》。(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西夏乾佑元年(1170年)冬十一月,仁孝以得敬既誅,乃遣殿前太尉芭里昌祖、樞密直學士高獄等如金,《既誅任得敬詣金上謝表》。(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西夏乾佑八年(1177年)冬十月,仁孝《以金卻所獻百頭帳再上表》。(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李安全時致金上表主要有2次,但未保留下來原文。
(二)西夏致金上奏文書的類別
根據西夏致金文書的概況,對其文書從內容上進行總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是誓表。夏元德五年(1124年),第一次夏金和議后,乾順遣把里公亮等“始奉誓表,以事遼之禮稱藩,請受割賜之地。”這是夏國臣金的開始。后乾順又于夏天盛三年(1151)“秋九月,奉表如金。”(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36).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二是賀正旦表。西夏元德六年(1125)春正月,乾順遣使上表賀金正旦。從此,西夏賀金正旦的活動幾乎沒有間斷,至夏乾定四年(1226)正月,“遣精鼎匭匣使武紹德、副儀增御史中丞咩元禮如金賀正旦。”(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8).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三是奏告表。這是西夏對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重大國事時向臣事國奏告的一種文書。如,西夏天慶十三年(1206年)“七月,使純佑母羅氏為表,言純佑不能嗣守,與大臣定議立安全為王,遣使奏告。”(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四是賀萬春節表。萬春節是金世宗的誕辰日,這也是西夏上奏文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金世宗一朝的賀萬春節已形成慣例。如西夏天盛十六年(1164)仁孝“遣其武功大夫紐臥文忠等賀萬春節,入見,附狀奏告。”(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五是陳謝表。西夏乾佑元年(1170年)冬十一月,“仁孝誅得敬及其黨羽,上表謝。”(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六是求封冊表。如,西夏天慶十三年(1206年)春正月,“遣御史大夫罔佐執中等以純佑母羅氏表如金求封冊。”(注:(元)脫脫等.金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七是致奠表。金國主或皇太后卒,赴夏報哀后,西夏赴金致奠以示哀悼。如,西夏元德六年(1125)春正月,“金太祖葬于和陵,乾順奉表致奠,并賀金主即位。”(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2).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此外,西夏還要賀金天清節、天壽節、謝誓詔、謝橫賜、謝封謝恩等活動,都可能會有文書出現,但遺憾的是尚無史籍記載,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三)西夏致金上奏文書的稱謂
西夏致金上奏文書的稱謂在《金史》卷134《西夏》中有記載,主要有兩種:
一是稱臣。如,金天會二年、西夏元德五年(1124)三月,乾順遣把里公亮等來上誓表:臣乾順言:今月十五日,西南、西北兩路都統遣左諫議大夫王介儒等赍牒奉宣,若夏國追悔前非,捕送遼主,立盟上表,……以上所敘數事,臣誓固此誠,傳嗣不變,茍或有渝,天地鑒察,神明殛之,禍及子孫,不克享國。
二是稱大朝代、朝廷、大朝。如,任得敬被誅之后,西夏向金朝上謝表:
得敬初受分土之后,曾遣使赴大朝代求封建。蒙詔書不為俞納,此朝廷憐愛之恩,夏國不勝感戴。夏國妄煩朝廷,冒求賊臣封建,深虧禮節。今既賊臣誅訖,大朝不用遣使詢問。得敬所分之地與大朝熙秦路接境,恐自分地以來別有生事,已根勘禁約,乞朝廷亦行禁約。
四、西夏上奏文書的理解
1.西夏通過上奏文書來確立其在宋、遼、金之間的地位
西夏面對三個強國,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正如史籍記載,西夏“立國二百余年,抗衡遼、金、宋三國,緬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國焉”(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其政策之一就是得到強國的冊封,依其而發展。從李繼遷起到夏國末帝,都向強國上誓表,稱臣納貢,表示其歸順之意,從而或得到遼的冊封,或得到宋的冊封,或得到金的冊封,以此來確立其在宋、遼、金三國之間的地位,周旋于這些強國之間,使其能夠生存并發展壯大。但從李繼遷起至西夏末帝,西夏國始終沒有取得所謂的“獨立”,它對宋、遼以及后來的金朝,一直處于臣屬的地位。因此,西夏對宋、遼、金的行文始終也是以上行文的形式進行。
2.西夏上奏文書,能夠得到政治頭銜和經濟實惠
西夏上奏宋、遼、金文書,始終是以是否有利于西夏為出發點的,“夏人狡獪多詐而善謀。強則叛亂,弱則請和。叛則利于虜掠、侵犯邊境,和則歲賜金繒,若固有之。”(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8).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因此,西夏上奏文書,或者是請求戰爭支援,掠奪土地和人口;或者得到封賞。
夏、遼兩國都看到既富庶又軟弱的宋朝,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國家。為了共同的利益,李繼遷投附遼朝,被遼圣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結成了聯盟關系。李繼遷自結好遼朝,如虎添翼,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斗爭,最終迫使宋朝歸還所失五州之故地,恢復了黨項族在平夏地區的統治。西夏在叛宋的同時,又積極向宋“奉表歸款”,從宋朝獲取封賞。李繼遷在取得大片地盤后,“復表歸順,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戶,實封二百戶,益功臣號,乃放張浦還”;李德明在發展父業的同時,又“連歲表歸順”,“三年,復遣牙將劉仁勖奉誓表請藏盟府,且言父有遺命。帝嘉之,乃受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西平王……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銀萬兩、絹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給奉如內地”;李元昊一面建立大夏國,一面“遣使上表”討封,卻遭到宋朝拒絕,經過幾次激烈的戰斗,連戰連捷,最后以廉價的“約稱臣,奉正朔”為條件,換取了每年“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的豐厚物資和“夏國主”的政治資本。(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夏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遼滅亡后,金朝又強大起來,西夏又于元德五年(1124)“奉表于金,請以事遼之禮稱藩,金許之。”結果是“夏請受割賜之地。金宗翰承制,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刺部吐祿濼西之地,以賜之。”(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2).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元德八年(1127)“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三月,金人割宋陜西北鄙地與夏,”“金人為夏求侵地于宋”(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23).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等。
此外,西夏與強國之間的文書往來促進了夏與諸國之間的經濟貿易。西夏文書人員在傳遞文書過程中,“每次都要攜帶大批貨物,利用宋朝‘規免市征’的優惠待遇,從沿途至汴京大作生意,如夏奲都五年(1061)諒祚派出使節,一次所帶貨物價值達八萬余貫。乾順時,使人入京,‘賜予、貿易無慮得絹五萬余匹,歸鬻之其民,匹五六千,民大悅,一使所獲不下二十萬緡’”(注:杜建錄.論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及其特點[J].民族研究,1996,(2).)。
3.從西夏上奏文書的稱謂可以粗略斷定其相互關系
西夏上宋的表奏中,其稱謂是“稱臣,稱父”,可以得知西夏或隸屬于宋朝,或將宋朝當成長輩看待,一切屈尊于宋朝。還有一種稱謂就是“稱大皇帝”,這可以推斷,既然有“大皇帝”之稱,也就有“小皇帝”之稱,可見在元昊時確實想擺脫宋朝的控制而成為一個獨立王國,但在中原宋朝的眼中,西夏始終是西北地區的節度政權,不能與遼或金相提并論,所以一直想方設法將其徹底制服或消滅掉。正因為如此,西夏同中原宋朝的戰爭幾乎斷斷續續沒有停止過。
西夏上奏遼朝文書的稱謂有一種是比較確切的,即“稱臣”,因為西夏與遼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西夏不得不臣屬于遼;但在臣屬于遼的同時,又結為姻親,其目的是互相聲援,牽制宋朝。這一類稱謂到底是什么,由于沒有相應的文書保留下來,所以無法確定,只能根據間接材料臆測,即以“甥”來稱謂,這樣,夏遼就成為親戚關系,也就在政治上就友好得多了。從史籍記載來看,在夏遼史上,德明、元昊、諒祚時各對遼有過一次短暫的戰爭,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保持著結盟友好關系,就西夏而言,“每歲八節貢獻”(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西夏上奏金朝文書的稱謂與宋、遼略有不同。一種是“稱臣”,即和宋遼一樣,奉表稱臣納貢于金朝。據專家統計,自“乾順元德四年(1123)至夏末帝寶義二年(1227),在西夏中后期的104年間,夏共遣使238次,其中乾順朝36次,仁孝朝141次,純佑朝26次,夏金之間的交聘活動以西夏為主動,遣使頻繁,人數眾多。”(注:劉建麗.夏金使臣交聘述論[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西夏研究專號.)以此換取了金的信敕,基本上維護了兩國的友好關系,從乾順到純佑(1124—1206)間的八十余年,西夏與金未發生戰爭,和平共處,西夏也借此安養生息,發展自己。從李安全之后,上奏文書主要有兩次,可以想象夏金關系處于一種逐漸惡化的狀態。另一種是“稱大朝代、大朝、朝廷”,也就是說,還有“小朝代、小朝”的存在,給人的感覺仍然有獨立之意。
4.西夏上奏文書幾乎貫穿了宋、遼、金三個朝代
從上奏宋朝(960—1279)的文書來看,從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春三月,“繼遷聞繼捧等俱受恩命,遣所部詣麟州貢馬及駱駝等物,奉表于宋朝”(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25).北京:中華書局,1985.1)開始,止于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天盛十三年冬十月,宋四川宣撫使吳麟遣使檄夏國,合兵討之。仁孝上宋國書《報吳麟遣使檄夏國書》,其間178年時間,也就是說,西夏上奏宋朝的文書幾乎于宋朝相始終。
從上奏遼朝(916—1125)的文書來看,從遼統和四年(986年)春二月癸卯,繼遷遣使降于契丹起,到遼大安二年,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二年十月,秉常薨,遣使詔其子乾順知國事。十二月,李乾順遣使上其父秉常遺物。四年七月,冊乾順為夏國王。五年六月,遣使來謝封冊。”(注:(元)脫脫等.遼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4.)止,其間也有百年的歷史,在遼朝的后四十年,西夏減少了與遼朝的文書往來。
從上奏金國(1115—1234)的文書情況來看,從金天會二年,西夏元德五年(1124年),“始奉誓表,以事遼之禮稱藩,請受割賜之地”,到金泰和六年,西夏天慶十三年(1206年)“七月,使純佑母羅氏為表,言純佑不能嗣守,與大臣定議立安全為王,遣使奏告”(注:(元)脫脫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華書局,1975.)止,其間經歷了八十多年,同樣幾乎貫穿了金朝始終。
5.上奏文書寫作的特點
第一,西夏大部分上奏文書感情真摯,態度謙恭。如李繼遷寫給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等,李德明上宋的《奉繼遷遺言表》。原因很簡單,西夏在元昊稱帝前是臣屬于宋朝并具有藩鎮性質的地方政權,由于黨項羌人長期臣服于中原王朝,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漢民族的強烈影響,致使其上奏文書受到唐宋文書寫作的影響,大部分表章感情真摯,言辭謙恭,但缺少黨項羌民族的特色。
西夏中后期的上奏文書從總體來看,情辭兼善,內容較為深厚,而且表文的形式和語言都頗為講究,可以反映出西夏黨項羌文學發展的水平,如元昊《于宋請稱帝改元表》、秉常《貢宋表》、乾順《遣使如宋謝罪表》、仁孝《既誅任得敬詣金上謝表》等為代表。
第二,西夏上奏文書中也暗含了小國寡民的自卑感。西夏上奏文書中有部分文書雖然極力強調或張揚其民族獨立的自豪感,但字里行間卻不乏小國寡民的自卑感。如元昊在《于宋請稱帝改元表》中表達“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的偉大宏圖之后,又只好請求宋朝皇帝“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仁孝在《回劉奇等檄書》中表達“幸逢撥亂反正之秋,乃是斬將搴旗之際”的抗敵決心,但不得不請求宋朝軍隊“待予若衛公,使邊境有長城之倚”。這充分說明西夏國力缺陷。
第三,表達手法和藝術技巧的多樣性。西夏上奏文書之所以成為西夏文學的精華,其原因之一是在創作上靈活的運用了多種表達手法和藝術技巧。如李繼遷寫給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以敘述為主;李德明上宋的《奉繼遷遺言表》敘中有議,這樣所述事件具體,道理明白,同時間接地表達了他志在為黨項羌民族的興旺繁榮而建功立業的決心,在反映民族意愿方面頗具特點;元昊《于宋請稱帝改元表》、乾順《賀金正旦表》中大量采用對偶排比句式,特別是典型的四六句,具有駢體特色,使文書典雅凝重,層層深入;元昊《遣賀九言赍謾書》采用對比手法,揭露了和諷刺宋朝的奸佞、偽善、虛弱和卑劣行徑等。
- 上一篇:國土局深化政務公開工作意見
- 下一篇:國土局土地資產管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