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外交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01:26:00
導語:太平天國外交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一相情愿的外交思想
由于太平天國與西方列強同是信奉上帝,天朝從一開始就視洋人為兄弟,不能清楚地識破他們的侵略行徑及其實質,對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1853年東王楊秀清給英國公使文翰的誥諭中說:“爾海外英民不遠萬里而來,歸順我朝,不僅天朝將士兵卒踴躍歡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當嘉汝忠義也。茲特降諭: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深望爾等能隨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業而報答天父之深恩。”[1]
此誥諭中允許外國人“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經營商業,悉聽其便”。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太平天國來說,幾乎沒有好處,只能有利于列強的經濟文化滲透,因此實質上是有損于國家主權的。
到了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列強越來越公開地支持清政府,甚至派兵“助剿”太平軍,但天朝的領導者們卻仍然認為洋人與他們“同拜上帝耶穌,一教相傳,并無虛假損害之念。”“義誼之篤,如同一家。”[2]不光希望列強嚴守中立,甚至還妄想他們協助滅清,這是天朝領導人狂熱的宗教情節在作祟,對同信一個宗教的列強抱有幻想,但后來局勢的發展情況表明這無疑又是太平天國的一相情愿罷了。
二、徹底失敗的上海外交
1860年太平天國與西方列強關于上海問題展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突出體現了天朝在外交上的愚昧無知。
1860年7月1日,太平軍逼近上海,但鑒于上海的通商口岸地位,太平天國方面有所顧慮,因此當時天朝的當政者(政治上是洪仁玕,軍事上是李秀成)始終沒有攻取上海的堅定決心,而把希望寄托在和平談判上。
關鍵性的失誤在于談判對象的選擇上,太平天國的當政者們竟然選擇了兩個外國傳教士作為談判對象,但這兩個人是根本不具備西方各國的官方代表資格的。天朝的當政者們卻對兩位傳教士的話信以為真,以至于李秀成會坐著轎子率領大軍大搖大擺地進入上海城,遭到洋人的炮擊還渾然不知,事后還大罵洋人“背信棄義”。事實上,西方各國根本沒有任何一位具備官方代表資格的外交官與太平天國達成任何口頭或者書面的協議,同意天朝軍隊進入上海,而唯一具備官方代表資格的各國駐滬領事是拒絕與太平天國方面就上海問題作任何實質性談判的,只是太平天國方面不愿面對現實罷了。
另一個致命錯誤則是根本性的,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染指上海。因為上海是西方列強在華利益的集中之處,染指上海必然引起列強的干涉,而上海對于太平天國本身卻沒有多大戰略價值。對上海的染指使列強找到了借口公開武裝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給當時舉步維艱的太平天國營造了一個更為不利的國際環境,正如茅家琦先生所總結的那樣:
“(太平天國)更主要的錯誤在于他們沒有能夠利用清王朝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長期存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阻止兩者相互勾結反對自己,使外國資本主義長期執行中立政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擊主要敵人清反動王朝,避免兩面受敵。由于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就使自己陷于兩面受敵的地位,這個錯誤又集中表現在處理進攻上海問題上。”[3]
三、悲劇人物——洪仁玕
洪仁玕歷來被史家認為是太平天國中最有近代先進外交思想的人物,誠然,他在對外政策的某些方面與其前輩相比確實有了一定的進步。
他在1859年提出了所謂“柔遠”的政策:“凡外國人技藝精巧,國法宏深,宜先許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見多奇,致生別事。”[4]在洪仁玕之前的太平天國當政者主張暫緩通商,而在這里洪仁玕的政策是自由通商,這對于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是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另外,他還主張“惟許牧司等并教技藝之人入內教導我民,但準其為國獻策,不得誹謗國法也。”[5]意思就是說雖然允許自由通商,但不許外國人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中國法律,這無疑是一顯著進步。
對于中外禮節和習慣的差異問題,洪仁玕之前的當政者在西方使節訪問太平天國時多要求使用天朝禮儀,這會帶來諸多的不便,而洪仁玕卻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主張“爾不輕跪,我不輕出,各守其禮,是為兩得。”[6]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然而遺憾的是,洪仁玕主政的時間不長,他的這些對外主張連同《資政新篇》中的若干重要內容一樣,在太平天國的后期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再者,他雖然對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作了一些改進,然而其不足之處仍然是十分明顯的,例如他在其著作《資政新篇》中將中國分為“中地、滿地、蒙古地、前藏、后藏”,而非一個統一的整體,由此既可見其狹隘的民族觀,又可見其主權觀念的淡薄。另外,他與其他的太平天國領導人一樣,被狂熱的宗教情節所左右,認為西方各國與天朝信仰相同,是“兄弟之國”,于是對列強的入侵放松了警惕;即使后來由于深深地被自己的“洋兄弟”所傷害,而導致他的外交思想發生急劇地變化,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對西方列強的幻想,把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歸因于“洋兄弟”的背信棄義。再者,對于上海問題的外交失敗,洪仁玕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太平天國唯一一位具有近代先進外交思想的人物,竟然在上海事務上表現的那么的無知和糊涂。
總的來說,洪仁玕是個悲劇式的人物,他是太平天國為數不多的對外部世界有直觀認識,且具有近代改革思想的人物,然而他主政時間太短,其政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根本無法得到有效地實施。在外交方面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太平天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其前期的外交努力是務實的,但由于時運不濟以及天朝自身的局限性而最終走向失敗。洪仁玕在被殺之前就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寫道:“說到我朝禍患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敵軍,則吾人斷可長久支持。但一自妖軍賄買洋人,以攻我軍,我朝連續失城失地,屢戰屢敗,我軍無力抵擋,末日快到了。”[7]在后人看來,把太平天國失敗的“禍患之源”歸于此未免有失偏頗,因為這顯然忽視了太平天國自身的內因;但這句話可以說是洪仁玕在付出慘痛代價后,對其外交思想最后的總結。
四、關于太平天國外交失敗的原因分析
掩卷深思,太平天國的外交為何會走向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既有其外交思想的一相情愿、外交活動的愚昧無知以及外交主張的不切實際導致其外交活動中的種種失策,還因為太平天國和西方列強之間有兩個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第一,太平天國堅持中國的獨立主權,這和西方列強的殖民利益存在根本沖突;第二,太平天國堅決禁止鴉片貿易,而當時西方從鴉片貿易獲得的暴利,遠遠超過正當商業貿易的獲利。這兩大矛盾決定了太平天國在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上都不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這決定了西方不可能支持太平天國。
然而,這并不表示太平天國的外交必然會走向失敗。天朝是有機會爭取到西方的中立的,也就是至少使之不幫助清王朝,事實上他們也一度做到了。這一可能性存在的原因是:第一,太平天國本身的蒸蒸日上,使西方列強不敢輕視其力量,不得不慎重考慮與之為敵的后果;第二,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政策比清王朝開放得多,他們對所有沒有政治惡意的外國人都抱歡迎態度,對和西方進行商業貿易表現得非常積極。因此,如果太平天國成功奪取政權,西方將可以不必依靠鴉片貿易,而能和中國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外貿關系,這是符合其長遠利益的。
但是,正如太平天國的英國友人指出的,如果太平天國能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么西方出于對其勢力的忌憚和對長遠商業利益的需要,是可能采取中立,坐觀其成的態度的(正如后來西方對待國民政府北伐的態度一樣)。但是由于太平天國本身的內訌和種種決策失誤造成其非但沒有越來越走近勝利,形勢反而越來越不利。如此一來,西方開始不再擔心他們不是太平軍的對手,而他們也沒有耐心去等待那個不知道能不能實現的長遠利益了。另一方面,太平天國的對手清王朝卻做出了“借師助剿”的決定,全面而徹底地接受西方以協助其鎮壓太平天國為條件提出的交換要求,如此一來,西方的政策全面倒向清王朝就是必然的了。因此,太平天國在外交上的徹底失敗的原因固然有其外交活動的失策之處,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導致列強對其徹底失望。
摘要:發生在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走向了失敗。西方列強的干涉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國本來是有機會爭取到西方的中立的,然而由于自身發展的局限性以及外交上的種種失策導致西方最終倒向了清政府一邊。研究其在外交領域的失策對思考其外交失敗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也給后世以反思和教訓。
關鍵詞:太平天國;西方列強;清政府;外交;洪仁玕
參考文獻:
[1]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910.
[2]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760-762.
[3]茅家琦.太平天國對外關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8.
[4]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中的《資政新篇》[G]//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34-35.
[5]中國史學會.洪仁玕致英翻譯官書[G]//太平天國(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734-735.
[6]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二)《洪仁玕自述》[G]//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