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人文精神的培養論文

時間:2022-09-23 03:55:00

導語:中學歷史人文精神的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人文精神的培養論文

摘要:歷史學是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和“作為歷史存在物的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決定了中學歷史學科在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當代“符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肩負重要使命。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這一目標,是擺在每個歷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任務。本文略談筆者淺見,以期拋磚引玉。

所謂人文精神,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進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它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精神,或者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創造和全面發展、自我完善為終極目的。同時,它又是內在于實際主體(也是文化主體)的精神品格。這種品格體現在:作為群體的民族精神的發展和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在宏觀方面,匯聚于作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情感之中;在微觀方面,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

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點:

⑴歷史性和時代性。一個民族的精神發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質生活條件和歷史的產物。不同時代的精神會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質內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歷史時代及具體條件制約的。

⑵民族性和開放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會有不同的具體情形。在歷史的辨證發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根據。但同時又是互相吸收、互相開放的。尤其是世界進入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市場的開拓,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各民族間優秀文化的開放日益成為歷史的潮流。

筆者認為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包括四個遞進層次:

第一層次:人文素質的提高。培養目標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概念和術語)、歷史的研究過程、歷史發展的社會影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養成實證、獨立、探索、創新的歷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釋、預見、認知、審美的價值取向及科學的思維方式。

第二層次:人文素養的改善。培養目標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關系形成一種全面的、理性的認識,尊重他人,關照后人,公平對待社會的全新的文明觀。

第三層次:人文關懷的培養。培養目標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重視人的地位、命運、價值與尊嚴,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憫人的品格。表現在:①全面(從不同方面關注人的人性、精神、心理)、客觀(實事求是判斷思維路徑、價值取向)、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尤其是對歷史發展起阻礙的歷史人物,更應該從人性深處那些看不見的微妙角落分析其影響。既重視正面人物、事件的分析,也重視反面人物、事件的剖析。②理解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特別是歷史上的弱勢群體的地位。③學會設身處地的體會歷史主體的內心世界。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出現的偶然性及其個性等。

第四層次:人文理想的樹立。培養目標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尊重客觀規律;樹立求實、尚理、愛美的精神情操;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從善抑惡、昭明廢幽的追求;熱愛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價值理想;注重社會責任、關心國家社稷;重視群體和諧;推崇精忠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個層次是一個統一的結構體。人文素質與素養是基礎,人文關懷是核心,人文理想是人類的最高追求目標。

在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須注意:①在總結不同時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時,重點注意不同時代的區別,重在研究一定時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同時,更注重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體民族風貌的同時,更注重個體命運的發展。

現代的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珍視人的自由進而全面發展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培養目標的實現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創造平等、和諧、重視個性的人文環境;二是在歷史知識中凝練、深化人文精神。前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人文化,是基礎和前提;后者要求教育內容人文化,是關鍵和目的。

一、在人文環境方面重視人本主義課程的研究,吸收其精華。

1.人本主義教育既是一種素質教育,又是一種人文主義教育。它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主張教育要研究對人和社會的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該課程以“全域發展的人、解決社會問題”為培養目的。強調個體與群體統一,傳統與現代整合,科學與人文并重,知識與道德兼顧;強調“情意教學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論”。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借鑒具有一定啟迪作用和積極的意義。

2、提倡以人為本主體性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指出:“不是每個人都是現實的主體,只有當人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并現實作用于客體的時候,他才可能成為活動的主體,并具有主體性?!闭n堂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現在學生對課堂歷史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動性:表現為學生對歷史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參與;③創造性:表現為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豐富,有較強的創造意識和動手能力。歷史教師要樹立兩種意識:一是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人。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體;二是注重客體主體化轉變,促進學生人文內化。通過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自主思考、選擇、評價,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習慣,最后內化成人文品質。北京市“歷史學習心理與教學對策”課題組在實踐中創設開發出13種課堂主體活動教學的子模式:發現式、情境復現式、范例式、問題探索式、資料研習式、課堂討論式、合作學習式、探索情感和解決矛盾式、辯論式、分層自主學習式、角色扮演式、群體調查研究式、掌握學習式等,這些都十分值得我們去借鑒。

3、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人文精神的弘揚搭建了廣闊的平臺。目前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策略的掌握以及提供更多的個別化教學的選擇。多媒體的人機對話、人工智能、超文本等外設、虛擬現實等功能,可以使學習者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發展學習的過程。網絡的開放性、包容性、內在化為學生接受外界信息,交流、分享他人的思維和方法提供了更廣闊的途徑。這種交互既是師生的對話也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更是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可以充分喚起學生對人生經驗與價值的探索。

4、尊重學生思想情感,創設民主平等的人文氣氛。

此方面包括師生關系和友善,教育參與和管理的民主化,教學內容中民主意識的滲透和民主能力的培養。教師必須作到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對學生要有高度的信任和適度的寬容。

二、人文知識傳授方面。

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的載體,是人文精神存在的根基。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弘揚人文精神,需要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熏陶。豐富的人文知識包含在人文學科之中。歷史學在人文學科中的作用是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歷史學科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更多地教人求真與美。先哲們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它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教化和思想滋養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強大的武器。歷史是一部人生教科書,對于提高人的人文修養、思想境界、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學習做人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歷史學對繼承光大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愛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培育全民族歷史意識都有重要意義。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提高人文精神必須做到:

1、加強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并凝練上升成為歷史哲學、歷史智慧。

優秀的人文精神孕育在豐富的歷史知識之中。但是,人文精神同人文知識具有不同的內涵。歷史教學應把人類歷史上那些最能閃耀人類智慧光芒的學問知識,最能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加以提升,化作學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國內學者將歷史分為三層:原始的歷史(陳述性的)、反省的歷史(自我覺醒、自我剖析的)、哲學的歷史(以史為鑒,解決現實問題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傳授的知識應分層把握,對每一個知識點除講清來龍去脈外還要進一步挖掘。從最能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其思想性??词欠窠沂玖耸录谋举|,是否鞭打了假惡丑,歌頌了真善美;看前人揭示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事物發展前景的預見,從而判斷對解決當代現實問題的理論指導價值;看前人的言行是否具有超越時代的品格,從而鑒古知今,洋為中用,使歷史知識在歷史哲學的指導下,上升成為歷史智慧。歷史哲學即人們對于歷史本性發展過程從哲學高度上的反省。它的主要任務是對歷史的前提、思維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公務員之家

歷史智慧是前人對事物能夠認識、辨析、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是他們關于對待社會與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才智、智謀(即歷史上的人們所創造、所積累的智慧)。作為前人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之一,它的生命是永存的。主要表現在①鑒:借鑒(即司馬遷所曰: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②勢:趨勢(事物變化相互影響的結果);③理:原因(事物變化之內在法則);④道:由諸多法則結晶出來的智慧及運用這些智慧的才能。例如:以“大禹治水”這一知識為出發點,學生就可以總結我國與水有關的一系列知識: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治水英雄及其品格,水與四大文明古國,水與農業;從而引申為水與中國封建社會,水利與王朝興,水與生態平衡,水與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性格、認識、利用自然規律等??偨Y前人用水、治水經驗,教訓,智慧。從而針對1998年三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以史為鑒,獻計獻策,提出治理方法,反思人類對生態平衡破壞的錯誤。

2、重視每節課思想教育目標的實現。

歷史課中的思想教育目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實現每節課中的思想教育目標是培養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存在著輕過程重結論、輕情感重智能的現象,限制了歷史學科人文教化作用。歷史教學思想教育目標包括四個部分:①理解社會發展規律②培養愛國主義和正確的民族意識③正確的國際意識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

尋找知識與思想品德的最佳契合點。一是加大顯性歷史思想教育目標實現的的教學力度與深度;二是充分挖掘隱性歷史思想教育目標。如從提出的理論到變法的內容看,康、梁倒退了,但教師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分析發現:康、梁是腳踏實地,務實創新,遠見卓識的改革家。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目標與現實結合的品格。

3、重視歷史人物事跡的介紹和典型人物的分析。

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歷史人物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可以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得到啟迪,從其成長過程中了解人生的意義,汲取歷史經驗,把握今天的生活,仁者愛人。如學生通過對的了解,認識到總理有淵博的知識,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運籌帷幄、處亂不驚的魅力,矢志不喻、忠心耿耿的為民態度,力挽狂瀾的領袖才能,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從而產生敬慕,剖析自己的做人行事。又如補充張學良“東北易幟”的史料,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分析“少帥”所面臨的困境、心理壓力、前途出路,理解“少帥”維護祖國統一的英明抉擇和愛國之心。從而強化學生對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認識。

總之,人文精神的培養決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倡導一種不與現實割裂、不與大眾割裂的“活生生”的歷史教學。緊密關切“人”的生存、生活、發展乃至創造,深刻認識人類文化遺產,竭力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理念,體現歷史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這是對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內容和培養做了最完美、最振耳欲聵的闡釋。我們呼喚人性的回歸,呼喚心靈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