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時間:2022-09-20 10:04:27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點,直接影響到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人們往往將德育和語文、政治學科相聯系。其實,在歷史課堂上也同樣要注重德育。我國傳統美德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是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沉淀、積累下來的。在歷史中摻入德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根源,把握德育的主線。
一、高中歷史教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歷史的長河里,有無數的愛國主義實例。因此,在進行愛國主題方面教育的時候,我們應該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課堂上,我們無法將各種具有時代意義的文物帶到課堂上來。但是,我們可以播放一些圖片、紀錄片,在幫助學生進行歷史事實了解的同時,又可以加強學生在愛國主義方面的德育。同樣,只有我們將學生實際與當代的教育技術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工作。
二、高中歷史教育中的實事求是精神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一般注重弘揚民族的自豪感。大多筆墨放在了對我國古代歷史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因此,誤導學生在內心過分地夸大了我國的真正實力,有一種盲目的樂觀態度。其實,我們應該直面真正的歷史。在講述史實的時候,應該注重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理智地看待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能從中吸取經驗。這種公平論述歷史的態度有助于我們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精神。
三、以歷史為基礎,多角度情感啟發
教師在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當下學生攀比、浪費的現象,可引用漢景帝愛惜谷物的例子,引導學生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歷史中的德育往往是通過歷史人物的種種行為、后人的不同評價來實現的。歷史的育人作用隱藏在每一個歷史的片段,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思考、學習。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史實的深入挖掘,通過各種歷史資料感染、影響學生的情感。綜上所述,先學做人,后做學問。德育是對學生思想的提升,是每一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學習、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美德。
作者:陳麗麗 單位:浙江麗水市青田溫溪高級中學
- 上一篇: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改善辦法
- 下一篇:2015學校秋季開學典禮講話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