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研學實踐活動思考
時間:2022-12-09 08:25:07
導語:高中歷史研學實踐活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于活動的評價理念,進一步拓展多維評價
后現代主義教育者倡導“為學習而評價”、“評價即學習”的理念,認為評價是學習過程的一個特殊環節,評價目的不是對學習結果的終極評判,而在于找到評價結果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學習者的發展。這與教育部提出“建立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2]相一致。基于此,歷史研學實踐活動強調過程中多維評價的拓展,以評促學。新中國老物件活動是本校歷史組為紀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而組織的研學實踐活動。活動由老物件的征集、班級展示、學校展出和老物件故事演講比賽、博物館展覽四個環節組成。四個活動環節涉及到四次評價,第一環節老物件的征集:學生與祖輩父輩憶家史,翻檢出家中能體現新中國歷史變遷的“老物件”,在此,老物件的評判者是學生個體及其家人。第二環節班級展示:學生作為老物件的守護人在課堂上講述(演繹)“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班級同學以無記名投票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在此,評判者是班級全體學生。第三環節展出由班級評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并組織演講比賽,用微信推送于家長和社會,在此,評判者是全校學生、全體家長和部分社會人士;[3]第四環節博物館展覽:在西湖博物館舉辦“我眼中的70年—學軍中學學生家藏老物件展”,與市民分享個體的家國記憶,在此,專業團隊加入到評判者行列。顯而易見,活動的評價群體不斷擴大,評價標準和方式多種多樣,評價的目標并非聚焦學業水平考量,實踐性研學活動的多維度評價呈現突出的拓展性特征。1.評價主體多元化、社會化:新中國老物件活動的評價者是本校師生、家長社會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士,教師在評價中的作用明顯減弱。不同階段、不同人士做出不同的評價,更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得對活動的肯定、引導和反思,推動學生不斷審視自身與評價之間的距離,多方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特別是基于對活動自我認同、社會人士的參與,不僅增添了支持活動深化的社會力量,而且就評價效度、信度來說,社會的反饋和評價導向比教師、家人評價更為真實公正、更具客觀指導意義。2.評價標準開放化、個性化:現代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交互技術能提供即時、互動、便捷的多樣化評價途徑,除傳統的學校師生自評、互評外,網絡評議,媒體評論、專業評議的參與增強了評價廣度、力度和深度。評價途徑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性,帶來評判標準的開放、個性和多樣,單向單一的趨同標準被打破。如老物件活動中,學科教師從史料實證角度出發,對老物件做出界定:“家族相關的能體現新中國發展歷程第一手史料”,而社會人士更關注老物件的價格價值,一枚發行于1894年且據說價值百萬的傳家銀元引發熱議。正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和社會化,評價標準的多樣和開放,使研學實踐活動實現了多層次、全覆蓋的社會效應。不同層面的人從不同角度欣賞和肯定老物件本身或老物件的故事,突破原來一對一被關注、被評議、被肯定的狹小覆蓋面,有助于多方位、全視角地呈現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的深化和普及。3.評價功能突出導向、激勵作用:美國教育評價學者斯塔弗賓斯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研學實踐活動評價弱化紙筆測試對學習結果簡單的價值判斷,強化對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認識自身和他人哪些做得好,哪些情感和態度是積極可取的,哪些方法是適宜有效的,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怎樣做能更加有利于改進后續活動等等。這種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暗含問題解決要求,可引領各層次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質量,起到了“以評價引領學習”的效果。
二、基于活動內容的主題性,突出價值觀
評價與教材完整的體系性不同,歷史研學活動的主題性鮮明。基于真實社會需要的研學活動主題常常直奔價值意義。如“新中國老物件”活動立足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寄寓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培育的核心主題而開展的。參照“逆向設計”的理念,活動的效果評價突出家國情懷,或者說,評價是為了促進活動主題價值的升華與發展。情感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內心的體悟和認同,評價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有效發生和發展是難以具體量化的,價值評價方式有別于課堂教學的紙筆測試和問答形式,可采用觀察外顯的參與活動的態度、行動認同、感悟表達等方式。1.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態度:外界對老物件意義的認同就是對家庭親人在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的肯定,這牽動內心、飽含愛心的活動評價保持了學生持續參與活動的熱情。階段性的成果交流、展覽和評比等不同角度、多元的評價方式,深入持續挖掘老物件意義,就是對活動主題價值的不斷強化和強勁推進。隨活動分層進階,學生從最初的“我家好像沒有老物件”到博物館展前“我家有好多這樣的老物件,我多拿些來可以嗎”“我家祖屋是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我真恨不得把祖屋拆過來”,對活動的態度從被組織參加到主動發掘參與,這是學生對活動的主題價值理解認同的一種行為表現。2.價值認同與內化的行為表達:老物件的意義和價值并非由價格價值所衡量,在于通過學生自我與他人、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的交互共融,讓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打動人心,勾起同情之理,讓價值意義從物化走向內化,從表面走向深層。老物件活動中,情感教育的預設對象是學生:第一環節老物件的擇取過程,就是與長輩情感交流的過程,體現一種家族長輩——小輩間親情交流和家族精神的正向傳遞。后三個環節,學生作為老物件的守護人,在展覽、講述老物件的故事時,傳遞一種家人對國家社會貢獻的自豪感和個人對民族國家的一種責任感。學生在情感表達的行為中,不斷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不知不覺內化認識,潤物無聲。老物件活動教育范疇和價值效益超出預設,情感教育的圈子層層蕩漾開去。社會反響強烈,其實是老物件故事從心底里觸動了每一個普通中國人、普通中國家庭對過往歲月的追憶,對國家發展的回望的表達。
三、基于評價的過程性,突出描述的評價意義
研學實踐活動的特色是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強調學科知識的實踐運用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力重在未來生活和未來社會。與此相應,研學活動的評價突出過程性評價而非等級性的量化測定,側重縱向的學生個體診斷、激勵和發展,而非區分比較學生之間的差異。這種過程性評價的描述具有以下特質:1.過程性描述:研學實踐活動重點不在于獲得“是什么”的史實性知識(這在課堂中更容易獲得),而在于拓展“應該是什么”的價值意義,表現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探究興趣的激發和維持、與同伴合作交流、情感價值觀的發展、形成自己理解與觀點等方面,[4]即通過觀察描述行為的評價方式。指向核心素養的老物件活動培育公民基本素養,活動更強調所有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而非量化的等級評比。給活動中每一件老物件頒發紀念證書,是對學生參與活動過程的描述,一份真實記錄學生活動過程的印記,一份肯定態度的鼓勵性評價。2.立體化描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5]研學實踐活動采用過程中的多次、多層面的立體化評價。新中國老物件活動多層面開展:班級層面的展示和故事交流、學校層面的展出和老物件故事演講比賽、社會層面的博物館展覽活動,既能展示學生學以致用的知識素養,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實質是多角度、多元的立體化描述評價。活動結束后,繼續引導學生圍繞感興趣的問題理性思考,以論文參與“燕園杯”歷史寫作大賽等活動,延伸研學的時間和空間,深化研學的深度和厚度,以深度學習促素養,這又是一種評價的平臺和尺度。3.程度性描述:從學生的起點看學生的進步,從學生個體差異評價其進步的程度,包括參與程度、努力程度、發展程度。老物件活動中,老物件紀念證書的頒發就是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程度的肯定;參與活動(參展和觀展)的同學,以自愿原則撰寫活動感受和體會就是努力程度的一種表現;有點意外的是有91.2%學生有話想說,更感動的是在老師沒有給出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不少學生把活動告訴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同學,動員自己的親朋好友去西湖博物館參觀老物件展,這就是發展程度的行為體現。
四、評價的意義:一個案例的真實記錄
隨著活動進展和過程評價的跟進,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達,呈現了內心深處情感的細致變化。褚思齊同學帶來的鐘表修理箱有八十多個年頭,簡直是一部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無字書,她的心路歷程見證評價漸進的活動意義。一開始聽說“新中國老物件”活動,就覺得很有意思,和父母找了很多老物件,比如糧票、人民幣等。后來外公聽說這個活動,就拿出了他的鐘表修理箱。以前我并不知道家里有這個“寶貝”,憑這個機會才了解到祖輩的奮斗史。第一次在校內展出時,大家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所有人臉上的驚奇、佩服和贊美。還有老師和同學們濃厚的興趣,讓我開始感覺到這份老物件真正蘊含的價值。我開始思索老物件背后的意義,一個很宏大的歷史學科突然凝聚在一個很微觀的物品上,家里一個小小的修理箱就能把一系列歷史進程串聯起來,這真的是一段非常奇妙的體驗。它拉近了我與歷史的距離,也確實培養了我的家國情懷。我發現自己每次跟別人講述老物件時內容都在變化,因為每一次講都會有新的體悟。后來浙江衛視等新聞媒體采訪、再到省長來訪,我驚訝于老物件帶來的強烈反響,也愈加認識到老物件的珍貴價值,愈加有了保護它、傳承它的意識。當《人民日報》的鏡頭也對準了這個老物件,我感到了無比光榮和自豪。我記得那天我把采訪之事告訴外公時,他的評價是“光宗耀祖”。老物件帶給我的不是什么榮譽,而是一種成長,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熱愛我的家,熱愛我的國。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認識到,建國七十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砥礪前行的七十年,是千千萬萬家庭艱苦奮斗、奔向小康的七十年。必須承認,是老物件,是這次活動教會了我一切!從活動的實際過程來看,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學實踐活動評價突破單一單向的甄別選拔的結果性評價,創設一種符合學科特色、本校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描述性過程評價。基于主題研學,關注學生將所學歷史知識與方法運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體現的發展關鍵能力同時,突出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認同。基于活動“實踐性”,多維度評價學生,堅持評價即育人,堅持評價持續全過程,注重學生個體縱向發展,有效參與學生成長的軌跡,以評—教—學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金麗君 單位:杭州學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