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課程問題應對論文
時間:2022-05-05 09:45:00
導語:歷史教學課程問題應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歷史與社會》與思想政治課的關系
《歷史與社會》主要整合了原有初中歷史和人文地理的部分知識,以及部分與初中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人文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課有某些交叉,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內容不同。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情況是:初一以心理學為主要內容;初二以法律知識為主要內容,初三以社會主義建設的有關知識(包括社會發展史的部分內容)為主要內容。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有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三部分內容。這些與《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有關社會學、文化學的部分內容是思想政治課所沒有的。
第二,角度不同。《歷史與社會》中雖然有部分內容涉及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教材第一冊中),但那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談到的。初一思想政治課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談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不同,表明課程的具體出發點不同。
第三,要求不同。在《歷史與社會》中有部分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內容,其中,政治和經濟的某些內容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有一些重合,但是要求不同。高中的課程要求既有生活化的東西,也有學理化的內容,在理論的深度上不可能與初中有相同的要求。因此,具體內容設置、教學模式、評價標準也不會相同。初中的教學只是要求學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必須知道的、更具常識性的內容,如,信息化的發展情況,職業的分化情況,社會生活中要遵守的規則和遵守的理由等等,都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懂得的基本知識,在理論上沒有過高的要求,而高中的相關課程則有一定的理論要求。
二、初中綜合課后是否有高中的綜合課與之銜接
初中綜合課后的高中課程仍然是分科教學。這是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必須經過分門別類進行研究才能夠深化和精確。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特點決定,其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更具有直觀猜測性、樸素整體性和模糊綜合性。因此,課程的設置就不應該過于分化和精確,那樣不利于其理解。但高中學生思維能力明顯增強,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事物淺層次的認識上,必須有所深化,而深化的可能前提就是必須將認識對象分解后才利于分析(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分化將更為細致)。所以,高中課程將繼續分學科進行教學。
但是,分學科教學不等于鼓勵或強化機械思維方式,雖然近代的機械思維方式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人類已經發展到了現代,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也要跟上時展的潮流,在分科教學過程中,強調綜合思維。這既是現代實踐發展的根本要求,又是人類思維合乎邏輯的延伸。這種思維作為一種全新的綜合性思維,既不同于古代那種直觀的綜合,也不同于近代那種機械的相加綜合。它的基本特征是系統綜合性、動態開放性和自覺創造性。高中的課程設置將保留近代思維方式所表現出的分析性,克服其靜態性和機械性等特點。為此,高中的課程改革將會有一些變化。
根據一些地區的改革經驗,目前的基本情況是:改革課程體系。以國家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為基礎,結合學生基本素質、特長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增刪、整合,對課時進行調整,實行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結合,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必修課、限定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相結合,形成以學科教學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為主體,教育內容比較全面,教育要求具有梯度,教育實施具有可行性的課程體系。
同時,實行學分制學業評價體系。借鑒高等院校學分制的做法,將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換算成學分,學生學完相關課程并達到要求,記相應的學分,還要建立學分制運行的保障體系等等。
三、《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歷史與社會》教學淡化知識要求、強化能力要求,并不意味著不要求知識。關鍵是要求什么樣的知識,怎樣獲得知識。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改變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觀念(即教學模式的觀念),還要改變對于知識的看法。按照英國“大百科”中的名詞解釋,“定理是迄今為止還正確的結論”“學說是看上去貌似正確的學問”。這與以往我們的認識是不同的。我們通常認為:教材上是這樣表述的,就是正確的。但是,新的課程觀卻要求正確認識知識,要求認識到知識是變動的、發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正確性是需要懷疑的。如此,學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就要有所選擇。在新課程標準中,有增有刪就體現了這一點。即選擇了那些更具有穩定性的,對學生生活更具有現實指導價值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也就構成了學生能力的基礎。沒有這些知識作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就談不到能力。
既然知識是發展的、變動的(這是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獲得知識就成為本課程標準強調的關鍵。按照以往教學模式獲得的知識,因為缺少體驗、缺少探究,很難內化為學生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作為外在于學生的純粹客觀的知識,很難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本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只有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夠真正成為能力。所以,新的課程標準的實現不僅不否定知識的價值。相反,更認可知識對于能力的作用。不同的只是什么樣的知識、怎樣獲得的知識才能夠成為能力?這是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的問題。
四、課程改革是否還要考慮到知識體系的建立
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也是由各個要素的認識構成的系統認識。為了科學研究的方便,人們構建了各種不同的學科體系,有其必要性。但是就初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結構而言,更多的應該是獲得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不見得一定以學科體系的方式呈現。因為現實生活是多變的、復雜的,由于問題的主題不同、中心不同,與之相關的子問題也不會相同。也就是說,如果說有體系,那么,隨著問題中心的不同,呈輻射狀的問題體系也不會相同,對于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要求也不會相同。因此,本課程是按照主題建構模式向學生提供了一般的、常見的知識。如果說有體系,也是圍繞著這些主題呈現的體系。而學生通過學習之后,必須在新問題面前運用學過的知識自行建構新的體系,解決新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能力,也是本課程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本課程是打破了原有學科體系的重構。
五、課程改革是否考慮到不同地區學生的素質和自然條件的差異
《標準(一)》為不同地區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前提,即課程標準的實現沒有硬性規定必須以一種或幾種方式,什么方式都可以,只要能夠達到目標要求即可。而目標要求應該是不僅具有綜合性,同時也有地區性。特別是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離開了地區特點,就無從存在,也無法理解了。因此,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安排實現條件和方式,具體設計評價方式等等。
就學生素質而言,會有地區差異,但不是不可改變的。有的地區教師考慮到學生素質會表現在不會活動、不愛活動上,這倒不必擔心。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喜歡活潑多樣的生活。只要依據具體情況,引導得當,都會達到目標。關鍵是教師的觀念要改變。要認識到學生的可塑性是客觀的。這就意味著新的課程標準的實現為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特別是備學生的活動設計。即使地區發達,教學條件好的地區,也需要重新設計教學。
六、《歷史與社會》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
《歷史與社會》更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但不是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更高。因為按照以往的教學要求,教師只要將教材內容準備好了,就可以上好了。但是在新課程標準的實現中,在學生的體驗活動中,會產生許多想象不到的新的課堂情境,是預設不出來的。因此,如何使教學過程正常化,實現教學目標,更需要教師起主導作用。所以,在《歷史與社會》課程這種創新教育活動的實現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指導者的作用也是應該處于首位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努力改變觀念,努力克服其主導性壓抑、阻礙學生能動性、自主性的一面,盡可能地強化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創設學習情境、指點方向、引導主題、監控過程、解答疑難、評價學習結果等建構學生主體的一面。
七、如何把握《標準(一)》中“了解、理解、掌握”的尺度
“了解、理解、掌握”是用來界定本課程標準的不同等級的。
了解:即一般性地知道事情的基本狀況、來龍去脈,并能夠回憶起來。如簡要描述、進行辨認或識別、指出名稱、舉例說明等。
理解:要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深層聯系,以及與自己日常生活的關系,并能夠有所解釋。如懂得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能夠將知識歸類或推演,知道知識的意義等。
掌握:內化為自身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表現為在新情境下的靈活變通、自覺運用,甚至在無意識中的應用。如,比較準確、快速地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評價和判斷。
八、課程改革與“減負”的關系
“減負”指的是減輕學生不必要的、過重的課業負擔。本課程標準恰恰體現了這一要求。刪減了一些沒有必要讓學生記憶的繁難舊重內容,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負擔。當然,加強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應變能力的培養。對此,不能理解為是“負擔”,這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如果教學設計得當,教師就能夠把教材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變成學生樂學、愛學的興趣點和興奮點,那就不僅不是負擔,反而是學生生活的需要了。
九、教師該如何應對教學和課程改革
不斷學習。即不斷學習各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包括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作為教師,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自身的知識會日益陳舊,將無法面對學生。同時,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觀念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而新的教育理論概括了新形式下的學生特點和教育規律,所以教師必須學習,不能走經驗性的教學之路。要有理論作為指導,更新教學和管理。
更新觀念。觀念起著導向的作用。習慣于原有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教師,在慣性面前和在改革面前首先面對的就是觀念上的變革。如果認為改革與我們不利,可能在觀念上就持排斥態度,行為上也是消極被動的;必須認識到改革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們的教學。新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為學生感興趣,這就解決了我們教學的一大困惑,因而有利于教學;同時,新課程也為我們的自我更新和發展提供了藍本和依據,督促我們必須學習新知識,更新教學模式,這也正是我們的利益所在。因此,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只要觀念轉變了,積極性也就會有了。
努力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應該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新的課程標準,為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而教學模式和方法又是實現新課程的載體。所以,必須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運用各種方法,才能達到新課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