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創造論文
時間:2022-05-05 09:45:00
導語:歷史課堂教學創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世界經濟和科技領域不斷前進,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本,就是民族素質和科學技術,就是教育和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新型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迎合素質教育大潮。那么,歷史教學在“科教興國”的今天,在知識經濟騰飛的時代,應當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我認為,歷史教學要勇于站在時代的前列,適應形勢的發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能為“科教興國”做出積極的貢獻。
那么,歷史教學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創造能力呢?下面筆者僅就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談一點體會。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能夠透過重重迷霧“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質。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在歷史教學中,對于一些插圖,要多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去觀察。這樣學生就會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問題的“創造者”,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如在講“張衡和地動儀”這一目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地動儀的表狀、結構,使學生從觀察中認識到地動儀的科學性、先進性。
2“疑”,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懷疑感”。它是對客觀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評價的體驗。所以,只有對現有的資料的觀點、結論善于懷疑,才能有創新。“義理有疑,則濯支舊見以來新意。”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創造良好的問題意識環境,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見解。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否表露和發展,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教學活動應充分愛護、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積極思維。同時,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在探究時那種“違反常識”的提問,在爭辯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以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學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問題,發現矛盾,為解決矛盾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也往往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如:我們從樸素的階級感情和民族感情出發,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種侵略行徑深惡痛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是從正面角度去考慮,它往往使學生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后,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遭到了破壞,人民受到了奴役,這是一種倒退。”為此,教師干脆提出質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代替封建社會到底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問題提出,學生必然會去思考,于是,他們的潛在意識也就被挖掘出來了。
3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應先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中學歷史教材特別是新編的歷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學界的爭議,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史學研究動態,拓寬思路,開展獨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分析這些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多方位地評價歷史事件,多法解答歷史現象,多重思考歷史規律,多層認識歷史結論。如教材中關于哥倫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評價,可以列舉史學界的三種不同觀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評價,鼓勵學生評價歷史事件多換一換角度,多一些發散思維,力圖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指導下,提出新觀點、新看法。
4愛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在歷史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用歷史上一些具有豐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的事跡教育學生。如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采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數值為3.1416,取得了光輝成就。他從研究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逐步增加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使其與圓周合體。如果缺乏關于邊形的邊數,使其與圓周合體。如果缺乏關于邊數逐步增加的圓內接多邊形的形象變化的想象,這割圓術是無法提出的。其次,應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如在講授“一國兩制的構想”這一目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兩個問題:香港回歸祖國后,將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你們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國將變成怎樣的情形,你們敢不敢設計一下中國理想的社會制度?讓學生充分展開翅膀,在想象的王國里遨游。
人貴在創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己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有創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