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1-21 04:39:00

導語: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論文

一、于意義理解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是人們以再認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對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是人們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學意義的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即低級到高級的程序,它包含了諸多能力,包括識記鑒別能力、領會注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同時,歷史思維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它包含有順時思維和逆時思維、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等等。顯然,思維的不同特征和多種表現形式,說明了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具體而言,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歷史現象紛繁復雜、導致歷史思維對象是大量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人類歷史是縱貫古今,橫跨全球,造成歷史思維的條件、時間、空間是極為廣闊和嚴格的。而且歷史學科涉及到社會的各種內容又極為精致,歷史發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樣化,致使歷史的思維方式中既有邏輯性又有辯證性;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要使學生有序而非雜亂的,系統的而非零碎的,有規律的而非盲目的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僅憑中學歷史教材提供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向學生轉授這些有限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用日漸增進的思維能力去探求無限的知識與智慧。

二、于方式選用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我們運用的任何方式都是為目的服務的,我們的目的在于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毋庸諱言,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恰當的思維方式是至關重要的。縱觀歷史教學的發展進程,思維方式運用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是讓學生變得更智慧,還是讓學生變得呆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烏申斯基說過,智慧不是別的,而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智慧是長期思維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方式的合理選用,探求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故此,教學中我們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授以基本結構的時候,首先注意順時思維,順向思維,以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創造出一個歷史的情境來,形象地把歷史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好地識記鑒別歷史基礎知識。其次是用精煉的語言,簡潔的板書把分散的歷史基礎知識歸結在一個邏輯中,讓學生在一個完整體系里領會詮釋某個歷史事件、歷史時期和歷史人物,以便更好地識記和鑒別。另外在歸納總結教學內容時或給學生進行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中,我們還要運用順時思維與逆時思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互相轉換,讓學生在識記鑒別,領會詮釋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分析歸總,比較評介。

三、于設疑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巧設疑問和課堂討論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思維活動通常由疑問而產生,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可提出:“想一想,為什么在這里要非常鮮明地強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已經站了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不僅幫助學生明白本課的主旨,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也使他們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思維的碰撞中呈現和升華。培養思維能力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器官,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應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的思維活動。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平等氣氛中,直接、自由地參與討論,多向思維,各抒己見,相互交流,求同存異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是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的一言堂、滿堂灌,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討論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同時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發現,只有發現,才有發展,思維能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現并豐富發展的。

四、于能力要求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總是與對記憶力的要求、對理解力的要求,對分析力的要求、對概括力的要求緊密聯系的。我們僅以對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為例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理解能力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難以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講清基本歷史概念,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分析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貫通。如中國古代史中介紹戰國時中原地區可購到東南西北各方的產品,引導學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聯系春秋戰國經濟發展、交流增多,為秦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顯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會分析,或無從下手,或東拉西扯不切要害。為此,我們在平日教學中要從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兩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其次,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

五、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需要,是塑造具備各種學識和能力人才的需要,是實踐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需要。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已進入信息與智能的時代,我們今天面對的教育現象,已有新的時代特點,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無疑已成為未來人才所必備的素質。

[摘要]本文結合基礎教育及歷史教學的實際,指出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同時結合新課程理論,從意義分析,方法運用等方面,論述了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維能力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