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提問實踐性認識
時間:2022-07-06 08:49:59
導語:歷史課堂提問實踐性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顯得非常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歷史,鍛煉歷史思維能力,能引導學生扎實訓練、有效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因之,從一定意義上說,有效歷史課堂應該自有效提問開始。那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有效設置問題呢?
一、找準合適的疑問設置點
1.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之能力。例如在講授《俄國十月革命》一課時,由于該課是世界歷史下冊第一課內容,如何使這課內容與上冊的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是該堂課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上冊歷史書學習的核心內容是什么?”(“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②“資本主義形成了怎樣一種局面?(“一統天下”)。③“無產階級有哪些挑戰資產階級的行為,結果如何?”(英國的憲章運動、巴黎公社;結果都失敗。)“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是:俄國十月革命。”“為什么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俄國取得成功呢?我們一起來探討。”——由此引入新課。這樣的提問,注意了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使俄國十月革命不致于成為一個割裂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在腦海里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2.在歷史與現實相聯系處設疑,培養學生用已學知識分析現實之能力。例如,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筆者認為學習本課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記住多少歷史知識、記住多少數據,而是通過歷史史實教育后人,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示。因此,新課結束前,教師先列舉一戰的一系列數據:歷時4年零3個多月、參戰國31個、卷入人口超過15億、傷亡人員3000多萬、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等,然后向學生提問:“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什么啟示?”通過對戰爭危害的分析,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發展經濟、加強合作的進步意識。
3.在總結概括之處設置疑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歸納、概括能力。例如,在講述《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時,講到“歐洲的聯合”時,筆者設計這樣一個問題:“19世紀以來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有何啟示?”在學生討論之后,引導學生回顧:“19世紀末,圍繞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等展開斗爭,并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英法贏得戰爭卻輸盡了財富,西歐因此衰落,美國坐收漁翁之利;20世紀中期,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戰敗,歐洲作為主戰場,破壞嚴重,西歐各國從此一蹶不振,唯美國馬首是瞻;“歐盟”成立后,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學生通過對西歐各國由分裂斗爭到合作發展、由經濟衰弱到經濟騰飛的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得出的啟示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當然這一啟示同樣指導著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助互愛,這樣才能互惠互利。”
二、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
課堂提問的方式很多,只有恰到好處、巧妙使用,才能產生積極作用,達到良好的效果。
1.激趣性提問經常聽到很多學生反映:歷史課是睡覺課。的確,在初中,歷史課一向不被重視,再加上歷史課本缺乏趣味性的內容,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聽來就索然無味。若教師能抓住契機巧妙地設計問題,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新課導入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投影“地球村稚語”(分別以墨西哥、中國、阿根廷的三位小孩的話語描述發生戰爭的原因),引入問題:“世界上為什么會有戰爭?”學生看到這三位小孩對戰爭略帶幼稚卻又不無道理的分析,立刻興趣盎然。有同學回答“因為錢”、“因為有人總想得到別人的東西”、“因為大家想要得到共同的東西”。教師總結:“所有這些可以歸納為‘利益’。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2.鼓勵性提問有時,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難度比較大,如果直接提問可能會使學生喪失信心,降低學習興趣。這時可以通過深題淺問,曲題直問,一題多問等方式展開,這就是鼓勵性提問。例如在講述“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時,由于初中生的知識儲備和理解水平有限,這時,就可以通過一題多問來解決。可以設計一張表格“一戰前,美德英法工業產量在世界所占位次及所占殖民地位次比較表”,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表格反映了什么問題?(國家實力與所占殖民地面積出現了不成比例的現象)②這一問題會產生什么影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③矛盾的實質是什么?(爭奪霸權和殖民地)④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這樣像剝筍式的提問,問題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不言而喻了。
3.發散性提問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系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這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處的。例如,在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你認為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任?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意見再如:在講授《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是哪條路線,途經哪些地方?等等。
三、遵循提問三原則
1.分層原則與保護原則并舉由于智力、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個體差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困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教師要考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師提問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體會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課堂提問時,可以讓理解能力一般的學生多回答一些記憶性或展示性提問,而讓能力強的學生多回答綜合理解性提問。另外,還有一些理解能力差、記憶力也不行的學生,他們可能在課堂提問上從來都沒回答正確過,教師也從未有機會表揚過這部分學生。那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檢測性提問,如新課過程中某個知識點的識記,可以讓記憶好的學生先回答,一連提問好幾個學生,估摸著那些記憶力差的學生也能回答上來了,再讓其回答,等該同學回答正確了及時予以表揚。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歷史的動力也更足了。盡管,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有時會有“違”常規,教師也應該善于保護他們“幼稚”的想法,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予以保護和培養。
2.準確原則和精煉原則兼顧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要恰當,準確無誤,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有效,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盡量避免一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諸如“懂了嗎?還有不會的嗎?找到了嗎?”等無效問題。
3.延時原則與及時原則相結合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馬上叫學生起來回答,需要等待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保證學生對問題有著充分的理解,以此增加學生的參與率,提高回答的準確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回答給予及時恰當的反饋,要抓住學生回答或提問中的閃光點、新穎性加以肯定,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合理的贊揚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并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同時也會吸引更多同學積極參與到課堂提問中來,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優秀教師的教學不只在于會講,更在于會問。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因此對待課堂提問,教師要找準疑問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歷史課堂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