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育

時間:2022-03-01 03:25:04

導語: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育

[摘要]審美意識是歷史學科素養的體現,作用于歷史認識的全過程,決定著歷史認識的方向。歷史學科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正是歷史教育對人的價值引領過程。審美意識的培育是對歷史學習者史學理論素養和歷史學科能力要求的重要體現,它關系到歷史教育審美價值的實現程度,是歷史教育的本質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應通過挖掘歷史學科內容的審美價值內涵,讓學生在與歷史的對話中獲得歷史美感;探索歷史學科美育課程的綜合開發,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實踐中增強審美能力;深度變革課堂教學生態,讓學生在主體探究中豐富審美體驗;重視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引領,讓學生在人生意義的探尋中提升審美追求。

[關鍵詞]歷史教學;審美意識;價值引領

審美意識是審美價值觀念的表現形態,在審美活動中,它主要發揮著意義規范和價值評判的重要功能。審美意識的培育是對歷史學習者史學理論素養和歷史學科能力要求的重要體現,它關系到歷史教育審美價值的實現程度,是歷史教育的本質要求。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范疇,培育學生的精神世界,對學生的人生進行價值的引領是歷史學科教育的重要價值所在。歷史學科教育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正是歷史教育對人的價值引領過程。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培育,從而更好地發揮歷史教育的審美價值功能。

一、歷史研究中的審美意識存在

審美意識主要是指在審美活動中涉及到的審美選擇、判斷、評價的觀念意識。個體的審美意識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其人生志趣與社會理想在審美方面的體現。[1]審美意識與歷史學科素養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既有歷史學科的能力素養,又包含歷史教育的價值追求,是歷史教育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

(一)審美意識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體現

近代以來,古典教育關注人自身完善的人文性傳統被逐漸淡化,歷史教學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和應試能力的形成,使歷史教育背離了其原初的本質,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價值性的發展方向被遮蔽。當代學生出現的人文素質偏低,藝術素養不高,重理輕文,高分低能等現象,尤其是基礎教育忽視人文素養培育的現象,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升。正如席勒所說,“在現時代,欲求占了統治地位,把墮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專制桎梏之下。利益成了時代的偉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腳下。”[2]人類所面臨的價值和信仰危機需要歷史教育予以彌合、規引,進而引領人走向充滿意義與價值的自我完善之途。價值性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歷史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價值資源,應發揮歷史的鑒戒功能,挖掘人類在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中所展現出的人性之美,以警示人不斷加強人自身的完善和建設,進而影響整個民族精神的培育,這是歷史教育的使命。歷史學科能力素養不僅包括基本的認知能力,還包括批判、反思、建構等綜合的能力要求,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樹立歷史的時空觀,掌握“論從史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歷史”等基本的史學研究方法。唯物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等基本的歷史認識評價視角是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能力素養總是和人的主體觀念分不開,受人的特定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影響,審美意識自覺不自覺地會參與歷史研究者的歷史認識過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三中專門安排了科技文化的專題板塊供學生學習,但老師們對科技發展所蘊含的價值挖掘得不夠,不能從審美的視角去認識科技文明,科技歷史的學習變成了科技歷史知識的記憶。科技的成果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方式,寄托著人類理想,科學家是帶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造福人類生活的理想去思考和發現的,科學家本身就是在審美意識的驅使下去認識自然的。因此,要理解科技史的真正價值離不開審美意識的參與,賦予科技以人文的理解視角,在“科技是人的需要滿足和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思想高度下理解科技文明的歷史。再如,對工業革命歷史的認識,同樣離不開審美意識。席勒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出現了美與非美的悖論。所謂“美”,即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們生活的方便,舒適,人們享受到了更多的物質文明成果;而“非美”則是指在人們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貧乏,陷入低俗、焦慮和不安之中。吉登斯深刻地認識到了工業主義的危機。用他的話說:“工業主義魔術般地變出了燃煤與蒸汽動力,伴之以巨大而沉重的機器在污穢不堪的作坊和工廠里叮當作響的景象”。[3]工業革命在這樣一個維度上失去了其在人類征服自然的進程中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顯然,我們不能懷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承認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和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歷史的認識往往需要跳出主客體思維的視角,去尋求人與世界的融合,即中國古典哲學所謂的“天人合一”。我們越來越需要以審美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是否有比較健全的審美意識決定著我們對世界認識的深度。“美”與“非美”是對工業革命的辯證認識,體現了審美意識與歷史學科能力的統一性。

(二)審美意識作用于歷史認識的全過程

歷史認識的本質是歷史研究者與過去的歷史存在主要是人的存在進行深刻的對話,通過盡可能豐富地占有史料,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經過甄別、分析、批判、理解,更真切地了解客觀的過去,帶著研究者的價值追求將過去與今天進行深層次的意義建構,獲得我們對于當下與未來的啟示。人認識歷史的過程體現出人總是與過去之我和未來之我進行永無休止的糾纏,以未完成的狀態投身到教育生活中。歷史為人類提供一個宏大的敘事舞臺,人所有的實踐活動,總是根據人類對世界已有價值的認識,在“此在的世界”中規劃著自己的可能性,在“身在何處”的思悟中規劃著“走向何方”。歷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總是帶著一定的主觀判斷去認識歷史,這種認識過程反過來又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新的影響。一方面在整個歷史認識的過程中,審美意識作為認識歷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都在發揮作用。歷史研究的對象具有客觀性,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更接近客觀事實;另一方面,歷史研究者總是帶著主觀的目的、情感和態度去認識歷史。這種主觀特征既有明顯的主觀意愿,又有潛意識的主觀準備。如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得失為今天的國家治理服務,這就是主觀上帶著非常明確的目的去研究歷史。而更多的時候歷史研究者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價是潛在的歷史意識發揮作用,人對價值的評價、對真善美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審美意識在發揮作用。如對“蘇格拉底之死”所展現的精神之美、對殖民侵略的野蠻與罪惡都需要我們上升到對“善惡”“是非”“美丑”的審美高度去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歷史,獲得深刻的啟示。可見,審美意識在歷史認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決定了歷史認識的深刻程度和價值方向,將歷史認識引向審美境界,從而賦予歷史研究更豐富的解釋視角和更深刻的人文關懷。

(三)審美意識引領著歷史認識的價值方向

對價值的認識和引領是歷史教學目標的核心和根本。被譽為價值哲學之父的洛采曾提出,世界分為事實、價值和普遍規律三個領域,只有價值是目的,其他皆為手段。歷史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究歷史事實,獲得價值引領,探究歷史規律的過程,獲得價值的啟示是歷史研究最終目標。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的審美意識表現為審美趣味的高低、認識歷史的立場是否正確、個人的道德理想是否崇高等等,這些審美意識傾向決定了學生在歷史認識中的發展方向。審美意識作為一種審美觀念,它是人們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在審美判斷和評價上的體現。[1]長期以來,歷史教學重點仍然停留在系統完整的歷史知識及其概念的學習,把對知識與概念的識記和歷史學科應試能力的培養作為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方法上偏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歷史學科的審美價值功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對事實和規律層面的內容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對歷史教學價值層面的功能重視遠遠不夠,這是審美意識缺失的結果。歷史教育的價值功能非常豐富,歷史教育本真的價值是從歷史教育中獲得對文化和文明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自身精神的豐富。歷史教育的求真價值和向善價值是教育內在的價值追求,它追求的是外在的事物對于我們人類所具有的價值導向意義。無論是歷史智慧的總結還是生命意義的追問,亦或是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本體思考,都會對今天我們如何生活產生影響。一些學生對美國9•11事件“大聲叫好”,從根本上是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的問題,是人性的善惡美丑評價問題,需要以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行分析判斷,認識到恐怖主義的罪惡和人類的休戚與共。布洛赫層說過,“從本質上看歷史學的對象是人,還是讓我們把它稱為人類吧,優秀的史學家猶如神話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類的蹤跡,人才是他追尋的目標。”[4]布洛赫的觀點直言歷史的終極價值在于人自身,這就為審美意識提供了歷史認識的倫理基礎,即人是審美的,追求美的,按照美的方向發展是人前進的正確方向,也是歷史教育應該引領的方向。

二、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育

(一)挖掘歷史學科內容的審美價值內涵,讓學生在與歷史的對話中獲得歷史美感

在歷史認識活動中,人以自己的存在去理解世界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人認識歷史、理解過去的存在,總是帶著某種意義自覺,賦予歷史認識活動以憧憬和希冀。如果承認人對歷史的認識活動,包括以實踐的方式去認識歷史,寄托著此在的人對未來的假設,那這種假設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存在,一種無限美好愿景的存在。正是美好的存在或者愿景吸引著人們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在主體的覺悟和省察中與歷史進行交往和對話,歷史認識者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喚醒主體自身的意義自覺與價值追求,使人更接近美善的境界,不斷超越過去。席勒認為,美育的特殊作用是通過建構一個情感的審美王國使其成為溝通感性與理性、自然與人文、知識與道德、感性王國與理性王國的中介。[5]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古今中外一切人類的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善惡美丑都是歷史研究的對象。歷史研究的對象包羅萬象,呈現在人類面前的豐富的歷史氣象蘊含著豐富審美價值,需要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以美的眼光去對待歷史事實,發現歷史中所蘊含的美,引領學生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感受歷史之美。人類因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斷走向自身的完美,正是由于人對完美的渴望,賦予人涌動的精神力量。歷史研究不是僅僅局限于描述某些客觀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理解“事實”本身,通過人類自身基于“此在和過往”交流、對話,有時甚至是激烈的思想和精神領域的對抗,使人獲得朝向有意義、令人向往的目標行動的熱情和動力。這種熱情和動力本身就是一種美,它在歷史萬千氣象中孕育,在人類的理性和精神的世界中得以萌生,在指引人走向未來的道路上獲得意義。一方面歷史是一個大舞臺,人性美丑都在這個舞臺上暴露無疑,孫中山、、鄧小平這樣的歷史偉人在歷史舞臺上綻放出偉大人物的精神之美和人格之美;另一方面,歷史也無情地以美的標準去審丑,軍國主義的滅絕人性,漢奸賣國的無恥,日本至今不肯徹底承認戰爭罪行的虛妄與野蠻等等丑惡讓人們認清其本質,更加珍惜美的價值,增加對美的認同。在歷史教學中,深入挖掘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審美或審丑價值,就能培養學生的歷史美感,讓學生在歷史的體悟中增加對美的認同和渴求。傳承中華文明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美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歷史教學中應立足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因素,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這一專題內容的學習,如果上升到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格審美境界去學習,學生的歷史學習就不會停留在對先秦思想家具體主張的記憶上了,而是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層對話,理解其精髓,感受其價值,進而愉悅身心,提升人生境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國近代史中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繼的歷史事跡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人格美的最好注腳。歷史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資源,體現出東方文化的智慧之美、思辨之美和內斂之美。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通過三省之間的制約關系最后加強皇權的制度設計,展現的是平衡和諧之美,體現出古代中國政治智慧所達到的高度。以審美的視角去認識“三省六部制度”,超越了階級評價的傳統歷史認識思維,“制約與平衡”從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到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近乎完美的展現。

(二)開發歷史學科美育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實踐中增強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在審美活動中所具有的主觀的心理感受能力,是一種欣賞力和理解力,表現出個性化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培養審美意識的關鍵。審美能力是在審美對象進入審美視野后所表現出來的對象化的體驗和創造,審美意識是以審美能力為基礎的。在歷史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需要以課程為載體,給學生創造豐富的審美體驗。歷史學科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歷史學科內容為基礎,對歷史學科內容進行挖掘和整合,加強學科內容與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融合,讓學生在課程環境下學會欣賞、學會批判、學會選擇、學會生活。歷史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基于學校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課程資源,對教材知識進行適當拓展,建立若干個體現審美素養要求的課程模塊。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是一所有著133年歷史的江南名校,其前身是由左宗棠奠基、晚清宿儒江蘇學政黃體芳于1882年創建的南菁書院。學校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沈鵬、顧明遠、邢秀華等著名校友捐贈設立的三座藝術館,館藏十分豐富,歷代名家書法繪畫作品以及珍貴文物、手工藝精品上千件,為歷史學科美育課程開發奠定了基礎。依托校本資源和與歷史學科內容的整合,學校開發出了考古、文物鑒賞、陶瓷藝術與文化等特色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學生在這些課程的實踐中增長認知、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涵養品性,審美能力不斷提升。案例:南菁高中《中國陶瓷藝術鑒賞與審美》課程方案(片段)課程內容:(1)瓷器的制作與鑒定(與化學組合作開發);(2)陶瓷藝術的美學意蘊研究。瓷器的美學特征與美學思想;中國陶瓷紋樣及審美意識;中國陶瓷藝術的文化解讀;中國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3)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師生對中國陶瓷工藝與鑒定的知識有初步掌握,對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及美學價值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培養學生學會鑒賞美、感受美、創造美,提升師生的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課程設計:依托沈鵬藝術館等獨特的學校文化藝術資源,師生合作開發,分專題分層次研究中國陶瓷藝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美學價值。分專題:將該課程分解為以朝代為單位的課程,如夏商周陶瓷藝術鑒賞與審美取向研究、隋唐陶瓷藝術鑒賞與審美研究、明清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等系列課程內容,學生根據需要進行個性化選擇。分層次:根據學生興趣和鑒賞研究的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創造條件,為有興趣深入研究的學生提供指導,鼓勵部分學生形成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鑒賞為主的歷史學科的綜合美育課程,課程開發中既體現了特定領域(陶瓷)審美鑒賞的要求,又融合了歷史學科的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審美價值取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廣博與精美。事實上,歷史學科具有著非常豐富的美育資源,只有通過課程的整合與凝練,將文本的課程變成意義的課程,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培養,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才能得以彰顯。

(三)深度變革課堂教學生態,讓學生在主體探究中豐富審美體驗

馬克思認為,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是依照美的規律來進行的。而人的審美體驗又是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要深度推進歷史課堂生態變革,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增加歷史學習的開放性,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豐富的主體體驗中完善自我,提高審美意識。歷史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要引導、啟發學生去思索人生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問題,敬畏歷史,以歷史的視野認識現實的社會生活,從中獲得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智慧。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本質其實就是教師人格精神與學生人格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的相遇和融合。教育者必須正確地看待學生作為一個未成熟的正在發展的主體以使所創設的教育活動要符合學生的理解水平,所運用的教育形式能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理解,并逐漸地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隨著理解視野的擴大,本身的可能性不斷擴大,自身的可能性不斷實現,從而生成和發展出一個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的絢麗多彩的人的世界。歷史的審美和審美的歷史賦予了歷史教學更高的要求,在藝術性與科學性兼具的歷史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需要樹立大歷史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審美規律特點,創造自由的氛圍。“人的認識活動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征,人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應獲得充分的自由與自決……這些結論或觀點不一定正確,但他們都是研究者智慧的結晶和本性的自然流露,凝聚著研究者的心血”[6]學生的審美意識不是外部強加的,是其在知識基礎、情感水平、人格傾向、理想信念的綜合作用下內化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必須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無限廣闊的歷史時空中遨游,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自由是神圣而迷人的,它不單是藝術審美活動的靈魂,更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人的最高本質。人類的一切積極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不斷擺脫自然的束縛而向自由的境界邁進。在這個歷史行程中,卻充滿了重重障礙。”[7]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形成未必一帆風順,有時需要長期的體驗和培養,其審美境界和知識視野、道德信仰密不可分,只有在生活的世界中不斷淘洗和凝練,人才能不斷走向理性和審美的王國。歷史教學的價值旨歸是人的發展,這就需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歷史的豐富性,獲得豐富的審美情感體驗。歷史學習“唯有當主觀價值之善同客觀事實之真達成歷史統一,既合于主觀需要又合于客觀史實時,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善,才會創造出生命美學和生活藝術意義上的完整的人生體驗和美善世界。”[8]歷史教育的功能不僅包括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也包含著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劇創作、參觀歷史紀念館、主辦歷史紀念日主題活動等來增加學生的主體體驗,將歷史意識、歷史情感內化為學生的情感追求。2014年12月的“南京公祭”之所以備受關注,就是因為這樣的活動將歷史與現實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升華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和道德信仰,熱愛國家、渴望和平、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情感取向。歷史教育在這樣的時空場域中增加了莊嚴感和崇高感,召喚著每一個中國人響應時代需要,去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審美理想。

(四)重視歷史教學的價值引領,讓學生在人生意義的探尋中提升審美追求

馬克思對歷史價值有過這樣的概括:“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9]馬丁•路德曾說過,“國家的前途不僅取決于國庫之實,而在于它的全民的文明素養”。人創造歷史,歷史因人而存在,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最終應體現在對人生的價值引領上。如果說歷史的工具性給人類提供了足夠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那么歷史的人文性則回答人類存在的價值理由和可能。歷史教育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知識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的精神訴求。歷史教育只有給現代人提供全面的生命關懷,更多地關心現代人的心靈需求,才能更好地獲得大眾的精神共鳴。歷史學習不是記住現成的結論,而是運用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釋。歷史學科是以過去發生的事情為研究對象,特別需要嚴謹的歷史研究態度,充分掌握歷史史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中,關于歷史教育目標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10]。從這一目標可以看出,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引領學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為主要目標,處處滲透著生命審美追求。歷史是以人的活動為研究對象的,重大歷史事件總是體現著人的價值和追求。史書和史料是沒有精神和思想的,必須經過人們的思考和判斷,賦予其新的生命,進而影響人們的心靈和生活。歷史研究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運用符合歷史學科特點的方法進行歷史教學,在充分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又進行富有意義的價值引領。歷史以有限的存在呈現,但又展現出其無限的意蘊,人在與歷史的融合中獲得自身的意義,也成就了審美的人生。“面對這無限的整體或一體性,有限的個人總是從自己現有的地位出發,向著有限性以外張望,不斷地超越自身,向無限的整體或一體性而獻身,這中間包含著人對人的責任感。超越自身,舍棄自身,為他人盡責,實際上也就是使有限的自我融合于無限的整體中,參與到無限的整體中,以實現自我。”[11]這里的“出發”“張望”“融合”正是人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求,是自覺的責任擔當,人因“張望”而獲得無限可能,因“融合”而獲得無限,成就了人生的完滿。這就是生命美學意義上的自我實現,是人生至高的美善境界。崇高是美的最高階段。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可歌可泣的成長經歷,是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結晶,也是民族賴以認同和共同奮斗的精神記憶。“學生學習歷史,不同于歷史學家研究歷史。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側重個體角度)和公民教育(側重社會角度)。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最終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12]作為現代公民的最突出特質就是社會責任感,如果教育不能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不能讓人成為精神高尚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那么教育仍然只能停留在技術和認知層面,背離了它的本質。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彼此聯系、命運攸關的全球化時代,個人社會責任的歸屬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歷史教育必須倡導包容、和平、合作的理念,讓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和關心人類未來的胸懷。歷史教學的審美意識培育應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進行具有全球意識和以共同價值為內容的價值引領。

[參考文獻]

[1]杜衛.論審美素養及其培養[J].教育研究,2014,(11).

[2]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61.

[3]安冬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50.

[4]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3.

[5]曽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6]劉亞敏.論學術自由的人本價值[J].教育研究,2014,(2).

[7]李欣人.人的自由與審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J].南開學報,2001,(4).

[8]凃艷國.試論教育回歸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0.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11]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4.

[12]張漢林.試論高中歷史教育的三維目標[J].課程•教材•教法,2014,(2).

作者:馬維林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