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科學性分析

時間:2022-10-20 03:50:47

導語:歷史教學科學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科學性分析

【摘要】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傳授歷史知識不嚴謹、濫加評論或“翻案”現象,對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和思想教育均有誤導。教師必須針對不同情況,或端正教學態度,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文化素養,或強化理論學習,增強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務求準確解讀歷史概念和歷史人物,保證歷史教學的科學性,防止課堂教學走偏的現象。

【關鍵詞】歷史教學;科學性;案例

在學生學習了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后舉行的模塊檢測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有過三次大革命。……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第二次革命的貢獻包括。①推翻封建制度②建立中華民國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④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這原本是一道考查學生主干知識的基礎題,答案為D。可令人意外的是,全年級1200名學生正答率僅為40.4。具體答題情況:42.4的學生選擇A,9.4的學生選擇B,7.8的學生選擇C。更讓人奇怪的是,有兩個班的學生正答率不足10。考后分析試卷時,筆者專門到正答率較低的兩個班做了調查,多數學生說歷史老師在講授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時,強調的就是“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筆者詢問教這兩個班年輕的歷史教師,他承認是自己備課不認真,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誤為“封建制度”了。這引起了筆者對歷史教學科學性問題的關注。在隨后的集體備課、試題命制、聽課評課活動中,筆者格外留心,發現了不少背離科學的歷史教學問題。

一、背離科學的歷史教學問題

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一是教師傳授歷史基礎知識不嚴謹,主要表現在對歷史概念的闡釋以偏概全,對歷史事實的論述模糊化,對歷史專業術語缺乏明確的認知等,使學生不能正確把握和理解歷史基礎知識。教學片段1在教學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一課時,有學生問老師:“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不同點在哪里?”教師回答:“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宗法制度下的各個等級都有血緣關系,而分封制則沒有血緣關系。”教學片段2在教學《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一課時,有的教師對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缺乏清醒的認識,誤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當作新三民主義的內容介紹給學生。在教師編制的練習題中,也存在一些設計不嚴密甚至存在嚴重錯誤、容易誤導學生的例子,如例1。例1列強在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內地最遠的是。A.漢口B.重慶C.九江D.營口二是一些歷史課堂存在教師隨意評論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的情況。比如,有的歷史教師引用“戲說”、演繹的影視作品片段來實施教學;有的歷史教師利用網絡上未經核實的歷史資料來闡發自己的觀點;有的教師無視史學界已經形成定論的觀點,依據今天的社會現實來做“翻案”文章等,都會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教學片段3教學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Ⅱ)第8課《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時,教師總結說:“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直接促使了這些地區接受新技術新方式,走向了近代化。”教學片段4教學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第15課《辛亥革命》“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這一內容時,教師評價說:“在20世紀初中國革命浪潮滾滾向前的歷史時代里,反革命的改良派違背歷史發展規律,開歷史倒車,逆歷史潮流,失敗是必然的。”認真分析我們發現,造成歷史教學違背科學性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歷史學科的定位存在偏差,他們認識不到歷史也是一門科學,教學中必須堅持科學嚴謹的精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確的表述,即高中歷史教學應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取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歷史知識,科學嚴謹地闡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對歷史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二、改進方法

上述第一類教學失誤,即教師對基礎知識表述不清晰、把握不到位的現象,改正起來比較容易,只需要教師端正態度,備課更認真一些,研究教材更仔細一些,就能夠避免。教學片段1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關內容,教材已經講得非常明確,西周分封的主體是同性親族,這是有血緣關系的;但也有很多異性諸侯國,這些異性諸侯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親,也有原來的諸侯國。這就告訴我們“分封制則沒有血緣關系”的論斷是錯誤的。在教學片段2中,教師將“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混為一談,是教師“想當然”犯下的錯誤。新三民主義是指20世紀20年代初孫中山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于間接民權之外,復行直接民權”;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新三民主義是國民黨革命的綱領,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不是新三民主義的內容或組成部分,是當時國民黨的指導思想。例1給出的答案是B,在一些資料中常有類似的題目,如在開放的通商口岸中,最北的是哪一個,哪一個省份開放的通商口岸最多。就高中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來說,學生很難準確解答出來,因為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多達63個,而我們的教材僅有《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高中生憑教材內容,一定會回答深入內地最遠的通商口岸是重慶,最北的通商口岸是營口,這就大錯特錯了。高級中學《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地圖冊》第14頁的“列強在中國的租借地、租界、通商口岸和勢力范圍示意圖”,就非常明確地標出了63個通商口岸的位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深入內地最遠的通商口岸是新疆的喀什噶爾,即今天的喀什市,這是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規定開放的;而最北的通商口岸則是在黑龍江的璦琿。如此看來,教師在編制練習題時須慎重,要精益求精。這道選擇題不如改為:1895年,列強勢力在長江航線上最遠可達的通商口岸是。A.九江B.漢口C.宜昌D.重慶這樣一改,學生就可以選擇D項,而不會出現較大的問題了。相比而言,要解決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濫加評論和隨意“翻案”的現象比較困難,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歷史文化素養,增強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上述教學片段3的錯誤認識,無疑是由于教師不加辨析地引用某些歷史學家的“新觀點”,過分夸大殖民主義的客觀作用造成的。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對近代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應該做一分為二的分析,一方面,殖民擴張給被壓迫民族帶來了嚴重災難,阻斷了這些地區獨立發展的道路,破壞性極大;另一方面,殖民擴張也迫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的落后經濟方式逐漸走向解體,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雖說殖民主義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兩個方面,但破壞性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建設性只是客觀作用,我們不能據此就把“殖民擴張有理”“侵略有功”等錯誤觀點引進課堂,這需要引起歷史教師的高度重視和警惕。在教學片段4中,教師給改良派貼上了“反革命”的標簽,犯了簡單化的錯誤。作為資產階級的一個派別,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反對等,確實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但歸根結底,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的不同階層在將中國建成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上的分歧,無論是康、梁所主張的君主立憲方式,還是孫中山所主張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論上都各有各的價值。相對于中國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憲也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康、梁的主張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三、結語

歷史學科具有極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歷史教學的靈魂是育人,這要求歷史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必須牢牢把握思想教育這一主線,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充分的歷史事實、準確的歷史評論、科學的歷史思維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尤其是教師在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要格外謹慎,要以史為據,論從史出,持論公正,務求客觀。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這為廣大歷史教師提高歷史教學的科學性指明了方向。希望廣大歷史教師不斷增強政治理論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求是、求實、求真精神,正確引導學生,務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作者:馬玉順 單位:臨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