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時間:2022-06-27 10:21:57

導語: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摘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學科育人價值的具體體現,更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五方面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教育,由注重傳授知識到側重素質培養。歷史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幫助學生熱愛歷史、學會歷史,并從中收獲愉快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教學;學習方法

近年來,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越來越多。中科院吳偉教授在《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一文中,對歷史學科素養作了如下解釋:“是通過日常教化和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它所表現出來的是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思考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發展核心素養必須以教育發展為基石。

一、運用邏輯思維,滲透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事實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念和方法論,它以嚴密的邏輯結構為依據,以宏遠的史學研究為基礎[2]。因此,歷史教學不只是要傳授學生知識層面的東西,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即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評價歷史,這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可通過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來具體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假如設定這樣一個問題:“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嗎?”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呢?通過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印證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即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各種矛盾相互影響的結果。通過唯物史觀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以邏輯思維的形式思考歷史,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3]。

二、分析史料實證,解讀歷史史料

歷史學科主要包含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史料在整個歷史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將史料實證說是其最重要的一項素養也不為過[4]。史料實證簡單地說就是指學生能夠在教師、課本提供或是自己觀察的真實史料基礎上,得出相應的歷史判斷及歷史結果的一種史學素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以創設情景、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分析理解歷史現象,真正做到史論結合。以“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先給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自開始以來,便得到農民的擁護,使其迅速占領了天京,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太平天國發展形勢的急轉直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在這樣的懸念設置下,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查資料探索問題。因此,要以史料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此提高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三、理清歷史概念,強化時空觀念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的發展關聯性”,而歷史教學中滲透的時空觀念就是建立縱向和橫向的歷史網絡。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加強時間、空間的教學呢?以“辛亥革命”為例,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爆發歷程。從短時段來看,辛亥革命特指發生在1911年的一次大革命,它只是歷史長河中眾多歷史事件的一部分。從長時段來看,辛亥革命從產生、發展到最終的失敗,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通過這樣橫縱結合、點線一體的方式來點明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變化,幫助學生更加完整地了解辛亥革命的歷程,明確事情的來龍去脈。

四、利用辯證分析,構建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5]。它是建立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之上,能夠綜合體現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的新要求。所有歷史敘述在實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差別只在于解釋的正誤和深淺。在實際歷史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去客觀了解歷史事物,更要揭示其背后的深遠意義。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通過四個思考(抗日救國夢產生的原因?抗日救國夢怎樣能夠實現?抗日救國夢有什么影響?抗日救國夢真的實現了嗎?)和五種記憶(有一種做法叫殘暴;有一種精神叫愛國;有一種能量叫團結;有一種判斷叫客觀;有一種輝煌叫民族)串連起“我們的祖國我們維護———抗日救國夢的思考”[6]。在這節課的課堂評價中,可以看出以史料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刷新了學生對和國民黨的認識,也由此更好地理解了教材的“歷史解釋”屬性。在史料的基礎上發揚辯證精神,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有意識地引用不同歷史解釋的最新學術成果,緊跟時代腳步,落實歷史核心素養培育。

五、運用歷史情景,涵養家國情懷

在新課改后,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將注意力從課本轉移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上,不只是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而是能夠引起師生雙方的情感共鳴。通過渲染家國情懷使學生增加學習興趣,學會學習,熱愛學習。以“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為例,學習完課內知識后,可向學生介紹愛琴海的神話傳說,使他們在黃金海岸氛圍中體驗歷史。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提前搜集相關資料,以實際的學情為出發點,設計更有趣的教學環節[7]。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從而實現從教教科書到用教科書教的轉變[8]。

參考文獻:

[1]吳偉.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4.

[2]張華中.基于中學歷史教學需求的核心素養培養旨要———以時間觀念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5):55—58.

[3]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11—115.

[4]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7(2):44—49.

[5]朱能.改變學生的“簡陋思維”的歷史解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3):20.

[6]王少蓮.選用“間接史料”需理解“中間入手”的時空與觀念[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3):8.

[7]唐琴,王光宇.核心素養的學科建構[J].江蘇教育研究,2016(32):24—27.

[8]虞文琳.“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2016(2):10—11.

作者:張雨萌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