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摩擦原因論文

時間:2022-09-01 10:20:00

導語:對外貿易摩擦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摩擦原因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外貿易;貿易摩擦原因;觀點;綜述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大量的文獻收集分析,對中國對外貿易摩擦的原因從國內外兩個方面進行了綜述。其中,在國外方面,著重分析了中國與各國發生貿易摩擦的共同原因;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發生貿易摩擦的不同原因。

近幾年來,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如何正確看待并有效應對摩擦,已成為國內理論界關注的焦點,現將近期我國理論界關于貿易摩擦原因的探討做一綜述,以便于讀者了解有關研究現狀,對政府部門制定應對措施有所幫助。

本文主要對網絡檢索到的2004年到2006年11月的有關貿易摩擦的文獻進行整理。文獻主要來源于CNKI數字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具體搜索方法是對該網2004年以來的期刊分別作“貿易摩擦”、“貿易爭端”、“經貿摩擦”的題名檢索,共檢索到271篇可供參考的文獻,其中基本涵蓋了國內核心期刊、專業期刊兩年多的全部相關研究成果。

一、外部共性原因引發貿易摩擦

(一)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姜躍春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根深蒂固是貿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規則的模糊性,當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這種保護傾向尤為嚴重。蔣學文認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當經濟發展不平衡時,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會激烈碰撞。作者通過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與現代戰略性貿易理論比較,表明現論強調國家政策保護對貿易發展、利潤重新分配的重要性,從而引起摩擦。

(二)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吳鳳嬌認為,給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是發達國家為遏制中國經濟崛起所設置的戰略壁壘,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否認,而不僅僅是貿易壁壘層面的技術問題。李金玲、李曉燕認為,WTO成員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首先要推定調查對象生產的同類產品是否具備市場經濟條件。當中國政府或企業不能對此充分證明時,進口方就會隨意選擇替代國價格判定其傾銷行為成立與否。劉立權、范陳玉認為,歐美基于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發起的調查,主要來源于兩個隨意性:認定隨意性——由誰認定,根據什么標準認定,缺乏規則和透明度;在認定傾銷成立情況下,在選擇“參照標準”方面也有很大主觀隨意性。李金玲、李曉燕指出,為遏制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攀升,歐美等國對中國和其他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實行雙重標準,極大阻礙了中國貿易正常發展。

(三)國際貿易規則不完善

孔慶峰、張萌認為,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影響調解作用的充分發揮,而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發達國家成員與發展中成員談判地位的差異造成的。蔡四青談到,WTO《TRIPS協議》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提高,很多方面超出現行國際公約保護水平,這是由一些發達國家在對外貿易中保護本國經濟利益的需要決定的。這種過分保護,易出現權力濫用,導致隱性貿易摩擦。劉翔、汪三琴提出,由于無論調查結果是否形成反傾銷事實,起訴國都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而此舉卻會給調查對象帶來嚴重損失,各國因此堂而皇之地利用反傾銷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對其國內夕陽產業實施保護。針對農產品的貿易摩擦,李繼翠認為,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相關法規不完善,各WTO成員對條款理解存在差別,從而引發爭端。孔慶峰指出綠色壁壘在限制進口方面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綠色壁壘具有法律上的隱蔽性。近年來國際上建立起以環保公約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其中關于產品標準的嚴格限制成為實施綠色壁壘的法律基礎。其二,綠色壁壘具有實施的隱蔽性。實施嚴格的技術標準,不對產品價格產生明顯影響,而且往往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名,使消費者樂于接受。這種復雜的標準,一般是進口國生產者所能達到的,而出口國生產商卻難于掌握和應對。

(四)全球范圍內產業轉移引起的順差轉移

尹翔碩、王領經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了一個由中國、東亞、歐美構成的貿易大三角,預計貿易流向將轉為:中國對歐美貿易順差,歐美對東亞貿易順差,東亞對中國貿易順差。這種90年代生產轉移引起的轉換趨勢加劇了歐美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萬莉指出,上世紀末東亞地區形成了雁行模式產業梯度轉移,各國及地區間形成勞動分工和動態比較優勢的垂直分工格局,中國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在貿易格局上表現為原先由東亞各地區分別向美歐出口轉變為集中由中國向美歐出口,順差進而摩擦隨之轉移到中國。

(五)中國經濟崛起引起經貿摩擦

那宏認為,美歐對華設限的根本動因在于:通過對占中國出口較大份額的紡織品出口的壓制,達到抑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整體發動機的目的。陳曉寧、白春柳認為,中國出口大量增加,其他新興國家供給能力大大提高,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供需結構,由此產生中國經濟崛起與發達國家遏制崛起的矛盾,這是造成近期紡織品貿易爭端的根本原因。蔡四青認為,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增強是引起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國產品已開始由低附加值的“數量出口”轉向高技術含量的“質量出口”,發達國家對付中國企業強勢出口的限制手段也由低端轉向高端,由顯性貿易摩擦的價格競爭轉向隱性摩擦的技術、知識產權競爭。

(六)紡織品貿易摩擦是扭曲貿易向自由貿易回歸的必然現象

姜躍春等人認為,由于歐美等國未根據WTO協議分階段放開配額,而把發展中國家最有出口潛力的部分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才放開,這一扭曲紡織品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做法是導致中國短期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

(七)保持進口貿易多元化目的

張寧、魏冉等人在研究對美歐貿易摩擦時都指出,各國為保證經濟安全,防止中國產品壟斷其國內市場,保持多元化進口貿易環境,而對中國大量出口品設限的做法導致貿易摩擦。

二、發達國家因素引發貿易摩擦

(一)貿易摩擦中來自美國的因素

1.美國政治的需要。杜莉認為,美國國內的紡織品制造商陣營在對消費者陣營的博弈中占了上風,從而影響著美國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在選舉中,美國國會議員借打壓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來爭取選票。湛柏明指出,美國政治周期轉換時易出現經濟利益服從政治需要的情況。另一方面體現在國家間政治制衡的需要。梅新育認為,美歐挑起貿易摩擦部分出于利用本國進入門檻較低的紡織品市場份額吸引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事務中追隨自己的政治意圖。

2.美國國內的低儲蓄率。寇宗來、石磊認為,利率下降會降低人們的儲蓄傾向,美聯儲過去多次降息使居民儲蓄率極低,國內需求旺盛,進口量大增,強化了美國政府平衡中美貿易的愿望。梅新育認為,貿易摩擦根源在于美國國內經濟失衡。據現代宏觀經濟理論,貿易赤字產生于一國國民消費過高而儲蓄過低,當儲蓄不足以支持消費投資需求時,將利用國外儲蓄即進口來彌補缺口,產生逆差,從而引發摩擦。

3.對華出口限制加大對華貿易摩擦。張恒梅認為,知識產權問題關乎美國經濟的全球壟斷地位。由于知識技術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其擴散有利于各國更快進步,而美國從中不僅不能獲得任何補償其競爭優勢反被削弱,因此美國嚴格限制其出口,美國對華逆差擴大,引發多種摩擦。亢梅玲認為,歐日等國掌握了更多先進技術,美國卻很難通過“瓦森納協定”約束盟國行為,技術來源多元化,使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大打折扣,也使美國對華出口困難,貿易摩擦概率增大。

4.中美雙方統計差異夸大了美對華貿易逆差。徐向民等人認為,中美兩國難以在轉口貿易上統一統計標準,對香港等地轉口貨物的價值增值未作應有修正,兩國貿易統計偏差變大,為美國制造摩擦提供了借口。

(二)貿易摩擦中來自歐盟的因素

1.歐盟的政治因素。梁歆梧認為,中歐貿易摩擦的產生與歐盟成員國間的復雜關系有關。中歐貿易摩擦是歐盟成員國相互博弈的結果,法意等國基于國內衰退的紡織產業而竭力保護配額制度,而英德荷等國則支持進口以滿足國內對廉價中國紡織品需求,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保”程序很大程度是為轉移來自法、意、波蘭等國的政治壓力。

2.歐盟產業向外轉移。李剛認為,歐盟傳統產業利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資源配置逐步轉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該過程直接引起“產業空心化”,失業率上升問題凸現出來,貿易摩擦因此頻繁發生。

三、發展中國家因素引發貿易摩擦

(一)多種政治因素

尹利群、吳昊對中哥特保案引發的貿易爭端作了分析,認為哥倫比亞對中國大宗出口產品實施特保,并將打擊走私、進行海關合作等政治問題借助磋商一同解決的做法,體現出政治因素對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摩擦的影響。

(二)產業、產品類同

雷興長認為,在貿易全球化時代,保護本國產業和就業是一國的本能,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市場自我保護意識強烈,加之中國產業、產品結構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類同,必然導致中國產品在發展中國家頻遭反傾銷訴訟等貿易糾紛。(三)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競爭能力差

郭友群認為,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與中國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競爭能力較弱,中國產品擠占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并運用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原理對他國非熟練勞動者收入構成的惡性影響作了說明,隨著中國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非熟練勞動力相對回報降低,一些專營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競爭更直接,易引發經貿摩擦。

(四)政府部門行為不規范

雷興長認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法律不健全,經濟法規存在違反世貿組織協議的一些規定,政府裁量權過大,極易引發貿易摩擦。

四、中國自身因素引發貿易摩擦

(一)出口企業低價競銷

孫瑞華、劉廣生認為,豐厚的勞動力資源使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低端產品;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出口企業以犧牲勞動者福利和環境為代價換取不真實的價格構成,勞動力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地區性重復投資忽視國內產業布局,大量生產力過剩。莊宗明借用吉芬商品理論解釋國外市場對中國產品需求上升,指出美國經濟不景氣時,居民現期和預期收入下降,對廉價的中國商品需求上升,進口增加,造成中國商品傾銷的假象。

(二)中國內需不足

尹翔碩認為,中國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居民收入雖有提高,但儲蓄率較高,國內現期消費需求不足,企業不得不向海外擴張。顧衛平認為,由于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存在,擠出效應過高,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使大多數農民收入過低,導致消費瓶頸突出。茅于軾指出,我國稅收增長連續十多年超過GDP增長一倍,極大地傷害了正常消費需求。

(三)應對貿易摩擦能力弱

萬莉指出,隨產業轉移,部分原東亞地區對歐美貿易順差轉入我國,由于東亞區域集團化趨勢滯后,中國在應對由此增加的貿易摩擦時無法借助區域集團力量予以反擊。孫敬水、殷寶慶認為,行業協會組織不利是造成我國入世后相關行業頻遭技術性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劉紅梅、吳強認為,我國會計基礎薄弱,企業成本控制體系不完善,導致原始憑證不真實、不合法、不完整,從而阻礙了市場經濟地位的取得,遭遇反傾銷指控的風險加大。

(四)出口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集中

王江山等人認為,我國一般貿易方式多于加工和跨國采購貿易方式,與發達國家利益均衡較脆弱,易引起貿易摩擦。尹翔碩、王領認為,目前,許多中國出口產品是由來自東亞其他地區的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仍通過原來的銷售渠道出口,市場結構未發生大的變化;東亞市場容量較小,準入限制較高,不足以接納更多中國產品,導致中國大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引發貿易摩擦。

(五)產品技術標準過低過舊

王春蕾認為,我國開放前長期封閉導致各種商品難以追趕日益提高的國際標準,嚴重制約了我國國際競爭優勢的取得;我國長期游離于多邊貿易體制之外,缺少對國際化標準制定的發言權,國際標準存在不利于我方的條款,導致我國企業頻頻遭遇技術性貿易摩擦。

(六)行政干預問題

李巖、付娟認為,政府對價格、市場準入等的管制、為企業制定出口任務等非市場行為,不同程度地引發反傾銷調查。朱士錚認為,現行政績考核體系對出口創匯的偏愛誤導了地方政府及企業,偏離了貿易平衡的軌道。林珊等人認為,政府出口退稅政策具有利益補貼成分,對企業導向性不足,這種導向型的缺失成為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判定依據。

【參考文獻】

[1]姜躍春.對中外經貿摩擦問題的若干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05,(3).

[2]李金玲,李曉燕.“非市場經濟地位”相關問題的理論分析[J].前沿,2006,(1).

[3]蔡四青.隱性國際貿易摩擦與預警機制建立的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6,(6).

[4]尹翔碩,王領.中美貿易不平衡中的東亞因素[J].亞太經濟,2004,(1).

[5]萬莉.中國與美、歐紡織品貿易爭端探析[J].價格月刊,2006,(2).

[6]梅新育.紡織品貿易爭端透視[J].世界知識,2005,(13).

[7]梁歆梧.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及應對措施研究[J].全國商情,2006,(7).

[8]雷興長.中國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特點及對策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6,(1).

[9]郭友群.如何理性應對國際經貿摩擦[J].商業時代,2005,(11).

[10]莊宗明.中國經濟增長對美國經濟的依存性分析[J].經濟學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