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制約因素及應對措施
時間:2022-12-13 10:31:31
導語:服務貿易制約因素及應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全球貨物貿易處于低速徘徊狀態,世界各國競爭的重點正由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加入WTO之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十分迅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國服務貿易整體水平不高,發展較為落后,主要是由我國服務業基礎等多個因素導致,我們有必要分析這些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1.服務貿易保持較快發展。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服務貿易呈現穩定上升的態勢。2001年-2015年,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719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7130億美元,增長了近十倍。2015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為71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其中,服務出口2882億美元,增長9.2%;服務進口4248億美元,增長18.6%。服務出口與進口增長速度均遠遠高于世界水平,服務出口額與進口額占全球的比重分別達4.9%和9.6%,服務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相比之下,2011年-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呈現雙雙負增長的形勢。因此,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希望成為我國外貿“保增長”的重要支撐,已逐漸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2.服務貿易逆差形勢依然嚴重。自1995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的“失衡”狀態,而且逆差規模不斷擴大。2001-2015年,服務貿易逆差從61億美元增長到1366億美元,增長了22倍多,大大超出了服務貿易總額增長的10倍,增長速度快于服務貿易總額的增長。同時,自2013年以來,服務貿易差額連續保持在1000億美元以上。從部門來看,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及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等行業。其中,隨著境外旅游的升溫,旅游業由順差轉變為最大的逆差來源,2015年,逆差達到800多億美元,占到逆差總額的58.57%。此外,新興的服務業如金融業、保險業、專利與特許費等行業,大都是逆差且有持續擴大的趨勢。3.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一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其中三大傳統行業(運輸、旅游及建筑)構成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絕大部分。2014年,這三項進出口總額達到3765.5億美元,占全部服務貿易的62.6%。而在金融、保險、專利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雖然順應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方向并有所發展,但無論其進口還是出口,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甚小,整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以2014年為例,金融服務進出口101億美元,占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7%;保險服務進出口270.6億美元,占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4.5%;專利服務進出口232.2億美元,占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3.9%。
二、制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服務業基礎薄弱,整體發展水平低。服務貿易是在服務業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由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到,國內服務業的發達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著重強調制造業的發展,使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首先,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較低。如今,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0%~80%,我國只有50%,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就已經達到了60%以上。其次,對服務業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長期以來,我國認為制造業以及貨物貿易決定國民經濟的發展,忽略了服務業的重要性。甚至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服務業的認識只停留在餐飲、旅游、運輸等部門,對現代服務業接觸不多,了解不夠。最后,缺乏技術和人才的支持。目前,我國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成為競爭優勢,尤其應用在服務行業的核心技術還有待開發與提高,大多數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品仍需進口。此外,雖然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但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尤其缺乏熟悉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商法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難以為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2.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較高,整體開放不足。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我國簽署了《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承諾開放我國的服務貿易市場,允許服務貿易自由化。事實上,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的行業是有限的,尤其在通訊、金融、航空、廣告影視等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我國均設有較高的市場準入限制和國內管制,而且大部分為壟斷經營。根據2015年OECD組織服務貿易限制性指數(STRI),我國無論在傳統服務產業還是在現代服務產業的限制,均高于發達國家水平。在相對封閉、缺乏競爭的環境中,傳統服務產業得不到有益的刺激,轉型升級動力不足。同時,新興服務產業缺乏引導,深入發展的難度進一步加大。3.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缺乏創新創業動力從根本上來說,知識產權保護是對智力成果的保護,是對創新能力的保護,能夠極大地促進創新創業,鼓勵更多專利產生。尤其在以知識密集為特征的新興服務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和服務出口能力。然而,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保護力度不高。在《世界競爭力報告2015—2016》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程度排名全球第63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排名。此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立法不完善、保護措施缺乏、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監管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導致了企業缺乏創新創業動力,知識產權在服務貿易領域發揮作用小,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缺乏國際競爭力。4.服務貿易法律體系不健全。服務貿易的發展需要法律從根本上保障,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較晚,服務貿易立法工作較為薄弱,現存的法律多為行業性法律,缺乏一部專門統領整個服務貿易的基本法,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即使近年來我國相繼頒發了《對外貿易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法律,但是在航空、金融等領域還尚未有完整的立法,而且所頒布的法律與GATS規范存在一定的沖突,在實際應用中實操性較差。尤其面對近幾年其他國家新型服務貿易壁壘時,我國企業不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使我國企業遭受損失。
三、促進我國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我國要發展服務貿易,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國內服務產業,這是實現我國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的必要前提。鑒于當前我國國內服務業發展的情況,我國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推動服務業的發展:首先,轉變對服務業認識上的偏差,把服務業置于同制造業同等重要的地位,對服務業的發展給予充分政策支持;其次,引入科技和人才機制,把科技應用到生產服務的各個階段,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同時,通過多種途徑盡快完善服務業、服務貿易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入,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對服務業的改造和拉動作用;最后,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我國要在保持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通訊等行業,實現服務業增長由傳統服務業向新興服務業的轉變,帶動我國服務業整體水平的提高,為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2.降低市場準入限制,擴大服務貿易開放領域。針對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以及整體開放不足等情況,我國要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逐漸改善重要行業壟斷經營現狀,增強管理的透明性,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競爭作用。同時,也要擴大服務貿易開放領域,讓本國優勢產業走出去的同時引入外資,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和知識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具體而言,開放服務貿易市場要有重點、有步驟、有控制地分行業分地區進行。在有條件的上海、天津、廣東等自由貿易區先進行試點,逐步輻射沿海沿江及中西部地區;對一些行業允許外商控股,進一步增加服務貿易開放部門;而對于我國發展較為成熟且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部門,則要完全放開,充分融入到世界服務貿易的大潮流中。3.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形成創新創業的鼓勵機制。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是關鍵的一步。面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的現實情況,應該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制定更為詳細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確保企業在發展運營和服務出口的過程中能保護其核心專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減少我國知識產權的流失,形成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良好風尚,真正實現智力成果的“產業化”,增強我國服務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促使我國服務貿易實現實質性的增長。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完整的法律體系能夠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規范化、法制化的市場環境。我國應加快服務貿易立法工作,盡快彌補相關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空白。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服務貿易規章制度,增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應用性和實操性。注重同國際服務貿易法律法規的接軌,加強對GATS有關服務貿易條款的研究,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法律規章,減少服務貿易摩擦。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有利于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營造一個有法可依、嚴謹規范的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拓.中美比較視角下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策略思考[J].國際貿易,2016(2).
[2]戴斯瑋.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5(3).
[3]曹穎杰.我國服務貿易的市場準入制度研究[J].人民論壇,2011(6).
[4]李春紅.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16(10).
[5]王欣宇.國際服務貿易與我國服務市場開放研究[J].遼寧經濟,2016(2).
作者:趙慈霞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服務貿易發展意義及路徑
- 下一篇: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