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對外商務漢語
時間:2022-03-31 05:05:00
導語:淺談中國對外商務漢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外商務漢語教學近年來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在中國加入WTO后漢語熱不斷升溫的大背景下,它也對教學者和學習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總結了在教學工作中的所遇見的種種問題及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對外商務漢語教學詞匯教學文化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以后,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投資經商,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求學交流,“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升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近4000萬,據國家漢語推廣辦公室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1億人。根據這一形勢,我國政府制定了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五年規劃,提出了“漢語加快走向世界的戰略”,加快漢語的國際推廣已是大勢所趨。
對外漢語教學成為一門學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對外商務漢語的教學更是最近幾年才有探討。這些年來,大都處于摸索和探路的過程中,雖然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員做出了種種嘗試和研究,但至今還沒有形成較為成功的教學法理論。而這個學科本身有很強的包容性,涉及到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等諸多學科,因此對教學和學習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筆者任教的重慶醫科大學從200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留學生,至今已有五年,學生主要來自部分南亞國家,如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由于英語在這些國家都是官方語言,也是師生間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故本文中所說的外語即是指英語。本人已擔任了近三年的留學生及外國在華經商人員的漢語教學和培訓工作,現把在這期間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所思所想做一個總結。
二、對外商務漢語教學的本質與特點
對外商務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商務漢語教學”的簡稱,英文直譯是theteachingofbusinessChinesetoforeigners。因其是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所以它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跟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其他語言的教學,例如第二語言和外語的英語教學、法語教學等,屬于同一性質。在商務漢語的教和學的過程中,更涉及到一些和普通漢語教和學的不同之處——以商務活動為漢語學習內容為導向,掌握一些中國商務活動方面的知識、信息,為更好地促進中外商務發展、促進經濟全球化奠定一定基礎。在整個過程中,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外國人進行一般外語(即本文的漢語)的“教”和“學”。
目前,漢語教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結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探索漢語教學的規律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過去那種忽視語言學理論,認為只要是中國人就能教好漢語的錯誤觀念必須加以糾正。
漢語有著其特殊性,它是一種集:形、音、義三位為一體的文字,與印歐語系的拼音文字,本來就是南轅北轍,漢語是一種以表意文字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著名作家、文字學家王蒙先生指出:漢語是字本位的。呂必松教授也指出:一種語言教學采用什么樣的教學路子,要根據這種語言及其文字的特點來決定。漢字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于拼音文字;漢字與漢語的關系也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于拼音文字與其所屬語言的關系。因此,漢語教學的路子應當有別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的教學路子。
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先生對漢字和漢語的特點有更全面系統的論述:“字”實際上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結構單位,僅僅把它看成一種文字的書寫單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字”在漢語結構中的地位,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質和作用,使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推進漢語研究。把“字”看成為漢語句法的基本結構單位,而把“詞”置于一邊或置于次要地位來考慮,這是漢語語言學觀念的轉變。
而多年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一直沿襲著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沒有立足于漢字和漢語的特點,走自主創新之路。往往西方語言學出了一個什么流派,我們就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國外語言學家的觀點,把很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三、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貫穿始終,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尤其是漢字和漢語關系的重要性。由于漢字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我們大多數常用的雙音合成詞的創造是不受語音的轉換影響,而是根據漢字的意義進行創造的,我們只強調語音教學而不注重漢字教學,那么一個完全沒有漢語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對詞的理解會產生很大的困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度。
“漢字(語)難學”,恐怕是絕大多數漢語學習者接觸到漢語的第一印象,四個不同的聲調、漢字的結構安排、筆劃順序都會使他們望而生畏。不少漢語學習者,甚至已經到了談字色變,懼寫漢字的地步。他們中有不少人,把“聽說領先”變成“聽說即止”,只求能聽會說就行,完全放棄了對漢字的辨別和書寫。這種“漢字難學論”越演越烈,對漢語的推廣,已經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礙。怎樣可以避開難點,不讓他們覺得繁瑣,是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實在中國傳統的漢語教學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在我國的傳統教學中,一直是“以漢字為本位”的。漢字教學,作為學好漢語的基礎,及漢語教學的突破口,一直被放在漢語教學重中之重的位置。歷朝歷代,在漢語教學的基礎階段,都是以識字教學為中心。
雖然詞匯教學如此重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詞匯學在漢語本體研究中可能是最為薄弱的部分,至今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詞匯學理論能夠用來指導詞匯教學并獲得顯著效果的。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常常碰到以下的問題:漢語的構詞法;詞頻控制下的義項分析;以及同義詞、近義詞的辨析,其中最后一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如“剛剛”和“剛才”;“非常”和“相當”;“后來”和“以后”,以及用于句尾的語氣詞,如“吧”、“啊”和“嘛”,這都要求教師在句法分布和使用條件、詞的搭配組合規則、色彩區別、語體分類上去加以區別。
而在目前的教材及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依然是老師教學生說什么,同時就教學生寫什么,但日常對話中常常包含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漢字,如:“謝”、“晚”、“宿舍樓”等,如果在學生還沒掌握好筆畫、偏旁的情況下,開始就學寫這些字,只會使他們望而卻步,產生畏懼心理,這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漢字的固有規律,即: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
眾所周知,中國兒童在學習漢字時,也是按照先筆畫少的、后筆畫多的;先簡單的、后復雜的;先獨體字、后合體字的順序來學習掌握漢字的,我們在教授留學生時,為什么不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呢?先讓他們熟練掌握漢語的約30個基本筆畫和100多個常用的部件,那么在以后的教學中,許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有些漢字往往具有許多的含義,開始時應首先安排講授詞頻較高而用法簡單的常用詞語及其常用義項,不必面面俱到,如果此時就將這個漢字的所有義項的英語對應詞全部堆砌上去,勢必導致學生理解混亂甚至濫用詞語,產生種種言語錯誤。在目前使用得最為廣泛的教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中,有些漢字,如:“化”、“介”、“就”等,因種種原因并未給出漢字的英語對應詞,這也讓留學生無所適從,增加了教師教學和漢語學習者的難度。
在詞匯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頻率的高低,結合詞義發展的脈絡,對某一詞的讀音及義項進行層次劃分,在對漢語詞匯進行解釋時,就詞匯教學而言,一般總是先安排講授詞頻較高而用法簡單的常用詞語及其常用義項。這一特點決定了教材中課文詞語的英譯也必須遵循教學的階段性原則,切忌脫離課文語境而堆砌詞語其他義項的英文對應詞語。此外,在將漢語詞匯翻譯成英語進行解釋時,要格外小心,最好是將其用法加以限定,畢竟,語義漢英完全對應的漢語詞語是極為有限的。
- 上一篇:淺談中國對外商務漢語
- 下一篇:企業債券問題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