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0:25:00
導語: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印度——東盟貿易投資區
自2003年起,印度與東盟正式開始了自由貿易區談判,但由于雙方在關稅減讓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而一直處于僵持狀態,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在向印度提出減讓棕櫚油關稅后再次提出更大幅度的減讓要求,這使印方不能接受。直到2008年8月28日,經過近6年艱苦談判的印度——東盟貨物貿易協定文本才最終敲定。根據該協定,雙方從2009年1月1日起開始分階段實施減稅措施,到2012年12月31日,使71%的商品關稅降至零,到2015年,使另外9%的商品關稅降至零。并且,印度與東盟將很快啟動服務與投資談判,并有望于2009年底達成一個涵蓋貨物、服務和投資的印度東盟全面經貿合作協定,從而將構建中的貿易投資區得以真正落實。印度和東盟在構建貿易投資區(RTIA)時借鑒和參考了一些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作法。《印度——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構建區域貿易投資區的基礎性法律文件。其建設目標包括商品、服務貿易、投資的自由化,開辟經濟合作新領域,建立制度化的經濟一體化形式。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投資、早期收獲、其他經濟合作領域、時間框架、最惠國待遇、爭端解決機制、談判的機構安排等。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上可發現,印度由于其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及同東盟關系的特點,與CAFTA的制度安排相比,有其獨自的特點。如,兩個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包括的產品有所不同。印度——東盟區域貿易投資區涉及216項產品,包括印度與東盟通過談判決定進行關稅減讓的105項普通商品(涉及食品、礦產品、化工產品、塑料橡膠產品、木制品、紙制品、礦物材料制品、金屬及制品、機電設備等)、印度單方面對新東盟成員國關稅減讓的111項商品。而中國與東盟通過談判決定的早期收獲產品的范圍,主要涉及600多項農產品。
(二)孟印緬斯泰經濟合作組織
孟印緬斯泰經濟合作組織(BIMSTEC—EC)成立于1997年,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有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尼泊爾和不丹七個成員國并橫跨南亞和東南亞的區域合作組織。由于BIMST—EC特別強調南亞和東南亞兩個區域在歷史傳統上以及文化習俗上的聯系,它通常被認為是溝通這兩個地區的兩個最重要的經濟組織東盟(ASEAN)和南盟(SAARC)的橋梁。BIMST—EC起步的時間雖晚,但發展勢頭非常活躍。2004年7月,BIMST—EC成員國在曼谷舉行了首次首腦峰會,發表了“曼谷宣言”,簽署了建立BIMST—EC自由貿易的框架協議,這標志著該組織的經濟合作水平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目前,該組織的主要合作方向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發掘貿易與投資潛力;加強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交通與通訊的連接,以使旅游、貿易與投資更加便捷;提升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孟加拉灣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調動旅游部門的力量,發揮自然、文化和歷史景觀的最大價值,簡化地區內的商務旅行、交流計劃和旅游,擴大技術合作等等。
(三)湄公河——恒河經濟合作組織
湄公河——恒河經濟合作組織(簡稱“湄公河—恒河組織”)成立于2000年11月,其宗旨是研究印度與大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老撾和越南三國間貿易和投資的前景。隨后,泰國和緬甸也加入這一組織。在2001年7月舉行的湄公河——恒河合作第二次部長會議上,上述六國通過了《湄公河——恒河合作河內行動計劃》,以進一步推動湄公河和恒河流域國家間的友好合作,并把合作的領域確定為旅游、文化、教育和交通運輸4個領域。2002年湄公河——恒河合作第三次部長會議在緬甸召開,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加強了印度與東盟在經濟、文化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湄公河——恒河組織為優化印度與東盟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提供了機會,印東雙方都把這個次區域合作組織看成是雙方深化經濟合作的重要一步。具體說,一方面,印度期望通過這一組織來帶動南盟和東盟兩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貿易、投資等各領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湄公河流域國家也期望提高市場出口多樣化程度,與印度建立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貿易合作,以此幫助湄公河流域走上發展道路。
二、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對我國的影響
印度通過加強與東盟的貿易合作,表明了其加快與東南亞地區經濟融合的意向和態勢。自上世紀末印度開展“東向政策”以來,印度在東南亞地區政治、文化影響力日益提高。而近年來上述的貿易合作動向更深刻反映出“東向政策”重心的轉變,即印度已不再滿足于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僅局限在政治、文化等領域,而是將通過加深雙邊貿易合作來加強和擴大在該區域的經濟影響力。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東南亞一向是受印度和中國共同影響的地區。印度通過加強與東盟雙邊貿易合作來深化對東南亞經濟影響的同時,中國也積極參與到與東盟經濟融合的一體化過程中。印度和東盟是亞洲兩個重要的經濟體,其雙邊貿易合作進一步深化既會給中國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
(一)印度與東盟區域貿易合作的發展有利于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印度與東盟區域貿易政策的發展本質上反映了印度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深化,這對中國發展西部經濟提供了機遇。四川、云南、廣西等西部重要省份都毗鄰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及穩定周邊關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需要通過西部大開發來實現,西部大開發如果不與西部的對外開放相結合,其開發是有局限的。目前,中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地區已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了合作機制。而在西南地區,雖然我國近年來積極尋求加強同印度和東盟的貿易關系,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印度自由貿易區”也在進一步商榷之中,但尚未形成一個與南亞、東南亞的經濟合作機制。如果印度與東盟的區域貿易政策能朝著有利于印度、中國、東盟三方貿易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就可能為中、印、東三方地區經濟貿易合作的順利推進做出積極貢獻。因而,從周邊安全和大開發的角度看,促成并參與印度(南亞)——東盟(東南亞)區域貿易合作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印度與東盟區域貿易合作為中國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印度東盟區域貿易合作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旅游等眾多經濟領域。印度與東盟貿易關系的升溫將有助于中、印、東形成一條經濟利益軸心,讓三方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拓寬和深化三方的戰略性經濟合作。更重要的是,東盟可成為中、印兩國加深經濟合作的平臺,有利于“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實現。自上世紀末以來,亞洲就越來越清晰地出現了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可以預見的是,亞洲經濟整合的雛形在于以東盟為基點,通過中、日、印、韓等幾個主要經濟大國的雙邊或多邊的區域合作,最終達到亞洲經濟一定程度上的一體化。2004年印度首次提出了亞洲經濟共同體的構想,并得到亞洲其他國家的擁護,這實質上反映了目前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已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中,作為亞洲經濟共同體核心成員國的中國、東盟和印度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關系一直比較冷淡,相互間的經貿往來相對很少。因而,中國在發展周邊國家經濟關系時把重點放在了日本和東盟,而東盟一直是印度傳統的經貿合作伙伴。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印兩國的政治關系得到極大改善,在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下,雙方加強經濟合作的愿望也變得強烈起來,東盟自然而然成為了聯系雙方的橋梁。因此,印度與東盟區域貿易的發展為中國與印度的雙邊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三)印度與東盟在經濟上加深合作帶有一定程度的平衡中國影響力的意圖
中國和印度與日本、韓國、東盟都開始了貿易自由化的實踐,其中印度和中國同東盟的一體化目前走在最前面。中國和東盟構建了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區域合作;印度與東盟構建了貿易投資區、湄公河——恒河經濟合作組織、孟印緬斯泰經濟合作組織等。從地理位置上不難發現,中國、印度與東盟各自形成的經濟集團存在重疊,這將導致兩個可能:要么中、印加強合作,同東盟三方一起共同致力于一體化建設;要么中、印在這一區域較力,遏制對方影響力的擴大,甚至將其排擠出去。盡管中、印經濟關系不斷升溫,“中國威脅論”在印度已不再是主流,但追求世界一流大國的根本利益決定了印度不得不考慮中國崛起對它造成的消極影響,因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想方設法限制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并通過和東盟的合作來掌握將來亞洲區域整合的主導權。印度在湄公河——恒河經濟合作組織上的作為正好將它的這種意圖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和東盟的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起步比印度早,當湄公河——恒河組織成立后,很多學者都在揣測印度與中國在大湄公河流域開發問題上是否會出現合作意愿,兩國將合并計劃或是誰都不參與彼此的計劃。印度卻在2003年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印度在湄公河開發的問題上決意要走自己的道路。印度的湄公河——恒河計劃特別強調加強相互間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用意在于通過強調印度傳統文化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系以便把中國的影響排除出該地區。
中、印雖然在總體經濟實力、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不相上下,但印度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不如中國密切。中國與這些國家在經貿投資方面合作的力度比印度大得多,以大國自居但卻往往被忽視的印度難免產生不平衡心理。因此,印度實施“東向政策”便明顯地表現出與中國在經濟上相互競爭的意圖。印度實施“東向政策”10多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東南亞對話增多,各國投資也為印度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這樣,印度獲得了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的條件和機會,以印度為支點抗衡中國的亞太安全體系開始初露端倪。
(四)印度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深化將加劇中國在投資、能源等領域的競爭
中、印兩國都是崛起中的大國,對原材料、市場、投資、能源等各領域的需求自然會加大。而東盟作為中、印都優先發展的經貿合作伙伴,無疑會成為競爭的焦點。目前,中國和東盟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雖然遙遙領先于印度,但應看到,印度和東盟的合作正迎頭趕上。2004~2005年,流入印度的FDI達150億美元,是上一個財政年度流入的56億美元的3倍。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以中國、印度、東盟、巴西、墨西哥為首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原本因為西方國家的大量消耗而變得短缺的能源近年來變得更加緊張,新一輪的能源危機隨時都會出現。中國和印度都是能源進口大國,能源是兩國能否取得長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在想方設法獲得能源,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兩國的能源需求由于不能從他們的主要經貿伙伴美、日、歐來得到緩解,因而近年來中、印兩國在全球范圍內不遺余力地簽署石油和天然氣協議。從經濟成本考慮,能源豐富的俄羅斯和東南亞無疑是這兩國合作的最佳選擇。因此,中、印在東南亞的能源競爭將是對兩國本身和各自雙邊經濟關系影響最大的競爭。
三、我國的應對策略
對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的深化,我國應保持清醒的認識:印度急于擴大在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雖然帶有“遏制”中國的意圖,但更多的是出于發展經濟的需要。我國只要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與印度、東盟國家發展經貿關系,印度借助東盟“遏制”中國的效果就根本不足以構成對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威脅。此外,雖然印度與中國在東盟市場上存在競爭,但受到兩國產業結構的影響,這樣的競爭還并不是全面競爭。中印雙方仍存在許多合作空間,從而也為經貿發展帶來了機遇。因此,結合當前形勢,我國應采取以下策略:
(一)構建多極區域貿易框架,為西部大開發創造更有利的貿易環境
我國區域貿易合作在立足亞太地區的同時,應構建多極的區域貿易框架,實現由單一重心模式向多元模式的轉變,并在這種多極框架下為川、藏、滇、桂等西部省市憑借自身地緣優勢謀求與印度和東盟經貿合作創造更有利的貿易環境。在西部大開發下,構建涵蓋中、印、東三方的多極區域貿易框架,不僅能為西部帶來市場擴容和更多的商機,而且也為推動西部制度創新提供了可能,這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在與東盟合作框架下加快中、印貿易的發展,打造和諧共贏的區域合作新平臺
印度與東盟區域貿易合作為我國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國應珍惜這一寶貴機遇,在與東盟合作框架下加快中印貿易合作:一方面,借助CAFTA和RITA發展的良好態勢,積極推進中、印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爭取形成一條中國——東盟——印度自由貿易軸心,使三方最大限度地擴大經濟聯盟的內需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此舉對三方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應表現出極大的合作誠意與姿態,利用現有的交流平臺(中國西部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組織等),主動邀請印度一道共同加強與深化同東盟的經貿合作,增強中印在東南亞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愿景,鼓勵印度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推動三邊貿易向更高層次發展,打造和諧共贏的區域經濟合作新平臺。
(三)加快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能源合作機制
印度與東盟的貿易合作有可能加大中、印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競爭,這主要是由中、印兩國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同質性造成的。因此,我國應利用與東盟、印度發展自由貿易的契機,以貿易促分工,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的附加值,開發差異產品,適當利用外匯優勢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形成具有差異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從而弱化中、印雙方在東盟市場上外資和貿易的競爭。此外,我國應與印度積極商討建立能源合作機制,相互投資能源產業,共同開發東南亞能源。中、印若能轉變競爭思維,加強在東南亞的能源合作,必能形成較大競爭力,大大降低競標成本,為形成貫穿中國、印度、東盟三方的能源交換體系和運輸通道提供可能。
摘要: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主要體現在印度——東盟貿易投資區、孟印緬斯泰組織以及湄公河——恒河組織等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構建上。我國作為亞洲最重要的經濟體和印度、東盟主要的貿易伙伴也必將受到印度與東盟貿易關系的影響。印度與東盟貿易合作的深化對中國對外貿易既提出挑戰,又帶來機遇。對此,我國應構建多極區域貿易合作框架,同步加強中印與東盟經貿合作,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促進三方貿易良性互動,打造和諧共贏的貿易合作新平臺。
關鍵詞:印度;東盟;貿易合作影響
- 上一篇:財務科工作述職
- 下一篇:規劃建設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