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調節提供協商空間論文

時間:2022-06-03 08:24:00

導語:邊境調節提供協商空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邊境調節提供協商空間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邊境稅收調節的基本內涵;邊境稅收調節與WTO規則的相容性分析;主要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各國的繁榮發展、提出了以補救性的貿易措施抵償成本差異的邊境碳調整、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BTA)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產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稅收體制、邊境調節在實踐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在GATT體系下邊境調節在調節內涵投入上的合法性、在WTO條款和框架下評價邊境稅收調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非歧視性原則、第20條環保例外條款、集中考察造成歧視的原因或原理、各國的氣候政策和實施方案呈現出差別、邊境調節往往與國家競爭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邊境調節在管理上具有難度和復雜性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應盡力避免邊境調節被隱蔽的保護主義者濫用,進而成為一種貿易壁壘,事實上,在國家競爭力問題的驅使下,這個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值得各締約方的注意。氣候變化的邊境調節在管理上具有難度和復雜性,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和值得進一步研究的余地,既然氣候政策已經深入到了復雜多變的貿易問題中,也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國家利益的單一規則,邊境調節提供了讓各國可以具體協商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被更廣泛地應用。

關鍵詞:氣候政策,溫室氣體,國際競爭力,碳排放,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

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各國的繁榮發展,已成為整個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為減緩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際社會先后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而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中國和印度等多數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

一、引言

隨后,美國則針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通過了《氣候安全法案》,提出了以補救性的貿易措施抵償成本差異的邊境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BCA)措施。其實,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倡議采取邊境稅收調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借以脅迫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談判中做出讓步,在后京都時代的國際氣候新框架中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硬承諾。

二、邊境稅收調節的基本內涵

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BTA)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產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稅收體制,又被稱為邊境調節稅或邊境調節,是指任何全部或部分采納目的地原則征稅的財政措施,它使一國出口產品與那些在進口國國內市場銷售的相似國內產品相比,能夠全部或部分地免除其在出口國已經征收過的稅費,同時,進口國對銷售給消費者的進口產品,征收與對國內相似產品所征的稅負一樣的稅收。例如從上海出口運往美國的鋼材可以被免除在中國的鋼材稅,而是在紐約的稅收水平下在紐約交納鋼材稅;主要應用在消費稅、增值稅和營業稅上。

在氣候政策下,要求邊境稅收調節更注重環境目標和對減少全球排放的實質性作用;在全球性的氣候協議下,通過各國具體的氣候政策和環境效應的貨幣化,邊境調節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碳泄漏問題,避免目前京都議定書框架下部分強制減排所帶來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增的困境。

邊境調節在實踐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根據進口產品的碳含量以及按本國生產水平所可能產生的碳排放成本來對進口產品進行征稅,但這種方法在其與WTO規則的相容性問題上富有爭議,并且這種排放成本該如何用貨幣來衡量也沒有定論;另一種則是建立在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的均衡稅,它要求所有的進口商都必須按本國水平購買相應的排放權,而出口商可以出售他們手中的排放權,這樣兩者達到均衡。

三、邊境稅收調節與WTO規則的相容性分析

(一)在GATT體系下邊境調節在調節內涵投入上的合法性

總的來說,邊境稅收調節在GATT體系下是合法的,只要對進口產品所征收的稅額不高于本國水平,并且出口退稅額不大于之前已征收的稅額,即只要在原則上不損害公平性就可以得到允許。但事實上需要注意到GATT并沒有要求任何國家實行雙重稅收管理體制,一國在對進口產品進行邊境調節時并不需要對出口產品進行稅收返還。

內涵能源與過程稅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根據GATT的規定,邊境調節的過程稅是合法的。GATT允許邊境調節“直接或間接”地對“相似產品”征稅,從文義上可以說明產品生產過程同產品一樣也是可以進行邊境調節的,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間接”一詞中。

特定的邊境稅收調節是否符合GATT的條款還要看對條約的法律解釋,并且要受到很多政治影響和管理方面的考慮,由于GATT已被WTO所代替,目前更需要在WTO框架下研究這個問題。

(二)在WTO條款和框架下評價邊境稅收調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分析一項邊境調節是否符合WTO規定時通常需要分析幾個方面,首先看邊境調節是否與WTO的市場準入責任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則需要考察邊境調節是否符合WTO的非歧視性原則,如果不符合,則還應再看它是否滿足GATT第20條環境保護例外條款。

以當前流行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體系為例進行分析,該體系要求進口商按照本國市場價格購買排放權,這是當前給定政策條件下最可能的一種邊境調節形式。另外,即使是通過征收碳稅的形式對進口產品征收碳稅,對于非歧視性條款和環保例外條款來說,與排放交易機制的分析結果也是極為相近的,當然它們之間也存在不同。

1、非歧視性原則。在將邊境調節看作一種在邊境實施的內部規定后,需要從非歧視原則的兩個主體,即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來進行考察。

(1)國民待遇原則。GATT第3條規定,締約一方應保證另一方的產品、服務所享有的待遇不低于本國同類產品、服務所享有的待遇;即可得出一國對待進口產品的待遇不應低于本國同類產品。然而在氣候政策的邊境調節下,這項看起來很簡單清晰的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大的難度,原因在于,在國際貿易立場上的同類產品,和氣候政策立場上的同類產品可能完全不同,后者著重在產品的碳密集度上進行考察。

從氣候角度來看,高碳含量鋼鐵的確和低碳鋼鐵不是“相似”產品,畢竟前者導致了更大的氣候變化。但總的來說,對于“相似”產品的解釋不允許根據產品的制造,或者說產品的生產過程與生產方法(PPMs)不同來判定產品的不同,而只能根據產品的物理結構和性質來確定。

其實根據上述所謂GATT法律體系所規定的產品間的區別方法,對于評價邊境碳稅調節的合法性并不起關鍵作用。根據WTO判例,由生產方法和過程所確定的產品區別即便得不到GATT第3條的支持,也可以得到第20條環保免責條款的準許,這會在后文進一步討論。如果我們認為一項邊境調節的目的不是產品歧視,則外國進口商需要對單位碳排放付出和國內生產商等同的代價,即購買相應的排放權。不過問題是,在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體系下,對單位碳排放應該付多大的代價,各方可能很難達成一致。

(2)最惠國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要求一國對任意第三方國家的產品或服務的待遇必須同等地給予所有締約方;這要求邊境調節不能造成WTO各締約方之間的歧視。一般而言,邊境調節只能針對那些來自尚無有效氣候政策國家的進口產品,否則會造成重復征稅。

另外,即使WTO允許區別對待,判斷一國的氣候政策是否有效也是很困難的。以歐盟國家的總量管制與排放權交易機制為例,這個體系只覆蓋了一半的歐洲國家,很多歐洲國家一邊征收碳稅一邊又對能源密集型企業進行返還。還有些國家比如日本,則采取避開市場機制而進行指令式管理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設想政府有可能通過調整它們的稅收體制以設立某種氣候壁壘,而不管這對減排有沒有實質性作用。

2、第20條環保例外條款。根據我們上面對非歧視性原則的分析,一項要求能源密集型產業的進口商購買排放權的邊境調節,若只對那些所謂沒有有效氣候政策的國家實施,則可能違反了最惠國待遇原則;若實行以碳排放不同而區別對待“相似”產品的邊境調節也可能會違反國民待遇原則。但是WTO仍給這兩種情況留有余地,即如果這項邊境調節滿足GATT第20條并且與本條引言一致,則也能夠得到準許。

(1)第20條g款。這一條的中心在于所謂的“對消耗性自然資源的保護”。對于氣候政策下的邊境調節,它起碼要涉及到氣候變化,而GATT專家組將“涉及”解釋為“基本保護”,即總體來說,若WTO專家組認為一項邊境調節和氣候保護間具有實質性關聯,并且目的在于保護消耗性自然資源,則可滿足本條款的要求,但從歷來的判例來看,在確認的過程中如何認定邊境調節對氣候保護的“有效性”和“實質關聯”是非常困難的。另一方面,WTO上訴機構似乎并不過問一項邊境調節政策在多大程度能保護所謂消耗性自然資源,只是籠統地判定是否“有效”。

(2)第20條引言。即使一項邊境調節滿足第20條9款,它還必須符合本條的引言的要求,即不能有武斷性、歧視性和保護主義的傾向。第20條引言指出,各締約方所采取的針對相同情況的國家間的措施不能是主觀武斷的,也不能包含有其他無理的歧視性因素,不允許以保護環境為借口而構筑貿易壁壘的行為。總體來說,引言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防止對第20條的濫用,同時還起到了對于第20條和GATT的其他條款的平衡作用。

WTO上訴機構認為,對于一項措施是否違反了第20條引言,應該集中考察造成歧視的原因或原理。比如一項針對進口的碳密集產品的邊境調節,它的原理是符合第20條g款的,即目的在于防止碳泄漏對國內氣候政策有效性的妨害。又比如前文已分析的,一項只針對國內尚無有效氣候政策的出口產品的邊境調節,也具有相對合理的原因,因為對于那些已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排放的國家來說,產生的泄漏往往已經非常小了。

四、主要結論

世界氣候政策關系到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又由于影響到國別利益從而成為一個貿易問題,并被進一步地政治化,加深了問題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的存在說明了隨著各國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人們開始從現實層面思考環境保護的問題。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對于氣候變化的理解和關注程度也有所不同,各國的氣候政策和實施方案呈現出差別。

邊境調節往往與國家競爭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決定了一國對待邊境調節的態度。很多學者認為,邊境調節對發達國家企業競爭力的保護效果極為有限,并且還會因為傷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遭受激烈反對。從貿易領域來看,邊境調節已經深入國際性的多邊貿易體系,而且總體上看WTO比GATT更注重環境保護,而《京都議定書》也強化了旨在保護環境的貿易措施的存在合理性,然而這似乎并不能說明邊境調節與保護氣候環境間的必然聯系。

邊境調節在管理上具有難度和復雜性,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和值得進一步研究的余地,既然氣候政策已經深入到了復雜多變的貿易問題中,也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國家利益的單一規則,邊境調節提供了讓各國可以具體協商的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被更廣泛地應用。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應盡力避免邊境調節被隱蔽的保護主義者濫用,進而成為一種貿易壁壘,事實上,在國家競爭力問題的驅使下,這個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值得各締約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