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對策闡述

時間:2022-04-02 04:55:00

導語: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對策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對策闡述

論文關鍵詞:特保反傾銷反補貼

論文內容摘要:文章在介紹“特保”和“雙反”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對我國商用輪胎所提出的“特保”案例,得出此次金融危機將導致貿易保護進一步加劇,為了應對貿易保護,本文就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提出了一些建議。

“特保”是“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第16條規定:中國產品在出口有關WTO成員國時,如果數量增加幅度過大,以至于對這些成員的相關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構成“嚴重損害威脅”時,那么這些WTO成員可單獨針對中國產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實施的期限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雙反”指的是反傾銷和反補貼。“反傾銷”是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

WTO規則中的“特保”與“雙反”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議》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補貼”是指一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實施與執行反補貼法規的行為與過程。其中的補貼是指一國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機構向本國的生產者或者出口經營者提供的資金或財政上優惠措施,包括現金補貼或者其他政策優惠待遇,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比未享受補貼的同類產品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世界貿易組織《反補貼協議》將補貼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禁止性補貼、可訴補貼和不可訴補貼。針對前兩種補貼,一是向世界貿易組織申訴,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經授權采取的反補貼措施;二是進口成員根據國內反補貼法令通過調查征收反補貼稅。

“特保”和“雙反”的調查是目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者的主要手段。只要有“特保”立案,后續的便是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實施,并且如果特保成立,那么其他國家也可以根據該案例對所調查產品實施特保。這對一國實施自己的貿易政策有著嚴重的影響,也對企業的國際貿易行為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進而對一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美國商用輪胎“特保”案及啟示

(一)美國商用輪胎特保案的經過

2009年4月20日,美國鋼鐵工人協會宣布,依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421條款,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中國輸美商用輪胎的特殊保障措施案申請,要求美政府對中國出口的用于客車、輕型卡車、迷你面包車和運動型汽車的2100萬個輪胎實施進口配額限制;4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聯邦紀事上公告啟動對中國輪胎產品的特保調查。這是時隔三年多之后,美國又一次對中國產品發起特保調查,而且涉案金額巨大;6月1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乘用車及輕卡車輪胎特保案做出肯定性損害裁決,認定中國輪胎產品進口的大量增加,造成或威脅造成美國內產業的市場擾亂;6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對中國輪胎采取特保措施,提出了對乘用車、輕型貨車用中國制輪胎征收3年特別關稅的方案,第1年至第3年額外征收的關稅分別為55%、45%、35%;8月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華盛頓舉行聽證會,就“中國輸美輪胎特保案”聽取各方意見,這已是美方第二次就這一特保案進行聽證;9月2日,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咨詢財政部、勞工部、商務部等部門意見后,向奧巴馬提出相關建議,由總統最終裁決;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最終裁決,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2009年9月13日:中國商務部做出決定,對美國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序。從金額上看,中美反傾銷案的金額相當,均約20億美元;9月14日,奧巴馬稱,向中國輸美輪胎加征關稅并非是向世界發出貿易保護主義信號,也并非意在挑釁中國,美國不希望由此和中國爆發貿易戰。11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9年第83號和第84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排氣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進口小轎車和越野車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二)輪胎特保案對我國的啟示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由于金融危機所引起的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國政府面臨著更大的國內經濟、政治的雙重壓力,因而貿易政策更多地用來緩解國內的矛盾和壓力。從更深層次來看,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產業結構的重構和趨同、出口市場的集中及多邊貿易體制的缺陷是貿易摩擦形成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有的世貿組織成員濫用規則,便更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飽受貿易保護主義之苦,也對我國外貿企業和對外貿易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首先,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奧巴馬批準了對中國的特保制裁,其他國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國的這一制裁方案,對中國輪胎出口征收同等關稅,從而使中國的輪胎失去世界市場;另一方面,“輪胎特保案”的通過使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受到鼓舞,其他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特別調查很可能會接踵而至。美國政府在“輪胎特保案”上的舉措,等同于向世界發出了縱容貿易保護主義的錯誤信號,使中國面臨更多國家對“中國制造”的各種調查,也使得中國外貿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所以,政府必須考慮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背景下如何改變現行的貿易政策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刻不容緩。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央又反復強調,一定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我國經濟應對困難和危機的能力。然而,中央的警示和要求,并沒有引起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很多地方和企業仍然陶醉于“勞動力成本低廉”、“拼土地、拼環境”等落后的經濟發展方式,停留于勞動密集和技術粗糙的生產方式和手段。這樣的發展理念,在經濟繁榮和穩定時期,其內在的矛盾和問題還難以充分暴露,即使發生貿易爭端,其危害也很容易被忽視。但是,一旦經濟出現困難,甚至出現危機的時候,其內在的矛盾和問題就會迅速暴露,貿易爭端、貿易糾紛等產生的后果也會不斷放大。以輪胎特保案為例,僅此一項爭端,就將造成我國近10萬工人的失業,后果之嚴重,令人十分擔心。

第三,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升級迫在眉睫。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爭端就時有發生,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貿易爭端更是日趨頻繁。據我國貿易救濟委員會統計,我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針對這種現象,國家多次明確要求,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依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流,政府不注重技術的研發投入,企業不重視技術的創新,致使我們的產品一旦受到貿易壁壘就一敗涂地,嚴重影響了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所以,地方利益應該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切實把對外貿易產業結構的升級作為最緊迫的一項任務來抓。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策略

(一)實施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

從各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實施的貿易政策來看,國際貿易領域內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不但考慮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而且出現了一些新的貿易保護措施,諸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為了應對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從國家貿易政策調整的角度出發,本文認為,實施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牛君(2007)認為,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是指在寡頭市場結構下,政府通過自主創新政策對國際貿易活動進行干預,其干預的目的是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進而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中“戰略性”指的是政府和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各自所實施的策略;也就是說,政府在制定自主創新政策時要考慮本國企業和國外企業以及國外政府的反應,而國內企業在實施自主創新時也要考慮本國政府的政策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國外企業和國外政府的策略的影響。戰略性自主創新實施的途徑是:國家通過制定自主創新政策,對一些風險很大的高科技產業或特殊行業進行扶持,使這些被扶持產業或行業產生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效應,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轉變觀念并實施貿易反制策略

從既往歷史看,我國之所以受到貿易保護調查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出于“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民族傳統信仰,加之我們在處理對外關系中奉行“韜光養晦”策略,中國這個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卻是名列前茅的貿易反制小國,很少實施貿易報復或其他反制措施。我國的“雙反”措施則表明我國正在走出一味避免貿易反制的誤區。因此,應當將貿易反制措施納入貿易武庫之中;實施反制措施的目的不是發動全面的“貿易戰”,而是要遏制貿易伙伴的保護主義傾向,從而為國際貿易創造更平穩、更可預期的環境。所以實施貿易反制也是減少貿易爭端、為國際經貿創造平穩環境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切實推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我國出口市場高度集中對出口貿易的增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是受到貿易保護調查的原因之一。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規避市場風險,有利于出口貿易持續穩定、健康、持續發展,也有利于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有利條件。所以,從我國出口市場分布的現狀出發,結合世界市場需求的特點,應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制定相應的出口政策。今后的重點目標是:向縱深拓展歐洲、北美市場,穩定亞洲市場,積極開發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和穩步擴大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市場。

(四)地方政府必須服從大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要改變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從長遠利益出發,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端制造向高端研發轉變,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切實提高我國企業和產品的科技實力與科技含量,提高企業和產品的效益與附加值,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企業應對貿易保護的能力。另外,我國企業應對貿易爭端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復建設,導致我國企業產品的效益和附加值很低。一旦發生貿易爭端,就將帶來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牛君,韓民春.自主創新與戰略性自主創新政策[J].當代經濟,2007(2)

2.黃曉玲.中國對外貿易概論[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3.崔日明,劉.世界經濟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