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內貿問題

時間:2022-04-13 11:07:00

導語:跨國公司內貿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跨國公司內貿問題

一、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產生的原因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主要原因有:

1.克服外部市場不完全,降低交易成本。市場是企業同外部聯系和作用的媒介與渠道,但由于外部市場通常存在著各種因素造成市場不完全,如大企業的市場壟斷、政府干預造成結構性市場失效,或者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們機會主義行為造成交易性市場失效,往往使得交易成本過高,交易效率低下,甚至使交易無法完成。跨國公司將生產過程中若干環節內部化,在全球最有利地方投資,形成全球一體化生產體系,進行產品價值增值鏈各環節生產,然后通過公司內部貿易完成最終產品生產,從而回避市場不完全,降低交易成本。

2.壟斷技術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如果跨國公司的技術產品與中間投人品置人外部市場交易中,它的技術優勢就會擴散,技術或產品就會被競爭對手模仿,公司在市場中競爭力就會下降。通過公司內部貿易向子公司轉移先進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子公司技術水平,避免公司技術喪失,延長技術壽命,賺取高額技術使用費,而且提高各子公司協作能力和公司整體市場競爭力。

3.保證特定產品需求,確保生產連續性。在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過程中,對有些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在性能、規格、交貨期限上都具有特殊的要求,如若通過外部市場交易來提供這些特種生產資料,供給上的不穩定性會導致生產的難以為繼,通過向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生產或通過水平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調劑,即將這些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市場交易納入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可以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生產過程連續性。

4.利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利潤。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行轉移價格,利用轉移價格不僅有助于實現其全球經營戰略目標中的公司全球利益的最大化這一最基本的經營目標,而且還可以達到以下目標,獲取高額利潤:減輕稅收,使跨國公司整體稅負最小化;回避經營風險,實現跨國公司的自我保護;加強子公司在當地的競爭優勢,保證市場的占領與擴張;減少麻煩,回避與東道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

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基本特征

1.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標的物不轉移所有權或不完全轉移所有權。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雖然采取國際貿易的形式,但由于是在同一所有權企業內部進行,商品或勞務是從同一所有權主體的一個分支機構流向另一個分支機構,并沒有流向其所有權之外的企業,因此,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中商品或勞務不轉移所有權或不完全轉移所有權。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采取轉移價格。轉移價格是指跨國公司根據其全球戰略目標,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交換商品和勞務所采用的交易價格。這種價格不是按照生產成本和正常營業利潤或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來確定,而是按照子公司所在國的具體情況和公司全球經營戰略認為確定。轉移價格作為一種內部價格,它與外部市場的正常交易價格即國際市場價格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如美國經濟學家阿潘和瑞德奧所指出的:“公司內部價格不必等于內部成本,它可能遠遠低于或高于會計成本,在有些情況下它與實際成本甚至沒有直接聯系。”轉移價格反映了公司內部貿易在價格上全部特征,其具體做法有:通過調整半成品或零部件的進出口價格影響子公司成本;通過向子公司收取技術轉讓、商標使用、管理咨詢等費用調整子公司成本與利潤;通過內部資金借貸及其利率高低來調節子公司成本和利潤等。

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行計劃性管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計劃性主要指內部貿易的商品數量、商品結構以及地理流向等要受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計劃、生產投資計劃、市場營銷計劃和利潤分配計劃的控制和調節。由于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經營,以世界市場和消費者為目標,在世界最有利地方進行投資生產,然后在世界最有利地方銷售,謀求全球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全球戰略要求各子公司緊密協作,在企業內部實行分工,決定了跨國公司要對整個公司進行計劃管理,從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也深深打上計劃烙印,以滿足跨國公司全球戰略需要。

三、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格局

1.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商品結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商品主要由成品、中間半成品和初級產品構成。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實行垂直一體化生產和水平一體化生產,將產品生產環節布置在世界最有競爭優勢地方,最后又向世界銷售。使得成品和中間半成品流動大大增加,其中成品內部化率高于中間半成品,而半成品又高于初級產品。根據海林納對美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資料的統計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進口的初級產品(不包括石油)的內部化率為23.5%,半成品為37.6%,成品則高達53.6寫。隨著跨國公司企業內國際分工發展,各子公司在產品生產環節聯系增強,中間半成品貿易比重將會提高。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地區結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地區結構是指內部礙較少,便于跨國公司組織下屬子公司之間貿易在全球的分布情況。總的說來,跨國公司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內部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在大多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也決定了跨發展中國家則相對較少。這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公司內部貿易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國家和地區經濟條件較好、外資政策穩定、市區。1992年美國與不同國家之間企業內貿易場潛力較大,對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有較大情況如下:2001年美國美國商業部對美國與一些國家貿易中美國跨國公司內部進出口貿易所作的分析和統計如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國投資生產,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納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和貿易體系,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內部貿易比例會逐步提高。

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行業結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比例與技術密集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在技術密集程度高的行業,跨國公司內部進出口率高,而在技術密集程度低的行業,跨國公司內部進出口率則較低。如1987年有人對全世界32個國家不同行業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計算機行業為91.3寫,汽車為62.4%,機械為52.6%,石油為51%,電子為36.5%,醫藥化工為35%,紡織為12.8%,食品為9.8%。2001年美國美國商業部分別對美國一些行業跨國公司內部進出口貿易所作的分析和統計如下:隨著跨國公司研發規模加大和研發國際化,跨國公司在高技術水平行業內部貿易規模會越來越大。

四、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利益關系

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是買賣雙方在國際貿易中形成的利益關系,反映到各國的國際收支中則意味著買方所在國的進口增加了,賣方所在國的出口增加了,傳統國際貿易中的這種利益關系非常明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由于是在同一所有權企業內部進行,交易主體幾乎是同一的,貿易利益為同一企業所得,跨國公司由于其跨國性,利益最終歸屬哪國難以判斷,以國家為單位分析貿易所得已不適用。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國際貿易利益關系就變得模糊起來。

1.轉移價格的運用使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日益模糊。由于內部貿易經常運用轉移價格的手段,達到跨國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使母國或東道國的利益受到損害。跨國公司的得與母國或東道國的失在很多時候構成因果關系,因而跨國公司與母國或東道國的國際貿易利益關系變得模糊起來。

2.進出口國地位的改變使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日益模糊。通過內部貿易進行的由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產品返銷使跨國公司母國的進出口國地位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該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而使東道國由原來的進口國變為出口國。這種改變會影響到各國的國際收支情況,從而使各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日益模糊。比如說,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的返銷造成的,美國國際收支的“惡化”則成為被其用來向貿易伙伴施加壓力的借口,但事實上,美國跨國公司因采用轉移價格而獲取的巨額利潤卻沒有完全計人美國的國際收支,其貿易逆差只是一個片面的統計。

3.東道國制定國際貿易政策上的兩難境地使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日益模糊。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逃稅、利潤轉移等“特殊功能”,使得東道國在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左右為難:一方面為吸引外資和技術以發展本國經濟,必須有鼓勵和優惠的引資政策,另一方面為了要減少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給本國帶來的損害,又不得不對外資加以限制,其結果是東道國的國際貿易政策既有維護本國利益的一面,又有維護跨國公司利益的一面,這種國際貿易政策的執行也使國際貿易利益關系日益模糊。總之,跨國公司以其巨大經濟實力影響著世界,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一頭連接著國際投資,一頭聯系著一般國際貿易,是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融合的反映,在國際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影響,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研究將會越來越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