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時間:2022-03-03 02:27:00
導語:探索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貿易保護主義悄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使以自由貿易為特征的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從形式上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是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我國是近年來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給我國的企業、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始終是對外貿易政策的兩個基本方向,在世界經濟出現衰退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就有可能抬頭。因此,我國不但要有長期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的思想準備,更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一是利用多邊和雙邊協調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二是建立和完善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有效機制;三是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形成內需外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保護;形式;影響;對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由于國際需求大幅萎縮,一些國家的出口下滑、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經濟陷入了深度衰退,在此背景下,一些國家又重新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持續升溫的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扭曲了國家間正常的貿易關系,也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我國是近年來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但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更要理性分析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原因及危害,從而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
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的形式日趨多樣化,既有傳統的關稅壁壘,也有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尤其是利用氣候、碳關稅等隱性貿易保護主義也已開始顯現。
(一)關稅貿易壁壘
關稅作為傳統的貿易壁壘,雖然其保護作用逐漸削弱,但還是有一些國家不斷采用。在金融危機以前的1990-2006年間,歐盟、美國、日本和新興國家按照聯合國貿發組織的要求連續降低了關稅。但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些國家卻再次提高了關稅。俄羅斯于2008年11月宣布在9個月內暫時提高鋼鐵產品15-20%、汽車30%、卡車和客車25%的進口關稅。土耳其2008年底將各類鐵制品的進口關稅從5%提高到15%。印度2009年初將一系列鋼鐵產品的進口關稅從過去的5%提高到20%。厄瓜多爾提高了600多項產品的關稅。2008年10月以來,在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提高關稅的占三分之一。
(二)非關稅貿易壁壘
由于進一步提高關稅的空間有限,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更多是采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形式。一是對進口外國產品采取直接的限制措施。如,阿根廷對其所謂的敏感產品如汽車零件、紡織品、電視、玩具、鞋和皮革制品等實行了非常繁瑣的許可證審查。印度尼西亞要求五類商品,包括服裝、鞋、玩具、電子產品和食品飲料,只能在五個港口和機場進關。一些國家則通過提高進口標準延緩進口速度,如,愛爾蘭禁止進口中國豬肉等。二是貿易救濟措施。貿易救濟措施即通常所說的“兩反兩保”措施。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大多以世界貿易組織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的有關規定作為依據和借口。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數量分別增長28%和27%。2009年全球新發起的反傾銷調查預計為230-250起,新發起反補貼調查41起。從國家來看,最終采取反傾銷措施的主要是以美、歐為主導的發達國家。2008年7月-2008年12月,發達國家在最終采取反傾銷措施案例的數量比2007年1月-2008年6月高出一倍還多。如,歐盟自1979年對我國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以來,已對中國發起140余起反傾銷調查。美國也是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截至2009年11月底,美國2009年各類貿易救濟案多達50宗。印度、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中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例最多的國家。僅2008年12月份,印度就發起了涉及19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據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經商處統計,僅2009年前10個月,阿根廷就針對中國產品發起了16項反傾銷調查,采取了12項臨時反傾銷措施和11項最終反傾銷措施。反傾銷調查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根據WTO的反傾銷協定而實施的反傾銷調查及措施;另一方面則是有的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在沒有發生外國企業傾銷的時候濫用這個條款。三是政府對本國企業進行補貼。目前在工業國家,對汽車工業的支持已達430億美元。美國政府對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企業給予了174億美元的直接補貼。意大利向汽車產業提供了17億歐元的政府救助,要求受援企業必須在國內進行主要生產。英國以“綠色技術”的名義支持汽車工業33億美元。另一個領域就是農業補貼。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09年美國的農產品補貼上升到99億美元。2009年1月歐盟再次對黃油、奶酪和脫脂奶粉的出口予以補貼。巴西、阿根廷對農業的補貼也已達5億美元。四是與國家經濟刺激計劃捆綁在一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2009年2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中,有“購買美國貨”條款,該方案要求構成經濟刺激計劃主體的基建項目,將基本禁止使用外國進口的鋼鐵材料,所有經濟刺激計劃項目必須使用美國制造的設備和商品,接受政府注資的金融機構在雇傭外國專家時必須實行更嚴格的限制。法國把對汽車行業的幫助和義務聯系起來。巴拉圭提出的“購買巴拉圭貨”計劃,則要求70%的公共采購要優先購買本國的產品。
(三)技術性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對進口產品制定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各項技術指標的規定,主要包括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歐盟、美國、日本等長期利用它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制定各種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抬高外國產品準入的門檻。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技術性貿易壁壘由于其效果的顯著性更成為發達國家保護本國市場的重要選擇。如,美國制定了《最嚴謹的水產養殖規范》;歐盟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強化了食品安全的檢查手段,增加了對已經準人歐盟市場的食品安全問責制。日本2006年5月29日起實施的《食品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對302種食品、799種農業化學品,制定了54782個限量標準,平均每一產品的檢測指標超過300個。2008年我國有36%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全年貿易直接損失達505億美元。另據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披露,2009年3月份,WTO主要成員向該組織通報的259項貿易措施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占175項。
(四)“綠色保護主義”
“綠色保護主義”是利用加強全球環境保護的名義而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新形式。如,歐盟一再將環境關稅作為對環保水平比較低的國家進口的制裁手段。美國為了保護運輸業和讓更多的運輸工人就業,以安全和環保為名簽署了一個總額400億美元的支出法案,廢止了允許墨西哥卡車在美國公路上進行長途貨運的法案。此外,發達國家利用氣候、碳關稅等實施貿易保護的意圖也已開始顯現。2010年1月7日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示,他將努力推動在歐盟邊境征收碳關稅,以免受到“環境傾銷”的不利影響。除法國外,美國也是積極推行碳關稅的國家。美國國會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授權美國政府今后對因拒絕減排而獲得競爭優勢國家的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目前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對征收碳關稅的做法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這不僅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嚴重損害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五)藍色壁壘
藍色壁壘又稱“勞動壁壘”,是指進口國以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借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藍色壁壘的核心是SA8000標準,包括勞工標準、工時與工資、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等方面,旨在推動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承擔起保護勞動者人權的社會責任。近年來,藍色壁壘越來越多地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重要工具。
二、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是近年來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73起、反補貼調查10起,分別占全球案件總數的35%和71%。另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09年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116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額126億美元。中國自1995年以來已經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由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貿易摩擦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我國企業出口下降,失業增多,一些企業面臨虧損甚至破產倒閉的危險
2009年9月11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輪胎實施特保措施,將導致我國眾多輪胎企業的出口大幅下降。如,山東玲瓏集團產品50%用于出口,美國“輪胎特保案”將影響該企業出口約7000萬美元。海南天然橡膠股份有限公司橡膠產量占國內天然橡膠約50%,美國公布“輪胎特保案”后,大約有6萬膠農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沖擊。歐盟自2006年對產自中國的皮鞋征收反傾銷稅以來,導致中國輸歐皮面鞋產量降低20%,向歐盟減少出口約4000萬雙鞋,僅此一項就造成中國約2萬名工人失去了工作。據中國皮革協會介紹,2009年前10個月,中國皮面鞋海外貿易金額和數量分別為69.5億美元和7.3791億雙,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5.6%和23.2%。如果貿易保護繼續升溫,中國鞋企出口商將會遭受更大的損失。2009年9月18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聚酯高強力紗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涉及中國大陸企業40家,涉案金額逾1億美元。如,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三的滌綸工業長絲生產基地,每年出口歐盟3—4億元,2008年只有2.5億元人民幣,2009年出口萎縮30%以上。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9年我國汽車出口36.96萬輛,同比下降46%;出口金額51.87億美元,同比下降46%。2008年以來,由于阿根廷對多種中國產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導致雙邊貿易額急劇下降。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09年前10個月阿根廷與我國的雙邊貿易額僅75.9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8.5。
(二)貿易保護主義使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出現拐點
近年來,由于能源原材料漲價、勞動工資成本上升和有關政策調整,我國的出口成本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人民幣大幅升值也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帶來了嚴重影響。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2008年7月
2009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16.4%,而同期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貶值。2008年10月份以前我國出口回落主要是成本約束所致,但從2008年10月開始需求約束突然加劇,導致出口大幅下滑。越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消費者越會把價格放在第一位.我國出口競爭力將面對更大的考驗,出口企業將遭遇更大的成本和價格壓力。
(三)國際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的沖擊往往會涉及整個產業
我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來,有不少產業主要是面向國際市場。如,我國鋼鐵出口量已占世界鋼鐵貿易量的15%,紡織工業約3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家電、皮革、家具、羽絨制品、自行車等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0%。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會使單個產品的出口受阻,而且會沖擊上下游產業,進而影響到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美國實施“輪胎特保案”后,中國將有30家左右的輪胎企業減產或者停產,近10萬產業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中國橡膠協會負責人表示,2010年將是“輪胎特保案”對我國輪胎產業損害最嚴重的一年,美國揮動“反傾銷大棒”引發了國際連鎖效應,截至2010年1月20日,包括印度、阿根廷,對我國輪胎進行特保調查的國家已突破10個,我國輪胎出口市場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局面。2009年歐盟和美國相繼對中國輸歐無縫鋼管和輸美石油鋼管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將會對包括寶鋼、鞍鋼、中信泰富新冶鋼、華菱衡管、天津鋼管、攀鋼成都無縫管、無錫西姆萊斯等在內的眾多無縫鋼管企業產生巨大影響。資料顯示,我國無縫鋼管出口總量為609萬噸,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和歐盟,市場份額高達50%以上,歐美的反傾銷措施,將導致我國3000多家無縫鋼管生產企業中的70%處在停產或者限產狀態。
(四)貿易保護主義還會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和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巨大影響
一般來說,貿易摩擦首先表現為微觀摩擦,但當貿易不平衡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巨額的貿易順差或逆差發生時,微觀摩擦就可能上升到宏觀層面,進而演變為制度摩擦。美日戰后數十年的貿易摩擦表明,當美國試圖通過各種手段解決存在于美日之間的貨物貿易摩擦時,并不僅僅只針對日本的具體貿易政策施壓,而是通過制度性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日本國內經濟運行秩序的調整,進而影響經濟運行質量。美日從單純商品的摩擦發展到投資政策的沖擊,再到1980年代“逼迫”日元大幅升值,最終使日本陷入了長期的經濟低迷。這一現實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貿易摩擦引發的制度性改變,對于實力處于弱勢國家的負面影響。
三、中國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國際貿易發展史表明,貿易保護主義與國際貿
易相伴而生,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持續博弈將是一種常態。我們不但要有長期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的思想準備,更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從容應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
(一)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一是我國認真履行人世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據財政部介紹,自2002年起我國逐年調低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15.3%調整至目前的9.8%,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8.8%調整至目前的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由14.7%調整至目前的8.9%。2010年我國實施的協定稅率產品范圍更廣、優惠幅度更大。二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多次派出貿易代表團赴海外進行采購。2009年2月我國貿易投資促進團曾在歐洲簽下13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受到了整個歐洲商界和企業界的歡迎。2009年4月底和5月初,我國又派出代表團赴美進行第二次大規模采購,共簽下60份總價值達163億美元的貿易采購和投資合同。三是我國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進程。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爭取談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而且拉動了世界經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9月29日的數據,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從1978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19.2。
(二)加強國際協調,妥善解決貿易爭端
歷史已經證明,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孤立主義,都將同時損害本國和其他國家人民的利益,是兩敗俱傷的短期行為。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一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非但不能擺脫危機,反而會引發貿易爭端,損害國家間正常的貿易關系和多邊貿易體制。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時明確指出,美國實行保護主義,對美國、對中國,對全球都是有害的。因為中國的出口企業中有大量美資企業,一旦兩國貿易環境惡化,他們同樣會受到影響。因此,各國只有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危機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一是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框架內的多邊協調。我國作為WTO成員,應積極參與WTO的多邊貿易談判,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二是加強區域集團內的多邊與雙邊協調。在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以及中國與東盟合作框架下,我國應加強與其他成員國的對話與協調,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三是利用政府首腦定期會晤機制,加強對話與協調。如,通過中歐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中美戰略對話、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東盟一中國領導人會議機制等,在政治、經貿、交通、科技、能源、環境等廣泛領域加強對話與協調,從而達到增進互信、深化合作的目的。
(三)進一步推動自貿區建設進程
在目前世界貿易大幅下滑的形勢下,“保市場、保份額、穩出口”是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堅定實施“自貿區戰略”,深化與自貿伙伴的經貿合作,也是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已與世界上的31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4個自貿區,簽署自貿協定8個。通過自貿區建設,密切我國與自貿伙伴的經貿聯系,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目前我國應積極推進與挪威、海合會、哥斯達黎加、瑞士、日本、韓國等自貿區的談判,爭取盡早達成互利共贏的自貿協定。
(四)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預警機制,適時調控出口數量和結構
在金融危機影響還在擴散蔓延的情況下,期望通過貿易談判,促使主要貿易伙伴完全放棄貿易保護政策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則是我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的現實選擇。為了避免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反傾銷調查或特保措施,我國應盡快建立多層次、多角度以及多渠道貿易壁壘預警機制,適時調控出口數量和結構。一是政府要加強對外經貿的過程管理,健全包括預警系統管理、調查跟蹤管理、案件處理過程和事后跟蹤評估管理等多個環節的法律體系和操作流程。在密切跟蹤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趨勢的同時,重點關注各國的貿易政策動向,定期或不定期預警信息和調整貿易政策。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建立穩定的長期有效的國家技術預警系統,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其信息優勢,制定合理的產品標準,不斷完善技術保護體系,實現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應付轉變。二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行業協會要對本行業主要出口產品的數量、價格以及出口市場變化等情況進行有效監測,對可能發生的貿易保護及時預警。三是企業應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積極報送有關預警數據,及時根據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預警信息,調整出口產品數量及結構,防止在同一時期將一種產品向同一市場大幅度出口,避免對當地同類企業造成損害。
(五)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維護國家利益
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所有WTO成員來說,都提供了妥善解決貿易爭端和抑制違規保護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保護成員方合法權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應盡義務的工具。因此,我國抵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必須以WTO相關規則和處理貿易摩擦的機制為基本依托。一是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加強對國內產業的保護力度。我國市場開放度日益擴大,部分產業轉型升級相對滯后,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在與外國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要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定》中的可訴和不可訴補貼規則,加強對我國經濟轉型、企業改造、新產品研發的支持。二是充分行使WTO成員的權利,對抗不合理的反傾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如,對他國不合理的貿易保護措施,要敢于揭露并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對無視我國合理訴求,肆意侵犯我國利益的行為,要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三是利用世貿組織等多邊協商機制爭取更多平等待遇,尤其要積極爭取歐美等經濟體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使我國企業早日擺脫在反傾銷調查中經常處于被動的狀況。
(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發展方式轉變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沖擊。國際金融危機和頻繁的貿易保護,使我國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已刻不容緩。我國應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倒逼機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降低一些產業對外需和外資的過度依賴,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以擴大內需為主,形成內需外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的內需空間。在當前形勢下,通過擴大內需提高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一方面有助于緩解經濟增長受到外需下降的沖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削減貿易順差,保持貿易平衡發展。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應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尤其是抓住新一輪世界產業大調整的難得機遇,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使紡織、輕工、家電等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實現全球布局。這既是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需要,也是規避貿易保護的有效途徑。二是優化產業結構,抑制過剩產能。目前中國出口產品多為中低檔產品,而中低檔產品在世界上已嚴重過剩,必須對國內產業進行調整。要加快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三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發展外向型經濟,不僅要提高出口產品的數量和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還應該注意提高出口產品中附加值所占的比例。一方面國家要嚴控“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推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企業要努力提高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同時針對當前全球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快、貿易壁壘少的特點,盡快實施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
- 上一篇:提倡體驗的文學批評綜述
- 下一篇:區域利用FDI業績和潛力的對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