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對外貿易拓展
時間:2022-04-01 08:37:00
導語:淺論對外貿易拓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
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
(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
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
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
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
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了漢代,武帝曾在燕人衛滿所統治的朝鮮半島西北部,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莬四郡。于是,那里與漢朝中原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如今,在朝鮮半島出土了不少漢代文物就是例證之一。西漢時,樂浪是朝鮮的貿易中心,當時中原通往朝鮮的交通有水、陸兩路:陸路以燕(薊)為起點,史稱:“北鄰烏桓、夫馀、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1]。這是燕(薊)與朝鮮、穢貉、真番之間的交通干線;水路乃從齊(今山東)的之罘出發,浮海直達朝鮮半島。當時中原內郡商賈去的不少,朝鮮的特產和西漢的漆器、絲織品等,是相互交換的主要內容。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始于秦代,傳說,秦始皇時曾派徐巿下海求靈藥到了日本。西漢時中、日交往增多。據記載: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來獻見云。[2]
倭人初通中國也,實自遼東而來。[3]
日本(倭人)與中國的交往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進行的,日本商人一般先浮海至樂浪,再舍舟經遼東而入。到了東漢,中、日聯系日趨頻繁。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4]。光武帝綬予的“漢倭奴國王”金印,已在日本出土,這標志著中、日兩國政府關系的正式建立。兩漢時期,日本對中國的“獻見”、“朝賀”帶有官方易貨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也取得了中國的鐵器、銅器和珍貴的絲織品等,使中國的商品進入日本市場。
2、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貿易主要動脈。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開通絲綢之路后,中國漢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宛、大月支、大夏、安息、奄蔡、條枝、黎軒等國,中西貿易日趨頻繁。如據《史記·大宛傳》及《漢書·張騫傳》的記載:
(西漢王朝)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時。其后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西漢同這些國家加強交往,主要是為了斷匈奴右臂,“分匈奴西方之援國”,遏制匈奴勢力;但同時也有與各國開展經濟交流,尋找新的市場,發展對外貿易的要求。西漢時,隨著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許多手工業品,特別是絲綢等,需要在域外市場上打開銷路,換取“殊方異物”。而中亞、西亞諸國與漢通使,也多出于經濟上的目的。在那些地區或國家本來就不乏擅長經商、逐利者。如大夏“善賈市……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5]。安息“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6]。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史稱:“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爭分銖”[7]。各國來漢的使節,很多是“貴漢財物”的變相商人。利之所在,中外商人絡繹不絕地往來于各國之間進行貿易。西漢方面,一年出使十余批的人中,去中亞、西亞各國的“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外出經商的時間很長。
東漢時期,為進一步打通對西方市場的商貿聯系,曾經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故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旅途之艱險,成為東西方商貿交流的嚴重障礙,未能到達大秦。《后漢書·西域傳》稱:“大秦國一名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大秦具體地點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指古代羅馬帝國,或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包括今地中海東岸土耳其、敘利亞及埃及一帶。也有以為專指敘利亞者。當時羅馬帝國國力強大,在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顯為活躍。到東漢桓帝時,中國乃開始與羅馬帝國正式接觸。據《后漢書·西域傳》載:
(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羅馬皇帝安敦究竟是何人?待考。但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后,中國與羅馬帝國有了正式交往當屬實事。
兩漢時期,從東西方交換的商品來看,當時中國對中亞、西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漆器、玉器、鐵器、紡織品等,其中尤以絲和絲織品占突出地位。而中亞、西亞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則主要是毛皮織物和奢侈品等。
3、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貿易。
西南的“滇緬道”、“蜀布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是通往今緬甸(撣國)、印度(身毒或天竺)、越南(林邑)等地的商貿要道。緬甸是中國近鄰,兩國人民早有往來,東漢明帝時派人去印度取經途經緬甸。同時它又是東漢與大秦之間的橋梁。《后漢書·西南夷傳》說:和帝至安帝時,“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這說明大秦也通過緬甸與中國發生過聯系。在緬甸之南的印度,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后漢書·西域傳》說:“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土出象、犀、瑇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自西漢武帝經營西南夷道后,中、印聯系增多。蜀布、邛杖等蜀郡土產,可“市之身毒”[8]。蜀地商人不顧當時政府禁令,“或竊出商賈”,以走私方式前往該地區從事貿易[9]。東漢和帝時,印度對中國“數遣使貢獻”[10]。至于山水相連的越南,自秦以后,因受經濟文化的影響,貨物交流不斷。
自從南越設郡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也隨之得到發展。當時海上交通初具規模,在沿海已出現了可供船舶停靠和出船的港口。番禺(今廣州)是南海最大的港口,已成為國際性商貿海港。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有不少綺麗器物,估計來自東南亞地區,表明番禺至遲在南越王時期已與海外有貿易交往。此外,徐聞、合浦也是當時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這條材料在航海史上極為重要。其中所記錄的地名,中外學者多有考證和研究。大都認為:黃支國應在今印度南部泰米爾納邦的康普臘姆;皮宗國即今馬六甲海峽的皮宗島;已程不國即獅子國也就是今之斯里蘭卡。至于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夫甘都盧國的具體位置,學者雖然意見不一,但就大的范圍而言,都在今天的東南亞地區乃可肯定。為何西漢商使的海船只到達東南亞的黃支國而不繼續向西至印度洋?有人認為其原因有多種。“或者因為到了黃支國已滿足了要求,不必繼續向西遠航;或者因為那時還不知道利用信風,橫渡印度洋;或者因為怕被馬六甲海峽西岸、安達曼群島和尼科馬群島的海盜或野人所剽掠殺”[11]。
至東漢時期,情況已大不相同。中國與印度(天竺)、羅馬(大秦)已有頻繁的海上往來。他們的船舶利用信風,橫渡孟加拉灣或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經越南沿海而達番禺(廣州)。通過這條交通線,更有利于與東南亞及西方各國人民互通有無和商貿的發展。
兩漢時期,中國在對南亞、東南亞的貿易中,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雜繒”或“繒帛”,還有漆器、銅器、陶器等。“雜繒”或“繒帛”是漢代絲織品的總稱。包括縞、素、絹、練、紗、綺、錦多種。中國的這些特產,產量多,質量好,深受東南亞人民的喜愛,所以銷路極廣。進口商品主要是琉璃、果布、犀牛、琥珀、瑪瑙。還有象牙、翡翠、玳瑁、水晶、珊瑚等。大多數是供統治階級用的奢侈品。
》卷116《西南夷列傳》。
[10]《后漢書》卷88《西域傳》。
[11]周連憲、張榮芳:《漢代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上交通和貿易關系》,《文史》第9輯。
(二)對外貿易中出使兼通商合一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和國內貿易不同。當時的官營貿易不僅占主導地位,而且有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出使兼通商,外交與外貿的合一。
隨著秦漢****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和發展,在外貿政策上,通常也是中央集權體制的延伸。當時的外交聯系與商務活動往往結合在一起。外貿并非純粹的商業活動,而是多以某種政治目的為先導,政治指導外交,外貿要服從外交。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就是為了“截斷匈奴右臂”,使漢之“威德遍於四海”[1]。同時,也有與中亞各國開展經濟交流、進行貿易往來的用意在內。當“絲綢之路”打通后,漢廷去中亞、西亞各國的使者,同樣肩負著外交和外貿的雙重任務。如《漢書·張騫傳》記載: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師古注:以天子意指曉告之),未能得其決。……騫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烏孫發譯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又《漢書·西域傳》載:
張騫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大)宛善馬,……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
張騫出使中亞各國,率領隨員三百人,攜帶黃金、絲帛數千鉅萬,牛羊以萬數抵達烏孫,還派副使分別到達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等國。通過使團的活動,不僅在外交上擴大了政治影響,而且也有商貿往來,將帶去的大批金帛,買回了漢廷需要的物資。
漢武帝平定南越后,為擴大與南方各國的交往和聯系,開展對外貿易,漢廷時常派出龐大的使團到各國活動。這些使團由官府出面組織,其成員中,有的是皇帝的親信、黃門屬吏;有的是為謀取厚利的商人。他們不單是為了耀威海外;也有進行貿易的目的,將帶去的大量黃金、繒帛與沿途各國交換珍寶異物。而海外來中國的使者,其人員構成往往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來中國從事貿易的商人;另一種是官方使團以“獻見”或“貢獻”的名義而來。史稱:“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2]。這都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和外交是結合在一起的。漢廷對外國的“奉獻”,要報以“回賞”,這實際上是一種貢納貿易,是以“貢獻”與“回賞”形式的商品交換。
東漢時期,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聯系的加強,貢納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據《后漢書·西域傳》:
(安息國)于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天竺國)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后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又《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以上列舉的只是安息、天竺、撣國的“獻見”。此類事例還有許多。大凡外國使團或使者的朝賀、貢獻,中國皇帝一般都會對其回贈、“厚遺”,并給予盛情款待。史稱:西漢武帝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賞賜,厚具饒給之,以覽視漢富厚焉。大角氐,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會外國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而外國使更來更去”[3]。東漢時期,對外國使團來獻,同樣是歲餐四夷之客,熱情接待,并賞賜“金銀、綵繒”。外交與外貿的合一,體現得更為突出。這個問題,對后世歷朝有深遠影響。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雖然多為政府行為,大部分是政府組織的貢納貿易,而民間私營的域外貿易往往受到限制。但它仍有歷史進步性和重要意義。
首先,它增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例如:西漢時,罽賓國“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后來,通過交往接觸,乃經常“遣使奉獻”。康居國開初也因“自以絕遠,獨驕嫚,不肯與諸國相望”。由于漢使的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終于使中、康關系得到改善[4]。東漢時甘英出使大秦,已抵條支,臨大海,到了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正式與中國交通,建立了友好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為款待外國使者和商人,漢廷設立邸舍供應沿途食宿,甚至還派人對他們護送回國。總的來說,自武帝后,中亞、西
亞各國與漢廷的關系未斷,或遣使奉獻,或遣子入侍,或接受冊封,通過不同的形式保持聯系,同時,在此期間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日漸提高。
再者,通過派出使團和開展對外貿易,大大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西漢自張騫“鑿空”,開辟絲綢之路后,外國商旅交往頻繁。《漢書·西域傳》說:當時“馳命走驛,不絕于時,商胡賈販,日款塞下”。又云:“武帝之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馀,士馬強盛。故能睹犀布、瑇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嶲,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又《后漢書·李恂傳》說:“西域殷富,多珍寶,諸國侍子及督使賈胡數遣恂奴婢、宛馬、金銀、香罽之屬”。除此之外,當時進口中國的商品、物資還有其它一些特產。如大宛、康居、大月氏、罽賓等國的葡萄、胡瓜,大宛的胡麻、苜蓿、酒杯藤,安息的石榴、胡桃、橄欖,印度的胡椒等。另外,西方各國的文化,也隨著使節往來和貿易發展,而對中國發生影響。如大秦藝人的魔術、雜技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至于中國的出口商品,如絲綢、漆器等,也使外國感到神奇,并陸續傳入西方。《史記·大宛列傳》說:“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絲綢、漆器極受西方各國珍視。絲織品在大秦的價格很高,一匹縑可賣二十五兩黃金,非常珍貴。漢代中國是比較開放的時期,中國的先進的產品,享有良好的國際聲譽。漢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對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上一篇:上市公司信息重要論文
- 下一篇:證券法適用反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