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反傾銷存在問題

時間:2022-03-09 10:29:00

導語:進口反傾銷存在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口反傾銷存在問題

一、我國進口反傾銷的現狀

反傾銷是WTO賦予各國維護“公平競爭”的一種貿易保護手段,作為WTO體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貿易救濟措施,反傾銷的產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對進口反傾銷問題進行研究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比較匱乏。我國作為出口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也承受著進口產品傾銷帶來的重大危害。從1997年12月我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公布至2004年10月31日止,主管部門僅受理了32起反傾銷案件,并對其中14起作出初裁或終裁,而且反傾銷立案調查的60%發生在加入世貿以后。這與我國2003年4126.7億美元的進口額極不相稱,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威脅和損害。

另一方面,隨著2004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正式實施,我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反傾銷法律體系,為我國進口反傾銷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平臺。

自1997年12月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應我國新聞紙產業的申請發起了第一例反傾銷調查以來,2007年6月,我國在對進口產品的反傾銷實踐中,已立案49起,其中作出初裁的為39起,作出肯定性終裁的為30起,作出無損害結論的為2起,在可忽略范圍之內的為1起,終止反傾銷調查的為2起。當然我國進口反傾銷的案例并不多,但這些案例反映了中國反傾銷舉措的勝利、挫折,見證了民族企業利用世貿規則保護自身權益歷程,也體現了中國堅定地選擇經濟道路的決心。而且近年來我國產業界的反傾銷意識也迅速增強,特別是入世之后,隨著反傾銷法律知識的普及,國內產業能夠主動拿起反傾銷法律武器,抵制傾銷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競爭,維護產業利益。實施反傾銷調查和措施后,我國受到損害的產業得到有效保護,生產經營得到恢復和發展,產業安全程度大為提高。

二、我國進口反傾銷調查的特征

我國反傾銷調查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加入WTO后,反傾銷調查力度進一步加強,初步發揮貿易政策工具的功能。從1997年至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前的5年里,反傾銷立案12起;而從2001年底到我國加入WTO后的4年的時間內,反傾銷立案40起。上述對比表明,加入WTO后,國內產業運用反傾銷措施的情況日漸增多。第二,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類型較集中,涉案產品多為初級產品,主要涉及進口反傾銷案件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學、鋼鐵等行業。我國反傾銷案件中化工產品相對集中屬正常現象,與全球范圍內反傾銷案件分布特征相同。第三,反傾銷涉案國家和地區比較集中,從1997年至2007年3月的49起反傾銷調查案件中,工業發達國家占首位。其中,日本涉案次數高居榜首,其次是韓國和美國。原因之一是,對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我國目前處于逆差地位,雙邊貿易不均衡帶來的貿易摩擦必然反映在反傾銷調查當中;二是,美國、歐盟、俄羅斯等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在某些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存在這些國家企業得以傾銷的方式侵占中國市場的可能。

三、我國進口反傾銷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進口反傾銷工作中取得若干令人鼓舞成績的同時,應看到進口反傾銷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一)進口反傾銷工作的管理基礎薄弱

由于工作剛剛起步,缺乏大量的基礎資料,對WTO規則的掌握及辦案經驗也很不夠,工作起來顯得捉襟見肘

。企業申訴反傾銷意識淡薄。在國內市場遭受進口傾銷產品損害的時候,我國企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能及時有效地提出申訴,導致國內企業遭受巨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國外產品傾銷每年給我國造成上百億元的損失,導致幾十萬人失業和潛在失業。

(二)企業積極性不高,商會作用不明顯

根據相關規定,反傾銷調查申請人應是國內工業的代表,即申請人的產量必須占到全國總產量50%以上。在國內企業尚未形成規模經濟的條件下,要幾個、幾十個甚至數百個企業自發聯合起訴不太現實。況且國內一些企業對反傾銷認識不足,僅從短期經濟利益考慮,沒有樹立以國家利益為重、以產業發展為重的意識,即使已感覺到進口商品傾銷威脅的存在,也不愿意提起反傾銷上訴,甚至存在“搭便車”的思想,使那些已提出反傾銷申請的企業不但要單兵作戰,還要提防獲勝后別人不勞而獲,極大地制約了企業反傾銷的積極性。在行業協會或商會方面,我國目前的行業協會大多由過去政府行政機構轉變而來,體制尚未完善,發展也很不成熟,還不能有效幫助企業搜集各種材料和數據、組織和協調企業提出反傾銷申請和在調查過程中溝通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三)舉證工作不到位

在我國的很多反傾銷案件中,國外傾銷對國內產業的損害的確存在;但國內企業卻由于平時未能注意積累收集相關資料數據等原因,而不能提供很充足的證據來證明損害的存在,導致調查工作進行不力,影響案件的順利進展。還有部分企業錯誤地認為反傾銷是政府的責任,企業不需要付出努力。因此,在提起申請之后,有些企業不積極提供材料,不認真回答問卷,給損害調查工作造成很大困難,使得調查機關無法及時取得真實準確的資料,最終給產業及相關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害。反傾銷是WTO允許的制止不正當競爭、規范國際貿易秩序、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有效地維護對外貿易秩序和公平競爭、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的重要手段。我國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時,應克服目前在反傾銷申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一手段,維護企業自身利益,促進企業良性有序的發展。

(四)缺乏專業反傾銷人才

過去由于我國實行高關稅保護制度,企業無須擔心國外產品對我國進行傾銷,從而忽視了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一旦倉促上陣必然感到無人可用,更不用說用反傾銷法保護自己了。同時,我國反傾銷立法較晚,介入國際反傾銷訴訟的時間不長,還沒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豐富的參與國際反傾銷訴訟經驗的律師隊伍,提起反傾銷訴訟的難度可想而知。政府管理機構也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我國產業損害調查局、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和外經貿部負責反傾銷的專職人員總共不到100人。美國同類機構平均2人負責一個案子,而在中國1人要負責兩個案子。這種人員配置難以組織、協調、啟動程序嚴格且工作量繁重的反傾銷調查案件,使一些反傾銷調查長期擱置不能及時結案,削弱了反傾銷法的保護功能。

(五)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具威懾作用

我國直到1997年才頒布《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對一些關鍵的概念,如“傾銷的確定”、“損害的確定”、“反傾銷措施”等,都只作了非常原則的規定,從實踐操作的角度看,這種原則性的規定是遠遠不夠的。一項反傾銷案涉及多個部門,由于缺乏明確的操作細則,各部門在執法上配合難度很大。例如,我國的第一例反傾銷案——“新聞紙案”用了足足一年半的時間,而在國外,一個案子從立案到終裁只需200天左右。在當前科學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形勢下,即便有些產品最終被裁決傾銷事實成立,被征收反傾銷稅,但不久其換代產品又開始新一輪傾銷,使反傾銷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我國企業運用反傾銷合法武器保護自身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李煉.反傾銷: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2]高永宮,等.WTO與反傾銷、反補貼爭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

[3]陳同仇,等.國際貿易[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

[4]中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網上圖書館[EB/OL].

[5]張陸偉.關于加快我國反傾銷進程的思考[J].價值工程,2004,(2).

[6]巫小強,周慶行,江舸.我國反傾銷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經濟論壇,2004,(13).

[7]陳昌洪.中國進口反傾銷對策研究[J].世界農業,2005,(4).

[8]王旭,何海燕.建立我國進口反傾銷管理體系研究[J].商業經濟,2006,(1).

摘要:近年來,我國出口產品屢屢遭遇歧視性反傾銷調查,與此同時,我國國內市場卻頻頻受到海外傾銷產品的沖擊。據不完全統計,國外產品傾銷每年給我國造成上百億元的損失,導致幾十萬人失業或潛在失業。由于我國反傾銷工作開展得相對較晚,目前在企業界、法律界及政府工作方面都還有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加入WTO后,我國的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改善,關稅大幅度降低,一些原來傾銷危害不甚明顯的進口產品的危害性越來越凸現,國內企業將更大程度地感受到外來競爭的壓力。為了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保障我國的經濟利益,反傾銷工作應認真、積極、科學地展開。認清我國對外國產品進口反傾銷中的問題,采取相應對策,有效地保護國內產業,促成公平合理的貿易秩序。

關鍵詞:傾銷;進口反傾銷;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