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體制整合
時間:2022-08-09 09:10:38
導語: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體制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在規模上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但是在內涵建設上仍有待提高,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基礎是課程教學體系,它是高職教育的基礎和落腳點。我國高職教育經過示范性院校的建設,在課程建設方面也形成了一批精品課程,但在整體課程體系建設上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課程教學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學隨意性較大,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其次,課程教學的基礎平臺仍不完善,未能形成立體化的教學平臺和資源平臺,影響教學實施效果;第三,教學過程缺乏規范性操作,缺乏系統的整體協調過程,致使課程教學隨意性較大。
二、課程教學體系案例分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高職院校中國際貿易、商務英語等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的范圍較廣,具有代表性。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內容繁雜、抽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涉及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商務英語等學科的內容。學生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往往覺得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內容比較抽象;
2.課程實踐性較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內容圍繞進出口業務展開,因此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為學生創造虛擬或真實的實踐環境尤其重要;
3.課程的職業性較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最早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設,開立之初則邀請外貿業務人員編寫教案,課程內容對學生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具有很強的職業性。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和課程特點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教學成功須依賴于較為完善的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將學生的課內與課外、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課堂指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等有機結合起來。結合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可將其教學系統分為三大子系統:教學保障系統、教學實施系統與教學質量控制系統。
(一)教學保障系統教學保障系統是教學實施的基本條件與教學活動的實施平臺,主要包括理論支撐、硬件平臺和教學師資,見圖1。
1.理論支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所依據的主要理論為職業教育中的工學結合理論,強調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和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在課程教學系統的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參考《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自身內容的教學特點和該課程在專業中的定位。
2.硬件平臺。傳統的板書教學形式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通過現代教學技術和資源則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硬件平臺包括多媒體教室、實訓室和實習企業,其空間范圍已大大跨越了傳統教室。同時,在這些平臺上分別對應著立體教材和參考資源、網絡課程平臺、外貿教學軟件、企業外貿相關崗位等教學資源和軟件設施,可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拓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教學師資。除加強對傳統教學師資力量的教學能力培訓、教學質量控制之外,還引入了企業導師和網絡導師作為對學校師資的有力補充,為學生構建從課堂到企業崗位無縫對接的導師團隊。
(二)教學實施系統《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實施系統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職業意識教學,見圖2。
1.理論教學主要通過課堂學習、自主學習和團隊研習的方式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講解課程的重難點,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課堂教學已經從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為多向、多元、互動教學。有限課時與無限知識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對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拓展自主學習和團隊研習尤其重要。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鞏固、提高、總結、探討理論知識。團隊研習是針對一些比較復雜和綜合性強的學習項目而設定,需要團隊成員的分工協作,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煉,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實踐教學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貫穿整個課程教學,其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外貿軟件實訓、外貿企業實習。實踐教學是通過外貿角色扮演、模擬操作、實時外貿論壇問題探討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外貿軟件則是利用仿真環境訓練學生的外貿實踐技能。外貿企業實習是學生外貿技能的應用和拓展,在真實環境下鍛練外貿技能。
3.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是外貿職業能力中的“硬件”,而職業意識則是“軟件”。職業知識和技能可通過短期訓練獲得,但職業意識則需長期培養,貫穿了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職業意識教育包括了職業前景教育、職業習慣養成、職業道德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職業意識教育既包括顯性的內容如職業前景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也包括了隱性的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習慣養成。職業前景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通過專門的教學項目來完成,也可以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而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習慣養成更多地需要在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施,需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學習過程中感知和學習。
(三)教學質量控制系統《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質量控制系統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多元化、全程化、證據化等特點,見圖3。多元化體現在質量控制系統中表現為包括校內形成性考核、外貿職業資格證書、企業和社會的信息反饋,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同學間評估、教師評估、社會專家評估等多種評估方式。全程化體現在質量控制系統中指包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并延伸到了實習和工作中。證據化表現為對教學質量的控制是通過一系列的實際措施來體現,其成果須有據可依,如小組調查報告、期末成績單與實習鑒定等。
三、課程教學體系整合需要突破的障礙
(一)突破課內課外的界限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首先須加大教學容量,教師須樹立課堂內外貫通的教學思想,將教學內容優化配置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梳理和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展示和評價通過自學和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技能。
(二)突破學校和企業的界限建立課程教學體系的目的是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因此學校應認真了解企業和行業的人才需求,并邀請專家加入到課程體系建設中來,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教材的編寫、職業證書的開發等。
(三)突破傳統的考核模式在整合后的教學體系中,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自主學習與課堂學習應融為一體,因此傳統的單一試卷考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教學需要,須引入多元評估體系。從評估方式來看,應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從評估的主體上來看,可以根據課程學習的具體內容采取相應的評估主體,包括教師、同學、企業導師。多元評估主體可以提高評估的客觀性和效果。評估的內容既包含所學知識或個人技能,也應包含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習慣等,使課程教學目標能夠得到比較全面的覆蓋。同時作業、試卷、調研報告、考察錄象、照片、訪談錄音等都可以成為學生提交的課程評估依據。
(四)突破傳統教學場地課程體系整合后,教學場地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室,網絡教學平臺、實訓室、實習企業都可作為教學場地。網絡教學平臺是綜合性教學互動平臺,能夠提供充足的課程資料和素材,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庫。同時,網絡教學平臺須具備信息、作業上傳、作業反饋、課程聊天室、教學論壇等功能,是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
四、課程教學體系整合的指導原則
(一)學生良好的職業發展是課程教學體系整合的出發點職業競爭力是指個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所表現出的一種能夠超越競爭對手、使職業持續發展的能力,包括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高職教育目標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應成為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在課程教學體系的整合過程中,需要對該課程所針對的目標就業崗位能力要求進行深入調研,并對能力構成要素進行整理和聚類。
(二)課程教學體系的整合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我國高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師考核指標的變化,學校對教學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力度遠低于科研和社會服務,因此為了提高教師在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上的積極性,須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使教師主動參與教學體系整合。
(三)課程教學體系整合是實踐優化的長期過程課程教學體系整合是在教學活動到達一定高度后使原有教學體系無法滿足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創新活動。但整合效果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驗證其可行后才可真正納入到課程教學體系中并加以規范和推廣。從這個角度來看,課程教學體系整合是一個漸進的、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
- 上一篇:國際貿易校企結合現狀及創新
- 下一篇:國際貿易雙語教學的必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