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出口戰略創新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3:50:00
導語:我國中小企業出口戰略創新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小企業的出口已成為我國企業出口創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中小企業如何面對不斷變幻的國際市場,發揮自身的產業集群優勢、戰略聯盟優勢等比較優勢,及時調整自己的出口戰略,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據國家權威部門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的調查和分析,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數目已超過2930萬個,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從貢獻上來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我國GDP的50.5%,中小企業解決就業占我國城鎮總就業量的75%以上,中小企業提供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出口約占我國出口總值的60%,中小企業完成的稅收占我國全部稅收的43.2%。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外貿經營權的進一步放開,中小企業日益成為我國出口和開拓國際市場的主體力量。
一、在現階段出口戰略的指導下,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現狀分析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產業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而我國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到了80年代末,我國已經成為紡織、箱包、鞋帽等世界第一生產和出口大國。1978-2001年23年間,我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率超過13%,大大超過同期世界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增長速度。外貿出口額由97.5億美元猛增至2661.5億美元,增長了27倍多。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上升到第7位。其中,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我國在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帶動下,先后與230多個國家先后建立起雙邊經貿關系。出口市場呈現出合理的、多元化的總體格局。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時代背景條件下,我國眾多中小企業能動態地利用和發揮各類比較優勢,獲得了眾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實現了比傳統意義上的比較優勢更進一步的深化。中國歷史的發展及鄧小平理論很清晰地告訴我們“貧窮的國家就要落后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立足于現有的比較優勢,選擇與已有比較優勢相一致的產業結構,技術道路和專業化分工格局,我國眾多中小企業能緊緊抓住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緊緊抓住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不斷擴大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取得了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剩余,這就為生產要素的進一步流動,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奠定了內部物質基礎。
其次,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相關產業的進一步轉移,我國中小企業已形成了資源稟賦結構提升的各種外部條件,其產業結構和出口的產品結構已開始出現由低端向高端發展的趨勢。入世以來,許多國際著名外商投資公司(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基地,而日本SONY公司甚至將中國作為其新產品的首發市場。這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而且還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經驗,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過程中,汲取了很多先進模式。廣大中小企業積極投身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上下游關聯行業中,減少對自然要素稟賦的依賴性,增加了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例如在我國的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許多中小企業以供應鏈形式,中間投入品供應等方式積極投身于計算機、電子產品、信息通迅器材、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領域中去,不斷促進了中小企業內部產業結構及出口的產品結構不斷升級換代。
第三、我國中小企業通過集聚(agglomeration)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較為鮮明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從而增強了中小企業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從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韋伯等人的集聚經濟理論,到邁克爾•E•波特的新競爭經濟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企業集群,還是產業集群,都是集中在特定區域的,在業務上相互聯系的一群企業、產業帶和相關機構,它代表著一種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韌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例如,在我國浙江省柳州市、海寧市、嵊州市、東陽市分別形成了低壓電器、皮革皮件、領帶、磁性材料等生產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帶,對外提供了零部件、成品、半成品及相關技術材料等產品的出口,產品的競爭實力較強。另外,在企業集群中信息傳播途徑變得方便與快捷,從而使企業能及時捕捉到市場信息,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定位。
第四,我國中小企業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促使中小企業出口市場日趨合理化,多元化。同時,部分中小企業也逐步形成了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市場多元化戰略是根據市場細分化理論,有重點、有計劃地采取鞏固、發展、開拓、輻射等多種漸次推進策略,逐步形成國際市場的全方位發展。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鞏固和發展歐美發達國家和港澳市場;重點開拓了俄羅斯、東歐市場;積極發展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一些中小企業實行“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在對外經貿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國際化的經營能力,在與大企業相競爭的縫隙中取得了競爭優勢。
二、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現階段出口戰略制約因素的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現階段的出口戰略,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外貿出口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不斷變幻,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影響到出口戰略客觀目標的實現。
第一,我國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其企業內部管理嚴重不足,并且企業按國際標準化生產能力有限,這就間接地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比較成本,而有些企業不按照國際化標準生產體系進行生產,產品有時也就失去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其具體表現為:⑴我國多數中小企業在開創初期,大部分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宏觀戰略構想,企業的一切事務均聽從于最高管理者,隨著企業的發展與經營能力的擴張,超過了企業原先的管理能力,因此,易產生企業能力理論的“彭羅斯效應”。例如,在中國,80%的中小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⑵我國中小企業員工的總體素質與企業國際化經營所需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而高素質員工也難以吸收到中小企業當中去。企業的管理者對國際市場通行的慣例、法規及各種技術要求缺乏了解,常常使出口工作陷入被動。例如:被國外指控的我國中小企業反傾銷案例,大多數企業不是放棄應訴就是無從應訴。⑶原先中小企業的生產體系不再適應規?;⑴可a的需求,這就制約了出口的規模。
第二,我國中小企業對出口產品市場研發能力較弱,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升級投入普遍較少,使得產品出口缺乏后勁。⑴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貿易方式多采用“三來一補”,這使得企業只是發揮出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忽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即產品的市場研發與生產技術的改造。⑵廣大中小企業將價格戰作為搶占市場的主要手段,從而使企業間陷入不良競爭的惡性循環中。⑶對于市場研發和技術改造,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投入。有資料顯示,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有此方面投入的中小企業的比重也只占30%左右。
第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限制了中小企業經營發展和出口規模。而在出口業務中,中小企業缺乏進出口信貸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險,限制了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并且使出口業務的風險性缺乏防范措施。其主要表現為:⑴在創業初期,中小企業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利潤留存來滿足企業資金運作需求,但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日益需要從銀行間接融資,但是考慮到中小企業信譽及償還能力,許多國有商業銀行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這就限制了企業的進一步的發展。⑵由于我國證券二板市場的開設尚無明確的定論,這就制約了風險基金對中小企業項目的投資。⑶由于缺乏國家或銀行的進出口信貸支持,使得中小企業出口規模受到了限制,而缺乏出口信用保險業務,限制了中小企業開拓市場的穩定性操作。
第四,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綜合能力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⑴過分依賴于低價取得市場份額,缺少必要的行業規范和政府規制,最初個體的理性行為,一旦被大眾所模仿,就會導致集體的不理性行為的發生,從而損害企業開拓市場的競爭能力。⑵出口產品的技術性指標與國際市場的標準有一定的差距。企業反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等非關稅貿易壁壘的能力較弱。⑶企業缺乏長期發展的戰略性規劃,企業經營具有先驗性和不科學性。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有著顯著的不同,風險性較大。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要有戰略性的眼光看待風險與收益。
三、我國中小企業出口戰略創新的基本點與定位
首先,我國中小企業應按照國際質量生產標準體系來組織生產經營,盡快申辦ISO9002等質量生產體系認證,有計劃申辦與產品相關的產品質量認證,從而獲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⑴中小企業應以此為契機,加快企業生產流程再造,增強企業生產的核心競爭力。⑵中小企業應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使企業真正能按照國際標準化模式進行高效的運作。⑶中小企業應重視出口產品的質量,仔細研究不同組織、不同國家對產品質量有哪些具體的,不同的規定,盡可能避免因產品質量標準不同而造成的客戶索賠事件的發生。
其次,我國中小企業必須注重針對目標市場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位策略,企業應從著眼于整個世界市場的角度,通過有效的市場研究找出最切合本企業發展及實際情況的區域開發重點和全球均衡出口戰略。⑴中小企業或行業協會內部應建立研發情報部門,緊跟產品開發前沿,搞好情報收集及相對應的研發工作。⑵中小企業在發展中要不斷增加投入以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⑶中小企業針對國際市場的研究,不能忽視對WTO相關法律、國際慣例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我國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在產業內部企業間或與合作組織網絡之間建立戰略性聯盟或產業聯盟。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便捷優勢,實現技術與信息共享,形成企業間“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⑴戰略聯盟不同于合資企業,它是聯盟伙伴保持各自的法人地位,為共同認定的目標而合作。中小企業可以在戰略聯盟合作中實現自己經營目標的最大化。⑵而對于那些通過互聯網向海外市場開展B-to-B業務或B-to-C業務,銷售軟件或其它信息技術產品為主的企業,正確有效的運用全球電子商務策略是出口業務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四,我國中小企業應注重提高產品的品牌質量,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專利型、環保型、附加值大的產品的出口,并且應當建立完善的產品售后服務體系。⑴中小企業應注重品牌衍生戰略,加強對品牌的推廣與保護,制定出適合不同市場品牌定位戰略。⑵出口產品售后服務體系的建立,是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應大力提高服務的水平與質量。
第五,政府應依照《中小企業促進法》給予中小企業資金上的扶持,解決中小企業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問題,而且對于中小企業在創業,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的引導和規定。⑴國家或地方銀行等金融機構應開展對中小企業出口信貸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險業務。⑵政府應鼓勵中小企業到國外市場展銷,并對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咨詢服務工作,鼓勵中小企業到海外直接投資,開辦企業,以投資來代替貿易,克服貿易方面的壁壘
- 上一篇: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發展論文
- 下一篇:我國職業教育應對經濟全球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