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加工貿易論文

時間:2022-08-22 09:46:52

導語:新形勢下加工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加工貿易論文

一、理論背景

國外的研究成果比如ThomasR.Plaut和JosephE.Pluta(1983)對美國境內48個州制造業相關數據分析,認為勞動力價格優勢和工會化程度較低是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KimHill和EmilioBrahmst(2003)以美國汽車產業外資企業的數據,分析得出產業轉移主要因素仍是勞動力要素成本偏低和工會化程度較低;Puga,D.和A.J.Venables(1996)論述了國際間的產業轉移問題,著重考察哪些產業會優先轉移,以及各個產業發展的臨界點等問題,并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優先于其他產業進行轉移等。

二、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生產要素分析

無論是對某一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還是對某一產業興衰變化進行分析,都離不開對生產要素的研究。一般意義上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源、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等。但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上這些要素已經不足以全面的分析影響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因此有必要對生產要素進一步細化。美國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層對生產要素進行了重新劃分,將要素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這種劃分將勞動細化為非技術工人和高級人力,更是將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機構等影響現代企業和產業發展的因素納入研究范圍,為分析產業變化和區域發展提供了更加細化的工具。本文在借鑒這種劃分方法的基礎上,對中西部地區的要素優勢、劣勢分析如下:

1.中西部地區初級生產要素優勢分析。

(1)非技術勞動力:我國加工貿易迅猛發展的內在動力,正是來源于國際市場對我國優勢要素的需求,即主要以初級勞動力較低的要素價格和豐富供給為基礎的要素稟賦。可以預期,我國的加工貿易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仍為勞動密集型。因此,不斷尋找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節約勞動力成本是優化我國加工貿易的根本。一方面從勞動力供給情況看,2011年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數量達70212.2萬人,占全國比重為43.7%3,其中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區,人口數量僅次于廣東和山東;同時由于中西部廣大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所能吸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限,導致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如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廣西、江西等農村勞動力供給大省,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數量不斷增長。可見,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要素十分充足。從勞動力價格看,2007年數據顯示廣東、浙江等加工貿易大省的最低工資分別為950元/月~1310元/月和710元/月~1300元/月,而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的最低工資范圍僅在600元/月900元/月之間,兩者之間有較大的差距,無疑對加工貿易企業產生了充足的吸引力;另外,中西部較低的平均工資和平均收入必然限制了居民的消費水平,也意味著該區域在市場容量上具有相對較大的潛力,這對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后的興建和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2)能源、資源要素:加工貿易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各類原料、燃料是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節約此項成本是企業的一大要務。中西部各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能源集中地。該區域在煤、石油、天然氣、水力資源儲備排行中均占據首要位置,2011年累計石油、天然氣、煤炭基礎儲量分別占全國的70.3%,90.8%,95.6%3。同時中西部也是我國各類金屬的主要儲備地:四川、江西分別是我國鐵礦儲備和銅礦儲備的第二大省;內蒙占有全國24%的鉛礦資源;四川的硫鐵礦、湖北的磷礦等礦產均在全國相應礦產儲備中占有絕對份額。因此,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能源、資源要素,較東部地區天然具備相對優勢,尤其對生產過程中資源需求量大的產業有較高吸引力。(3)土地要素:我國中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土地供給更為充足,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價格也更為低廉。在東部地區土地使用日益緊張,廠地租金不斷上漲的趨勢下,中西部地區的土地資源已經在供給和價格上具備了相對優勢。這將為轉移來產業節省更多成本,尤其是需要較大廠區和場地,且生產高度標準化的加工制造業(如紡織、服裝加工制造業)。進一步,廣闊的地域不僅有利于中西部各省在未來合理的規劃產業布局,更為形成較大的產業聚集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當然在企業現實生產過程中,考察土地要素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運輸成本,中西部地區本身不具備東部沿海地區海運、航運方面的優勢,但近年來該區域的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條件。

2.中西部地區高級生產要素分析。

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一國要建立持久而強大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大力的發展高級生產要素。高級生產要素是指現代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高級專業人才、專業研究機構、專用的軟、硬件設施等,而這些要素很難從外部獲得,必須該國自己通過投資、政策引導以及多年的培育來創造。(1)交通物流要素: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交通物流建設的發展成就令人矚目。鐵路建設方面,我國“四橫四縱”高速鐵路規劃正在逐步實現,鄭西線作為中西部地區首條高速鐵路已經于2010年初實現通車;公路建設方面,“五橫七縱”十二條主干線已經基本實現了中西部與東部各地區的公路貫通;航空建設方面,以鄭州航空港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航空運輸,在國際、國內貨物航運吞吐量的增長速度均快于東部地區,據2013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暨航空安全會議資料顯示,2012年前11個月西部地區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6.9%,中部地區增長13.9%,而東部地區增長僅為1.90%;水路方面,長江內陸航運線路貫穿了中部地區的多個省份,湖北、湖南等省份的長江航道建設不斷完善,豐水期可通行5000噸級的海運貨輪,直達長三角出海口。此外,已經建成的新亞歐大陸橋和“瀾滄河—湄公河”大陸橋等一批運輸橋梁,都極大地方便了中西部地區與海外的直接聯系。可見經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正在逐步抵消自身地域限制帶來的額外運輸成本問題。(2)高級勞動力要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要實現升級轉型,需要大量具有現代化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的管理者,以及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科研人才。以2011年數據分析,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數目占全國的56.3%,學生數目占全國52.6%;武漢、重慶、西安、鄭州等地不僅是我高等院校的集中地,更是科研力量的集中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占全國的23%;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的申請授權數占全國的21.6%4。可見從研究、教育機構數量以及專利數量等方面考察,我國中西部地區具備了一定的高級勞動力要素供給能力。但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中西部地區人才外流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在未來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中西部各省不應只注重人才培養,而更應該為轉移來產業提供更多“留住”人才的機制和措施,避免“孔雀東南飛”模式的高級人才外流情況發生,形成高級勞動要素供給與產業轉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3)配套產業要素:我國中西部地區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在工業化水平上有顯著的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國中部六省、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工業化速度分別在全國七大區域的排名中排第一、二和第四名;工業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十個省分別為重慶、江西、廣西、湖南、青海、安徽、河南、內蒙古、吉林以及四川,均屬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十二五”期間,對于主要依托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重大項目,將優先在中西部資源富集地布局,使得西北、西南以及華中等老工業基地,在新一輪的建設中將逐漸煥發出新的青春。另外,從經濟園區發展狀況看,2011年我國共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31個,其中中西部的65個經濟園區,在生產總值增長率和進出口總額增長率上均超過了東部地區,這說明,中西部地區在工業化程度上發展迅速,在高新技術經濟園區建設上具有一定的基礎,正在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化和經濟園區體系,在配套產業要素方面呈現出巨大的潛力。(4)高度連貫、一致的政策要素:政策因素由于存在不確定性且由政府人為決定,所以在經濟分析中一般作為外生因素討論,但我國在世紀之交就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幾年來更是不斷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使這一類政策具備了高度連貫性和一致性,因此可以將其看做類似于高級生產要素的影響因素統一納入討論。2007年11月商務部發出《關于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提出將包括塑料、紡織、服裝、輕工等產業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生產企業轉移到中西部發展,同時積極發揮資源優勢,開展更深層的加工貿易。2007年和2008年商務部分別下發了《關于確定第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決定》和《關于確定第二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決定》等文件,先后確認了31個城市作為全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而后者在對現有政策進行調整的同時,更以差別政策措施的方式對待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出口加工區給予鼓勵和支持。2010年8月《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出臺,從財稅、金融、產業與投資、土地、商貿、科教文化6個方面明確了若干支持政策,為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提供相應的配套產業支持。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出了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最新工作建議。

3.中西部地區相對劣勢要素分析。

首先,在基礎設施要素方面,中西部地區雖然有合格的交通網,但海洋運輸仍為當今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中西部地區由于本身地域限制會帶來運輸成本的增加;區域內基礎設施水平盡管較過去有很大提升,但與東部加工貿易集中地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港等方面的建設比較欠缺。其次,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后盡管可以減少工資支出,但生產效率也可能隨之降低,特別是高端人才相對缺失可能導致轉移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下降;區域內教育、研究機構與國際接軌程度有待加強;未來應注重完善幫助企業留住人才的配套機制。再次,配套產業方面,中西部地區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機器設備等采購渠道還不夠暢通,應注重推動完善配套產業鏈,對應不同的轉移來產業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最后,中西部地區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產品市場,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阻塞,極大的限制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為更好的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仍需在基礎設施建設、避免人才外流、相關配套產業推進以及拓展融資渠道等方面不斷發展完善。

4.分析結論。

我國中西部地區憑借自身天然優勢和近年來的大力發展,在部分初級生產要素上已經具備了相對優勢:勞動力供給充足,且價格更為低廉;資源相對豐裕;土地要素具有天然優勢等。高級生產要素方面也已經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高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滿足轉移產業對于交通運輸要素的要求;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日益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所需高級勞動力要素;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及經濟園區的快速發展,使中西部地區的配套產業要素呈現出巨大潛力;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具備高度連貫性和一致性等。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中西部地區在部分初級要素(如資本要素),以及部分高級生產要素的質量上仍需完善加強。

三、政策建議

綜上,本文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如下:(1)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公路與鐵路網絡的建設,大力提高貨運吞吐量,重點發展內河運輸優勢(如長江黃金水道運輸),同時加強郵電、通訊、水力、電力、網絡等方面的建設,使信息、資源得以有效流動,形成足以負荷整個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基礎設施網絡。(2)區域內絕大部分勞動力來自農村地區,文化程度較低,欠缺相關的職業技能,因此應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投入,使相對豐裕的大量初級勞動要素轉型為技能型勞動力;在加大高端人才培養力度的同時,尤其應注重出臺更多幫助企業留住高級人才的政策。(3)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原料進口途徑不夠暢通,使得該區域無法完全復制東部地區“兩頭在外”的產業發展模式,因此需要大力發展相關配套產業,不斷開發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機器設備的國內采購途徑,力爭在已有配套產業基礎上,為形成合理的產業集群分布打好基礎。(4)在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應注意根據出口加工區內的產業特點,盡量推出更靈活的鼓勵機制,明確引資目的,提高引資效率,避免資金的盲目使用。第五,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應當結合東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現狀有計劃、分層次地進行,何時轉移、如何轉移、整體轉移還是部分轉移等問題,都需要綜合考慮產業現實狀況與中西部地區各類生產要素的客觀條件,避免盲目轉移。

作者:汪文卿劉曉峰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