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時間:2022-01-18 09:40:32

導語:文化差異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差異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摘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農產品貿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分析文化差異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影響;從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樣性及交易成本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異對于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機制。并從推動文化交流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農產品合作、注重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多重因素等方面為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獻言獻策。

關鍵詞: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樣性;交易成本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農產品貿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的很大比重。通過在世界范圍內更優化地配置資源,農產品貿易可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多方面的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逐漸擴大,農產品貿易也經歷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以及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中國農產品的貿易伙伴國日益增多,主要的進出口市場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并且農產品貿易的種類繁多。農產品貿易大到關系國家的糧食食品安全,小到影響人們的日常飲食。國內外眾多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因素。潘偉光,楊祺(2013)等研究發現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促進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出口;田敏(2014)分析了人民幣跨境結算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宮同瑤,王蔚(2014)研究發現本土偏好與地區偏好將會對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鄭燕(2017)研究了人民幣匯率通過影響農產品價格,進而影響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開展;但是很少有學者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分析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因素。文化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與貿易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文化已經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一帶一路”跨越了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個大洲,沿線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程度參差不齊,“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了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相互合作,共同發展,以文化交融為經濟建設鋪橋搭路,共同構建政治、經濟、文化相融的命運共同體,實現長遠互惠發展。由于地理距離的阻隔,歷史發展路徑的不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之間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文化差異對于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文化差異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對于促進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開展農產品貿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差異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傳導機制

(一)需求相似性。作為農產品而言,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供給和需求的彈性都比較低。根據需求相似性理論可知,對于文化差異較小的國家,飲食習慣基本相似,對于食物的需求也相似,因此,文化較小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較為頻繁。中國作為亞洲國家之一,其地理位置屬性決定了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較為相似,如日本、韓國等國家,較小的文化差異促進了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同時,對于赴外進行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將會更多地偏好和選擇中國食物,將會增加其所在國家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因此促進中國與該國家農產品的貿易;同樣,在華生活和居住的外籍人員將會增加對其來源國食物的需求和偏好,也將會促進該國與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而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兩個國家來說,較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居民對于食物的選擇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會阻礙兩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即人們對于食物的相似性需求會促進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小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反之則會阻礙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二)偏好多樣性。需求相似論解釋了中國與大部分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但并不意味著中國與其地理位置相距較遠、文化差異較大國家之間就無法展開農產品貿易。根據中國歷年農產品貿易數據可知,中國與美國、歐洲等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數額一直居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前幾位。根據偏好多樣性理論可知,人們對于食物的選擇偏向于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兩個國家而言,較大的文化差異使得食物的類別有較大的差異。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將會更大程度地接受和認可差異加大、有異域風情國家的食物,將會促進中國與其文化差異較大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現如今,中國居民對于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快餐越來越喜歡,西方快餐在中國深受追捧將會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同時中國食物在西方國家也非常受歡迎,隨著各種關于中國食物的綜藝節目的播出,中國餐館已經遍布全世界,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較大的文化差異并不絕對表現為抑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相反將會促進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在偏好多樣性的作用下,文化差異較大國家的農產品將會更大地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形成一種“外來者優勢”,從而促進農產品貿易。(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個國家進行貿易活動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地理位置距離較遠的國家,語言差異較大,彼此之間的語言溝通較為困難,需求結構差異較大,相互之間的信任基礎較為薄弱,對于雙方國內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的了解程度較低,因此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較大,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相反,如果兩個國家之間文化差異較小,語言差異較小,彼此之間語言溝通障礙較小,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結構更為相似,雙方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更為牢固,對于彼此國家內部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也更加的熟悉,將會大大降低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兩個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并且文化差異相對較大的國家地理距離相對較大,貿易運輸相對較困難,貿易運輸成本相對較大;而文化差異相對較小國家地理距離相對較小,貿易運輸相對更為便利,貿易運輸成本相對較小。因此,對于中國而言,較大的文化差異,將會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較小的文化差異,將會大大降低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進行。綜上,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消費者對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偏好及較大的交易成本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小的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消費者對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及較小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開展。

三、政策建議

(一)推動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交流是促進農產品貿易的一種方式。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體現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方方面面的特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之間的文化是存在差異的,縮小文化差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化因素影響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交流,通過文化因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貿易的合作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建立長效的交流溝通機制是增強彼此之間文化融合的根本。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旨在通過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相互之間的經濟貿易的往來。從古至今,中國一直作為和平外交國出現在世界的舞臺,中國積極地建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中俄文化交流年、中巴國際文化走廊等交流活動,為中國文化的走出去以及他國文化的走進來提供了較好的契機。推動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縮小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將會減少農產品貿易中的貿易阻力,促進雙邊之間的經貿合作。(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農產品合作。基于多重戰略定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沿線國家提供了較大的發展平臺。中國目前面臨著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古絲綢之路的繁榮證明了相互之間進行貿易合作的可行性,其衰敗也為如今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提供了經驗和教訓。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應當在鞏固現有的合作基礎上,繼續擴大貿易合作的規模。根據研究可以發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水平并不是特別發達,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以挖掘,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彼此之間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是一個雙贏的局勢。同時中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中國可以充分利用民族發展特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合作,比如可以將中國新疆、寧夏、青海、甘肅等西部地區清真食品的貿易伙伴延伸到西亞和中東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同時西部地區也可以通過發展當地的旅游業,促進當地的農產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中國應該以沿線國家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為主,與沿線國家深化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減少貿易成本,更好地實現貿易最大化,以及實現農業安全、糧食安全的目標。(三)注重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多重因素。農產品貿易作為一個國家貿易的主要部分,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差異作為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其中一個方面,通過分析可知,較大的文化差異將會抑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往來,較小的文化差異將會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應該關注其他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因素,進一步發揮其他因素的提升作用。如發達的運輸系統、穩定的國內政治制度、開放的國內經濟環境將會大大促進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當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兩國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境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運輸成本在農產品貿易成本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并且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物流運輸將會大大阻礙兩國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因此建立發達的運輸系統,將會使得貿易運輸更加便利,減少農產品貿易運輸的成本,促進兩國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不相同,穩定的國內政治制度以及開放的國內經濟環境,對于本國生產者來說,將會為其擴大生產規模提供政治保障,同時也會吸引別國的貿易合作,這需要中國與貿易合作國家共同努力,通過發展貿易促進中華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同時,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應當采取不同的貿易政策。針對亞洲沿線國家,相互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小,應該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合作,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應該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貿易交流,更好地實現貿易合作。

參考文獻:

[1]潘偉光,楊祺,Hsiang-TaiCheng.中韓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能否促進中國對韓農產品出口——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3(06):37-40.

[2]田敏.人民幣跨境結算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J].中國物價,2014(09):78-84.

[3]宮同瑤,王蔚.偏好差異對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邊境效應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4(06):110-119.

[4]鄭燕.人民幣匯率對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價格動態傳遞效應研究——基于TVP-VAR模型[J].國際商務,2018(01):23-37.

作者:黑學雙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