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的綠色貿易弊端探索

時間:2022-12-12 12:00:16

導語:碳稅的綠色貿易弊端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碳稅的綠色貿易弊端探索

本文作者:徐嶺周珂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關于歐盟強征碳稅是否合法,目前存在兩種意見。反對者認為,這種單邊行為是違反國際法的。其一,違反了《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芝加哥公約)的序言(…并使國際航空業務建立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健康和經濟的經營)和第一條(各締約國承認每一國家對其領土之上的空域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權);其二,違反了《京都議定書》第2條第2款(附件一所列締約方應分別通過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和國際海事組織作出努力,謀求限制或減少航空和航海艙載燃料產生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未予管制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其三,違反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支持者,如歐洲法院,于2011年12月宣布歐盟相關條例并不違反國際法。原因是該條例只涉及到在歐盟領域降落和起飛的航班,而起飛和降落本身就構成歐盟管轄權的基礎。此外,相關的國際公約也并不禁止此類市場化的措施。針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歐洲法院并未作出回應,原因是美國本身是附件1國家,并不涉及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講,如果發展中國家的行業協會和企業訴歐盟違法,歐洲法院想要維護歐盟并不會這樣輕松。因此,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也應積極行動起來,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訴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美國敗訴并不意味著其他國家必然敗訴。另外,“起飛和降落本身構成歐盟管轄權的基礎”這一說辭看似合理,事實上是做了技術處理的文字游戲。表現在,歐洲法院根本就沒能針對歐盟據全程碳排放收費做出合理解釋。據此可以判定,歐盟針對民航強征碳稅,尤其是在遭到廣大國家反對的情況下,不僅不積極對話談判,還變本加厲,進而擬將國際海航在2012年6月份也納入其碳管制范圍,是違反國際法的一廂情愿的單邊行徑。

既然強征航空航海碳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國際氣候談判推進艱難,曾被寄予厚望的國際減排機制《京都議定書》命運多厄。在美國、加拿大相繼退出《京都議定書》,日本、俄羅斯先后宣布不再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減排的時代背景下,尚留在《京都議定書》框架內的歐盟的確是最有發言權的附件1國家。于是,歐盟為了實現自己在碳限制領域的領導地位,試圖將民航業、海航業納入自身的碳交易體系,如果成功實施,不排除還會將戰果擴展至其他行業。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試圖繞過《京都議定書》,強行將全球各行業分批統一納入歐盟的碳交易體系。那么,歐盟作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注定將是碳限制條件下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唯一大贏家,而這恰是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無法容忍的。明確了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何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在內的23個國家如此高度一致、如此迅捷的達成俄羅斯宣言進行反制了。何為綠色貿易壁壘?WTO/GATT第20條“在遵守關于此類措施的實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國家之間構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視的手段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b)項和(g)項直接規定了環保例外權,允許締約方為保護環境采取相關的貿易措施:(b)為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與國內限制生產和消費的措施相配合,為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有關的措施。由于環保例外權的界定含義很寬、語義含糊、限制條件不具體,而且措施又相當廣泛,很容易就被各締約國利用用來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世貿規則只是簡單列出了環保例外條款,并沒有明確貫徹“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所以不可能像《京都議定書》那樣明確區分附件1國家和非附件1國家,并明確其承擔不同責任。世貿規則這一有缺陷的環保應對機制反而為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實力,以環保名義設置環境標準、環境稅等綠色貿易壁壘大開方便之門,這對發展中國家是非常不利的。近年來,發達國家相繼繞開《京都議定書》,轉奔世貿規則環保例外條款,實施形態多樣的綠色貿易壁壘。不得不承認,歐盟此次行徑如按世貿規則環保例外條款評定,很難找出瑕疵,這也是歐盟法院敢于判定其合法的重大原因所在。但從本質上講,歐盟憑借其在低碳領域的領先地位,強行將自己的法律、規則、標準等強加給整個民航和海航業,的確是在實施綠色貿易壁壘。

關于我國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是需要加強國際社會磋商,積極參與構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性氣候變化解決機制;另一方面,要實施綠色低碳經濟,提升企業行業自身素質;同時加強碳稅、碳交易市場的研究、試點和總結,為構建我國自身的碳交易體系做實踐和立法的儲備。我國是貿易大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需要的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促成各國在國際航空組織和國際海事組織框架下活動,參與構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航空業碳減排體系和全球海航業碳減排體系。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一些國家因為某些原因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但我國需要強調新的全球性的碳減排協議有必要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制定,最遠也不能偏離《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實施綠色經濟,追求低碳發展是來發展趨勢,我國航空業和海航業,甚至是所有的行業都應變壓力為動力,對自身進行清潔、綠色、低碳改造,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早日提供符合國際先進標準的產品和服務,打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同時,早日促成先進的國內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產品標準等,形成自身的綠色貿易壁壘,防止國外不合格行業、企業和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否則,林林總總的“碳關稅”、“環境標準”、“碳標簽”等將嚴重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從長遠看,還須加強國內碳稅、碳交易的研究、試點和經驗總結,盡快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和運行機制。目前,歐盟在熟練運用碳稅、碳交易市場等多種機制完成強制性碳減排配額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機制,其做法對于我國如何駕馭碳稅、碳交易市場,如何真正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