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貿易對植物油的影響
時間:2022-12-12 03:26:54
導語:區域貿易對植物油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鄭芳工作單位:山東政法學院商學院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是全球貿易分析系統(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其為多國多部門的靜態一般均衡模型,并通過Gempack軟件運行來實現。該模型的目的是通過外部沖擊來比較分析沖擊前后各種經濟變量的變化,進而衡量某種沖擊(如政策變化、氣候變化等)給世界或某國帶來的福利影響。運用GTAP做政策分析前,首先需要確定好模擬方案的具體內容,另外,還要根據研究的需要對GTAP數據庫中的國家和產品進行分組。結合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進程,同時考慮中國參與區域合作的現實狀況,本研究設計了4個具有層次性的模擬方案。分別是:方案一,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方案二,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方案三,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方案四,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美國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根據研究內容和模擬方案,我們將GTAP數據庫中的國家(地區)劃分為10個地區: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10國(這些亞太國家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盟國家(需要考慮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發展對世界另一大區域的影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除以上國家的其他國家或地區歸為這一分組)。另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植物油,所以在進行產品分組時,以植物油為核心,同時考慮不同地區的優勢農產品,將數據庫中的產品部門劃分為20個(分別為:水稻、小麥、玉米、果蔬、油子、植物油、棉花、原糖、食糖、原奶、乳制品、羊毛、肉制品、其他肉類、活畜、其他動物產品、水產品、其他農產品、制造業和服務業)。
實證分析
(一)對植物油生產的影響不同模擬方案對植物油生產的影響可從兩個角度去分析,即產量和價格;在較完善的競爭市場上,產量和價格可以呈現出明顯的相關關系。首先看植物油產量變化(表1):方案一,大多數國家的植物油產量增加,以韓國的增幅最大,約為6.12%;只有中國、日本和東盟的植物油產量有所下降,以東盟的降幅最大,約為-2.74%。方案二,在植物油產量縮減的國家中又增加了澳大利亞,但仍以東盟的降幅最大,約為-2.75%。方案三,除了以上植物油產量縮減的國家外,印度的產量也在降低,且降幅最大,約為-35.86%;然而,東盟一改產量下降的態勢,變為產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國家,約為7.49%。方案四,除了韓國、新西蘭、東盟外,自由貿易區的其他國家的植物油產量都在下降。國內產量提高會更易滿足國內需求,進而降低產品價格,所以,在絕大多數模擬方案和國家里,國內市場價格的變化與產量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負相關。例如,在方案一中,在所有地區里只有中國、日本和東盟的植物油產量減少,與此同時,也只有這3個國家和地區的植物油價格有所提高。中國在所有方案中植物油產量都是負增長,其中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區中減產最多,約為-2.52%;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油料產業給中國國內生產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中國在所有4個方案中國內價格都呈現出增長趨勢,與產量下降的結論相匹配,而且也以在方案四的價格上升最快。另外,歐盟在4個方案中植物油產量都是增加,也就是說亞太區域貿易自由化對歐盟植物油生產影響較小。這主要是因為歐盟地區生產的植物油以葵花子油為主,而亞太地區不是葵花子油生產的優勢區域,所以歐盟的植物油生產所受影響較小。(二)對植物油貿易的影響根據植物油凈出口總額,可以判斷出不同地區在4個方案下表現各異。如表2所示,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歐盟在所有模擬方案中都是植物油凈進口。其中,中國和印度的貿易逆差規模最大,前者規模約在78×104億美元左右,而后者的規模由68×104億美元激增到110×104億美元,這與兩國人口多、消費量大直接相關。歐盟的逆差規模基本維持在65億美元,也就是說歐盟的植物油貿易在亞太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在諸多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東盟是植物油凈出口國,前者以豆油為主,后者以棕櫚油為主;而且東盟出口植物油的規模隨著自由貿易區范圍的擴大而增加,這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為世界主要的棕櫚油生產國有關(兩國棕櫚油生產總量和出口總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86%和88%)。從進口和出口角度具體分析植物油貿易的變化情況。如表3所示,幾乎在所有的模擬方案中,中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植物油貿易呈現出進口和出口的雙增長;與此不同的是,美國、韓國和歐盟的植物油出口量增長,而進口量則為減少。此外,不同國家在4個方案下進口變化的幅度要往往小于出口變化的幅度。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得出結論:在亞太地區,區域貿易自由化對植物油出口的影響要大于對進口的影響。可能的解釋是植物油進口來源地除了區域內的國家外,更主要的還在于區域外國家,如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等。(三)對植物油貿易結構的影響植物油貿易結構主要分析不同國家之間進出口的流動變化,即流向問題;其可以反映出自由貿易區建設是否給各國貿易帶來轉移效應(在自由貿易區中,成員之間取消了關稅但仍保留了對非成員的關稅,由此可以導致某一成員把原來從非成員的低成本進口轉向成員的高成本進口,并導致進口成本的增加)。在4個方案中,中國對區域內成員的植物油出口幾乎都在增加,而與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則表現為減少;中國幾乎從每個國家(地區)的植物油進口都有所增加(表4)。由此可以看出,亞太區域貿易自由化對中國植物油貿易的影響更多表現為出口,中國還從區域外其他國家進口大量植物油。此外,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油料生產國和出口國,我們重點看一下美國植物油在4個模擬方案下的出口結構變化。如表5所示,只有在方案四下,美國對其他國家(除自由貿易區外的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均為增加,且增加幅度相對較大,而只有方案四是將美國納入到自由貿易區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區域貿易自由化對美國植物油出口將會產生較大的正面影響。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模擬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在4種模擬方案下,中國植物油生產和貿易都呈現出弱勢:植物油國內生產縮減,而國內價格呈現增長,這是中國油料產業的弱勢表現。植物油貿易在所有的方案下都表現為凈進口,而且貿易逆差規模擴大,并呈現出進出口的雙增長。另外,植物油的生產和貿易所受影響在方案四下最大,也就是說包括美國在內的區域貿易協定將會對中國的植物油產生顯著影響。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積極支持中國油料產業發展必須樹立油料國家安全觀念、實施油料振興計劃等,加大對油料產業的投入以及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努力在土地制度、補貼政策、主產區建設以及技術研究和推廣方面進行創新和支持。2.大力支持植物油加工業的發展擴大企業經營規模、鼓勵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運用、改善經營管理等,努力培育自己的品牌,進而提高油制品產業的競爭力。3.努力建設和完善植物油儲備機制和安全預警機制通過儲備機制,有效實現市場供需平衡;通過安全預警機制,對國內外植物油生產和銷售以及價格進行跟蹤和預測,及時發現其中不穩定因素并保證信息暢通,進而實現植物油市場的穩定發展。
- 上一篇:區域對外貿易的轉化研究
- 下一篇:匯率與中美貿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