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產業內貿易研究實證分析
時間:2022-01-22 09:46:46
導語:中日產業內貿易研究實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在中日貿易迅速發展、中日的經濟地位貿易地位日益上升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弄清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各個產業的貿易究竟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要特征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要特征。以此來對中日兩國的貿易進行趨勢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數據的選取在選取數據上一般可以采用聯合國SITC分類方法,把中日進行貿易的商品分為10個類別。其中,0~4類商品稱為傳統產品或者初級產品;第5類和第7類商品稱為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品;第6類和第8類商品稱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9類商品為非常規商品。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容易劃分商品類型。本文選取2010-2015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數據來源為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2、產業內貿易衡量方法(1)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指數)該指數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常用的衡量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標,該公式如下:GLi=1-Xi-Mi/(Xi+Mi)(1)式中GLi表示中日兩國i產品的產業貿易指數;Xi表示某年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Mi表示某年第i類產品的進口額。G-L指數取值范圍為[0,1],即當GLi=1時代表兩國i產品為完全產業內貿易,GLi=0時代表兩國產品則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2)邊際產業貿易內指數(MIIT指數)G-L指數僅僅只能衡量靜態的產業內貿易指標,在不同的時的時期內G-L指數不能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變化,所以單單運用G-L指數反映中日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是片面的。因此運用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基于貿易的流量來度量產業內貿易變動,彌補了G-L指數本身的缺陷問題。MIIT公式為:MIITi=1-ΔX1-ΔM1ΔXi+ΔMi(2)其中MIITi為中日兩國i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ΔXi為出口額的變化量,ΔMi為進口額變化量。MIIT的取值范圍為[0,1],MIITi=1代表中日兩國i產品邊際貿易的部分是完全的產業內貿易,MIITi=0代表中日兩國i產品邊際貿易部分為完全產業間貿易,當MI-IT>0.5時,表明產業內貿易引起貿易增量,反之則由產業間貿易引起。3、計算結果及分析(1)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分析根據公式(1)計算出我國在2010-2015年間與日本的SITC0~SITC9各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1)。表1計算出在SITC0-9類商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中日在SITC3潤滑油、礦物燃料及有關原料,SITC6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以及SITC7機械和運輸設備的產業內貿易程度很高,并且SITC3波動幅度不大,而SITC6產業內貿易指數逐年遞增,其中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以及SITC9沒有分類的其他產品產業內指數接近0,表明這兩類商品之間中日存在產業間貿易,但是SITC0類產品有上升的趨勢,SITC1飲料及煙類從2010年的產業內指數小于0.5到2015年的0.87693即從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并且2014-2015年這一年上升幅度高達56.18%,SITC2燃料以及非食用粗原料一直維持在0.50-0.62左右,這種類型的產品擁有比較低水平的產業內貿易,SITC4動植物油脂從2010年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自2011年開始均為產業間貿易水平,并且指數逐年下降。SITC5未列名化學名及有關產品從產業間貿易逐漸轉為產業內貿易,而SITC8雜項產品一直穩定在0.6以上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再將SITC0-9商品分為SITC0-4初級產品和SITC5-8工業制成品兩個大類別分別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中日兩國間初級產品以及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均高于0.5,均是產業內貿易,初級產品產業內指數呈波動趨勢,但幅度較小,說明中國在初級產品領域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優勢不不明顯。工業制成品自2010年開始產業內貿易指數逐年上漲,2015年則高達0.94684,說明中國在工業制成品方面的競爭力逐年增加,上升趨勢明顯。著說明日本由于地理因素以及資源缺乏,雖然科技方面可能較中國具有優勢,但是總體上看由于“地小物薄”可能在國際貿易間處于劣勢地位。(2)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分析由于G-L指數本身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不能反映一個產業內貿易的變化情況,因此在研究中引入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日兩國的10大類產品產業內貿易進一步分析,表3根據兩國10大類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反映了各個不同時期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情況(見表3)。由表3分析得出從總體上看2010-2015年中日兩國的10大類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均有明顯的波動,SITC0,SITC3,SITC9在各個時期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數值均極小,表明了這幾類產品貿易變化是由產業間貿易所引起的SITC1,SITC2,SITC4,SITC5,SITC7,SITC8雖然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波動幅度較大,但是平均值依然小于0.5,所以這幾類產品變化也是由產業間貿易引起的,SITC6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并且,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值大于0.5,其貿易變化由產業內貿易引起。綜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總體上大致來說中國與日本之間各大類產品的貿易逐步有要素稟賦差異的產業間貿易向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發展,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貿易產品的范圍逐漸擴大,產業內貿易成為中日兩國貿易的主要形式,并且趨勢不斷增強。(3)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的動因分析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最近幾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逐步增強,導致日元與人民幣的升值,于是中國和日本于是加快了對亞太地區的直接投資,以生產為導向的直接投資帶動了兩國產業結構相應的調整,隨著外商投資進一步擴大,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日兩國間在原有垂直分工的基礎上,水平分工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表現的形式為產業內產品、零部件專業化,分工化。中國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生產工廠,由于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內貿易計量結果表現為從產業間貿易轉為較高水平的產業內貿易。第二,中國與日本的人均GDP的提高奠定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與中國人均GDP的提高密不可分,隨著科技的發展,兩國對農產品和初級產品需求量減少對各種制成品需求上升,人均GDP的提高使得消費者對變體產品需求增大,即人均GDP變化與各制成品需求量呈正相關,人均GDP越高,需求量越大,促使產品的差別化發展,促進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的不斷發展。為了檢驗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與人均GDP之間存在何種關系,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我們選取2010-2015年中日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樣本,選取Y為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選取X為2010-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以美元計)。用EVIEWS7.2回歸結果表明2010-2015年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人均GDP呈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意味著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中日之間制成品產業內貿易也不斷提高,隨著各經濟體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意味著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增長是一個長期趨勢,因為中日兩國的經濟水平毫無疑問將不斷增強。
三、影響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
1、有利于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首先,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市場潛力是中國在與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中獲取利益的根本保障。在進行產業內貿易時,同一產業內的不同類型的產品的產品附加值不同,因此各國在生產和銷售產品的環節都試圖增加產品附加值,在產業內貿易中,國際化分工的形成的因素和條件有很大的偶然性,當中國與日本生產相同類型的產品不同的品種時,假設其中一國率先獲得規模經濟,在成本或者是價格上獲得優勢后,這個品種生產會停留在這個國家。中國的巨大的市場規模,為中國在于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次,根據以往學者對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知一個國家的雙邊貿易額與國家經濟規模(以GDP計)是正向關系,與距離成反向關系,距離的越增大,會影響雙方的貿易規模,中國與日本作為世界上比較有經濟實力的兩個經濟大國,相比中國與歐美之間的地理距離要近的多,因此,較近的地理距離促使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的進行,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提供了現實基礎。2、限制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首先,由于歷史遺留的問題以及日本的對中政策限制了中日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日本近些年不承認侵華戰爭的事實,日本國內右派對中的消極政策,致使中國居民產生了抵制日貨的情緒,這大大減少了中國對日本商品的進口,使得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往來蒙上了一層陰影,當今世界是一個對外開放,互惠互利的世界,如果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夠積極勢必會大大阻礙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其次,中國的落后的產業結構制約了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長期以來。中國的產業發展政策重點是建立健全的產業體系,消除產業結構斷層。著重以勞動和資金的投入為主要手段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技術進步,國際間的分工合作在產業貿易中的重要作用,是的中國的產業結構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的產業結構,這和產業內貿易的基本要求:國際水平分工,產品差別化不太吻合。最后,中國產業未普及先進的生產方式也是制約中日產業內貿易的重大因素。在日本的大多數行業實行JIT(準時制生產方式),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JIT是以準時生產為出發點,首先暴露出生產過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費,然后對設備、人員等進行淘汰、調整,達到降低各環節的成本、簡化計劃和提高控制的目的。這就使得日本的多數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達到零庫存、準備的時間短、生產的提前期短、零部件的搬運量低、機器損壞小使得產業利潤達到最大化。而中國的產業大部分實行集體大批量生產,會浪費多余的勞動力和資本,未能充分利用,這大大限制了中國在于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時所獲得的利潤。
四、相關的政策和建議
隨著中國一系列對于與日本進行國際貿易的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和日本產業內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通過中日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會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為中國帶來更好的機遇。首先,應當完全發揮政府的職能,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將我國未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國外,擴大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對于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政策保護,對于薄弱產業或者幼稚產業進行重點扶持,與此同時,加大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合作開發和研究,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強技術和資金的引進力度,改善進出口貿易結構,為資金、技術、人才的流動提供載體。其次,中國的企業要大大重視產品的差異化的創造。產品的差異化不僅僅只是質量和技術的垂直差異化,更重要的是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營銷渠道和售后環節的水平差異。比如商品的包裝的風格更加符合當地的文化和風俗,售后的水平質量較同類產品要更好,企業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獲益,增加自己品牌的影響力,能夠在產業內貿易中贏得更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小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中日韓之間貿易和投資關系[J].國際貿易,2003(1).
[3]楊秀云、張玉萍:產業內貿易與中國外貿發展取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8(1):32-33.
[4]張明志:比較優勢、貿易增長與產業發展—基于中國的經濟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5]金哲松:國際貿易結構與流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6]樊福卓、黃敏: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及其發展[J].改革,2006(6).
[7]徐婭瑋: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與成因分析[J].國際貿易,2003(12).
[8]郭愛美、張小蒂:關于完善產業內貿易指標的探索[J].生產力研究,2004(11).
作者:張惠宇 單位:海南大學
- 上一篇:國際經濟貿易跨文化交流思考
- 下一篇:網絡技術下國際貿易方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