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與環保技術研究
時間:2022-06-22 03:33:33
導語:生態農業與環保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生態農業的概念和技術特點
1.1生態農業的概念。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作為基礎,運用系統工程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及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相融合的方法,合理的運用社會資源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去組織農業生產,也就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止傳承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優勢,還具備了現代農業生產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征。1.2生態農業的技術特點。要對農業生產的個個環節進行提前的設計,實行科學的生態工程,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生態環境進行調節,并對環境進行較好的保護。另外,生態農業擁有節水型和高節能性的特點,重視生態效益的提升,為我國農業提供了較多的生產收益。因為生態農業是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結合體,所以做到了科技和人力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對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推進[2]。
2生態農業的技術內容
我國目前的生態農業重視發展生態技術,將傳統和現代有機的結合,取長補短,組成了擁有系統綜合性特點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我國的生態農業技術主要有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共生互惠技術;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綜合開發、利用、治理等技術;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互相融合的農業環境整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農村能源互補型綜合建設;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業生產自凈增值技術;;物質與能量良性循環和再生技術;立體種植與庭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資源多層分級和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生態工程技術;能源副產品循環再利用技術、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等。
3環保技術進行改革和創新的主要方法
3.1加強生態農業治理。1)治理土壤污染。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要重視防治土壤的污染,依據需要去種植生態農業,科學有效的實施農藥及化肥,按要求掌握好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量,防止藥劑會污染土壤。與此同時,要著重關注周邊環境的保護情況,嚴格的進行水源污染的控制,保護好珍貴的水資源[3]。處理好廢棄農膜和生產或生活垃圾,避免垃圾會污染土壤。2)充分利用水資源。科學的采集和使用地下水,合理的保護好地下水資源。運用噴灌或滴灌等灌溉方式進行水源的節約,提升水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率,防止出現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加強對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避免和治理水污染,創造優越的條件去發展生態農業,竭盡全力的去節約水資源以滿足生態農業的發展。3.2加強環境保護技術的改革和創新。想要達到對環境保護技術的改革和創新,需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第一,運用先進科學的土壤改進技術。重點是要在土壤里融入氧化劑,讓土壤里的重金屬成分達到溶解,分離出來。接著添加些有機的元素進入土壤中,讓土壤進行較好的改進,科學合理的提高土壤有機物的含量。第二,運用植物樹液提取技術[4]。一般情況下樹木都會擁有較好的自我免疫修復功能,所以能夠運用較為科學的技術提取出樹木的樹液資源。再實施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尋找到植物的免疫修復細胞后把它制作成擁有免疫修復能力的抗體制劑,以保障生態環境的健康持續發展。第三,運用微生物技術和農村廢棄物合理利用技術。把廢棄物實行科學合理的分配,依據功能的不同把他們進行分類的利用,還要把廢棄物里的污水及時經過過濾后進行利用,使之變廢為寶,為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3.3提高農民的綠色環保意識。要尤其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宣傳,利用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形式多樣的渠道進行最新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加強對技術人員專業技能培訓,鼓勵運用太陽能及沼氣等環保節能的綠色技術,指導和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較少的使用農藥和化肥用量,促進對周邊環境的有效保護。3.4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要關注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及推廣。例如對節水灌溉技術進行大力的推廣,關注對沼氣技術和太陽能技術的運用,實行科學合理的施肥,利用田間套種的方式進行農業種植,使用生物技術和無公害農藥的措施去預防和治理病蟲害。利用秸稈還田的技術去推廣種植、養殖、沼氣的方法,完成對各種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5]。還要通過利用及推廣的技術措施完成對農業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把種植、養殖、儲藏、加工、服務和銷售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效的提升服務的水平,有助于生態農業種植效益的提升。
4結語
加強對環境保護技術的改革和創新,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要增強對生態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力度,結合本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對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進行完善,使更多農戶應用和接受生態農業及環保技術的創新與改革。
參考文獻
[1]熊偉,孔文斌,李想,湯文志,周敏,楊燦芳,程渝,王波,向芳.三峽環庫生態農業帶構建與面源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創新應用[J].中國科技成果,2016,(8):14-16.
[2]撒風虎.以技術創新為指引以成果轉化為支撐全面發展生態農業——西吉縣院地合作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成效探析[J].吉林農業,2016,(21):44.
[3]劉朋虎,仇秀麗,羅旭輝,張艷芳,王義祥,翁伯琦.水土流失區高效生態農業與精準扶貧技術協同創新思路及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16,(2):43-47.
[4]夏金梅.河南省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及創新機制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12):2962-2965.
[5]彭秀琍.湖南發展生態農業的出路在創新——澳大利亞生態農業發展啟示[J].湖南農業科學,2014,(9):1-5.
作者:馬躍 單位:天津市武清區農業環保站
- 上一篇:農業技術檔案效能研究
- 下一篇:生態農業優勢及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