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環境綜合治理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4-02 02:55:27
導語:山區環境綜合治理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山區環境綜合治理問題,以西雙版納州象明彝族鄉為例,對象明彝族鄉山區環境綜合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進行研究。首先闡述象明彝族鄉的自然環境特點,分析其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繼而對其環境治理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力圖為該地區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以促進地區環境的修復和完善,全面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進程。
【關鍵詞】山區環境;綜合治理;水污染;問題
山區環境治理歷來是環境保護與治理中的重點問題。由于山區地形復雜,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具有脆弱性,山區環境治理存在諸多困難。山區環境綜合治理不僅關系著區域內整個生態環境的發展,還與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繁榮緊密相連。如何從全局出發,做好區域內環境綜合治理,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區域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自然環境簡述
象明彝族鄉位于勐臘縣北部,是西雙版納州唯一的彝族鄉,地處北緯21°59′~22°19′,東經101°08′~101°26′,東與易武鎮接壤,南與勐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鄉交界,北與景洪市勐旺鄉毗鄰。轄有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具體情況見表1。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降雨量較大,地勢復雜,多山多水,環境條件復雜,環境治理和開發難度大。總體來說,象明彝族鄉區域的環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該地區多山多水,且年降雨量較大,雨水和河水沖刷力度大,土質營養流失,這嚴重影響了區域內農業發展,不利于農業大規模種植,產量也受到極大影響,同時給區域內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地質災害隱患,影響區域內人們正常生活。其次,生態環境脆弱,農業活動、生產生活等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都會對該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此外,該鄉區域位于小黑江流域,轄區內所有河流都匯入小黑江。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水資源污染逐步加重,給當地水質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總體來說,象明彝族鄉區域自然環境復雜,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進一步開發,居民生活廢棄物逐漸增多,處理問題難解決,村莊環境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綜合治理難度大。
2環境綜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局部生態改善,但整體惡化趨勢未改。當前該區域環境問題已引起注意,治理與保護措施也在推行,但總體來說,局部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但區域整體環境逐漸惡化的趨勢并未得以根本扭轉。區域是一個整體,綜合治理強調“綜合”的治理理念,而當前的環境治理大多是從局部出發,從微觀入手,難以從區域整體環境保護與治理出發,從而導致綜合治理進程緩慢,效果十分有限。2.2生活與工業廢棄物污染嚴重,開發與治理難并行隨著社會發展,該區域人口越來越多,農業、工業、旅游等經濟活動擴展,給該地區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環境承載量超出區域正常承載力,在有限的恢復周期內不斷展開新的開發活動,導致生態環境脆弱,給環境綜合治理帶來極大的阻礙,難以實現治理與地區開發并舉。此外,隨著當地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諸多不易降解和就地處理的產品進入農村,這些難以降解的工業產品在農村沒有專門的處理措施,給當地環境帶來極大安全隱患,典型的如廢舊手機、塑料制品等難降解物品。2.3水污染嚴重,治理難度較大。該地區水資源豐富,但近年來隨著用水量的增加和工業活動,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污染原因大致可歸納為:①養殖業污染,即養殖禽畜的排泄物等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或滲入河道,造成水質污染;②居民生活固體廢棄物直接排入河道,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等現象屢禁不止;③當地工業廢水排入水中,造成水質污染。水污染是當地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但水污染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范圍廣,牽涉利益主體眾多,且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客觀影響,治理起來難度極大。2.4治理技術滯后,缺少有效投入。區域環境的綜合治理工作中,治理技術是核心因素。隨著社會發展和地理環境管理技術的進步,環境治理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區域環境治理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象明彝族鄉環境綜合治理中技術仍較落后,一方面是由于該地區自然環境和地形地勢的限制,治理技術難以科學完整地應用到其中;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村寨分散,點多面廣先進治理技術成本較高,治理期間耗費較多人力物力,而資金基礎薄弱限制了治理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此外,先進的治理技術同樣需要專業高素質人才的引入,人才不足問題同樣限制了治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2.5環境保護意識宣傳不到位。當前環境治理過程中,區域內環境保護意識宣傳不到位,居民環保意識和發展理念較差,嚴重阻礙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的進程。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①居民生活中不注重保護環境,給區域造成嚴重的生活污染,最典型的是生活固體廢棄物的丟棄;②由于缺乏環境生態理念,導致當地發展路徑和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如農業化肥造成土壤污染,過度開發土地、生活污水污染水質等;③綜合治理策略難以得到有效貫徹和實施。除了環保部門的管理和約束之外,居民和企業的配合是環境治理措施得以落實的關鍵因素,而民眾的配合有賴于整體環保意識的提升。
3環境綜合治理策略
3.1樹立區域全局意識,從整體上改善區域環境。要全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良好的綜合治理效果,則要樹立全局意識,從宏觀角度出發,這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根據該區域內的發展開發舉措和生態環境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理規劃,統籌區域治理全局,設置綜合治理目標,并實施嚴格的管理和監督[1-3];②在全局統籌下,做好微觀和局部的治理工作,針對不同局部的環境狀況和特點,將治理工作細化,并落實到各個負責機構。象明彝族鄉區域內共有椅邦、安樂、曼林、曼莊和龍谷五個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在治理綱要的指導下,分別對每個村寨的環境及發展模式進行考察與研究,針對不同的特點,制定適宜的環境治理策略,并以村委會為單位,部署治理工作。做到宏觀指導和微觀治理相結合,協調整體與局部,全面改善山區環境治理局面。3.2全面保護山區環境,保護與治理為重。在山區環境綜合治理過程中,要堅持保護與治理為重,而不能將開發和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首先要樹立“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的治理理念,做到保護和預防。針對當地環境制定保護政策,對當地環境脆弱地區,要出臺預防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的出現,為生態環境的修復留出足夠的時間,嚴格管控當地生態環境,并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自然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因此,環境綜合治理必須平衡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持保護環境,嚴格治理,全面提高區域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保障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3重點治理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的綜合治理,既要統籌全局,又要找到主要矛盾。象明彝族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關鍵問題則在于保護大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水體污染,減少生活和工業廢棄物污染,制定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案。要重點治理水體污染,對污染區域水體進行動態監測,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抓好污染源治理,增強區域內居民保護水體清潔的意識,制定嚴格的管控措施,嚴格控制企業廢水、固體廢棄物和有害廢氣等的排放量,有序建立垃圾處理降解站,出臺垃圾排放、處理管理管控措施,治理垃圾污染亂象。3.4發展治理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環境綜合治理離不開治理技術的加持,因此應學習和引入先進管理技術和治理技術,并加以改進和應用,引進治理專業技術人才,通過技術和人才來提高治理效率。此外,還要加大環境綜合治理的資金投入,重在開源,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首先當地政府和環境管理部門要加大對環境綜合治理的支持力度,適當增加財政投入,為環境治理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其次要發揮當地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做到多管齊下,保障環境治理的物質需求。3.5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宣傳。加強環保意識宣傳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從整體出發,對區域內的環境特征和保護措施進行科普,可通過制作拍攝環境保護紀錄片、舉辦環境知識公益講座等方式,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②可通過環保部門官網、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大眾媒體及時播報象明彝族鄉區域自然環境變化發展情況,公布環保方案和措施,讓當地企業、居民及時把握環境治理動態和相關政策,保證其知情權,號召居民更新環保理念,及時行動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環境,積極配合環境治理政策,以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山區環境綜合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在山區環境綜合治理中,要樹立“綜合治理”“預防和保護為主”的理念,在整體科學布局指導下,重點解決突出問題,并利用先進治理技術,促進綜合治理效果的提升,保障區域環境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婭蘭.山區水土保持發展現狀與策略[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15):49-50.
[2]蔣良富.基于山區小流域生態修復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20(1):76.
[3]崔伍.沁陽市大力推進北部山區生態環境治理[J].資源導刊,2017(1):40.
作者:普明輝 單位:勐臘縣象明鄉村鎮規劃建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