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環境治理問題

時間:2022-05-21 09:49:40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環境治理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環境治理問題

摘要:農村環境治理是實現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明顯改善,但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污染源復雜,治理難度較大。現階段農村環境治理還存在資金投入不足,制度供給缺失,治理主體單一,盲目發展經濟等困境。進行農村環境治理要以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為準則,加大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強化部門監管,提升民眾環保意識,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

關鍵詞:生態文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農村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隨之產生的生產和生活垃圾處理難的問題也日益加劇,成為抑制美麗鄉村建設的難題,如何有效治理農業農村環境問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文明構建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農村環境問題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從原來的“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窘狀到如今的“村村建立垃圾池,戶戶鋪設排污管”,農村環境逐漸向好的態勢發展,但由于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污染源復雜,治理難度較大,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大力加強農村環境問題治理力度,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一、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源分析

現階段,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必要的設施技術支撐,農村的環境污染現象愈發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生產污染

我國在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農業生產方式仍處于大量依靠化肥、農藥來增產增收的粗放生產階段,由于缺乏測土配方等必要的科技手段,盲目施肥過量,農作物不能完全吸收,大量的化肥、農藥殘留物滲入土壤和水體,直接導致了土壤酸化、土質層變薄、肥力下降,水體發黑變臭,使得農產品質量下降,糧食安全受到威脅。雖然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較高,但對于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技術水平有限,收割作業時達不到秸稈還田的質量標準,農民為了耕作方便,往往采取就地焚燒的方式,造成農村局部地區空氣環境的污染,也危害到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此外,畜禽養殖糞污、農作物地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的隨意丟棄,也造成了水質和土壤的污染。

(二)工業排放污染

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大政方針下,大量的工業企業逐步向農村轉移,帶動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農村環境承載力受到極大挑戰。據數據顯示,中國農村地區的工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且分布較廣,大部分制造業規模小,運營資金有限,缺乏對工業污染排放的技術和設備改造,加之農村地區政策環境寬松,對環境監管力度不強,農村工業企業沒有污染排放達標處理的強制管控,加之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撐,工業生產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空氣、溝渠和土壤中,這些工業生產廢棄物中甚至含有毒性物質和微量的重金屬元素,給農村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

(三)農民生活污染

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農民的消費水平明顯提升,但由此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如塑料垃圾、廢舊電池、廚余剩菜以及各種洗涮污水等,這些垃圾和污水如果隨意丟棄和排放,不僅會妨礙農民的日常生活,降低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阻礙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近年來,各地區積極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統一建立村級垃圾回收站,收集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戶戶鋪設排污管道,農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顯的好轉,比以往更加整潔干凈。但是目前,由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都還相對薄弱,處理方式以焚燒和簡易填埋為主,這種處理方式很容易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還會因填埋使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增加。農民生活污水大多未經標準化處理被排放到就近的水體中,對區域水源造成污染。農村的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加與如何有效治理之間還存在著矛盾,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探尋更有益的途徑,強化對農村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

二、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下農村環境治理的困境

在“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指導下,建設環境宜居美麗鄉村正在各地如火如荼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進行農村環境整治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制約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的困境,主要表現在:

(一)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改善是一項長期復雜性工作,需要持續大量投入才能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如果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和長效保障機制,農村污染治理將會因資金短缺而成為“應景工程”。在生態文明社會構建背景下,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中央財政部門也針對農村環境污染設立專項治理資金,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得到了逐步地改善,但是由于中國農村占地面積廣,面源污染情況嚴重,治理難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許多農村地區由于資金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難以緩解污染日益加重與有效治理之間的矛盾。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大,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資金難以滿足需求,依靠政府單一的財政資金支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

(二)制度供給缺失,監管力度受阻

制度體系建設是農村環境污染有效治理的保證,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應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使制度體系成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約束機制。目前國家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主要適用于城市地區的污染防治,對于解決農村污染問題缺乏針對性,且許多條文過于籠統,對農村污染治理沒有具體的執行標準。關于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還是空白,由于法律制度的供給缺失,雖然許多農村地區建立了地方環保機構,但環境監測和管理人員對于環境破壞監督不力,執行力度不強,收效甚微,農產品的生產質量沒有設定嚴格的標準,市場上的化肥農藥銷售無人管控,不能從源頭上控制農村環境污染,因此急待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和執行力度。

(三)治理主體單一,民眾參與意識淡薄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以“村民主體、激發動力”為基本原則,建立多主體聯動治理機制。但長期以來,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依靠政府單一主體來貫徹執行環保政策,往往會因人力不足等無法在短期內完成治理目標,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改善的事實證明,單一主體治理方式不適應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現實要求。城市地區對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大,民眾環保意識強,許多城市居民自發組成環保志愿者團體;而農村地區,由于農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知度低,加之缺乏必要的媒體宣傳普及和引導參與機制,造成大部分農民群眾對環境保護態度淡漠,意識不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不明確自身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責任擔當,將環保簡單歸納為政府工作任務,因此在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過程中出現“角色缺位”現象。

(四)盲目發展經濟,生態考量欠缺

黨中央強調要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但這一宏觀戰略并沒有明確的實施要求和考量標準,一些農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在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為了完成脫貧攻堅的短期目標,實現農村人口的早日脫貧,過度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忽視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容量。鄉村的自然資源被無節制的開發,農民為了增產增收,濫用化肥農藥,大面積的山林、河流因經濟發展需求遭到破壞,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盲目引進能源型、資源消耗型產業,以重工業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沒有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沒有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底線約束力為準入標準。這種以透支生態環境來獲取經濟增速的方式卻是難以長久,不利于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下農村環境治理的對策

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堅持以增強民生福祉為核心,推動形成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共享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形成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助推美麗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一)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注入

進行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保障。面對當前政府資金投入有限的困境,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是很有必要的。其一,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中央政府要切實考慮農村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適當增加對地方政府的環保資金投入,設立環保基建項目資金、環保技術改造項目資金、環保產業技術研發資金等,統籌規劃資金用度,以有效推進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治理進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鄉村。其二,地方政府要根據地方經濟情況,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此外,要將中央環保專項資金落到實處,合理調配資金,加強農村垃圾處理、排污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環保技術的改造和創新。其三,通過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比如降低稅收、減少銀行貸款利率以及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社會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到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來,形成社會力量協同治理的良好氛圍。

(二)完善制度體系,強化監管力度

現實表明,法律和制度才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環境治理的可靠保障。要想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和改善,必須建立長效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首先,制定和完善農村環境治理的法規制度。“有法可依才能有法必依”,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需要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來保障治理的效能,政府職能部門應針對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特殊性,進行覆蓋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處理、農業生產污染以及工業排放污染的全國性立法工作,并修改完善既有的農村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刪改不合理之處,細化、量化操作性不強的條例。地方政府部門應根據立法的相關規定,結合轄區農村環境污染的狀況,制定地方性法規,確保每一項生態治理工作的開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建立農村環境治理的監管制度。通過建立農村環境治理監管制度能有效約束農村企業和村民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行為。一方面,可以從污染源上控制,實施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管控體系,設定排污許可證和排污收費制度,嚴格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制度等,用以防范和控制污染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以追責和懲戒的方法嚴厲處置污染行為,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巡查力度,對于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要進行徹底的責任追究,并根據損害程度給予罰款、責令整改、取消生產經營許可等處置,以此警示企業和個人要嚴格遵守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最后,加強農村環境治理領導責任落實制度。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如果職權定位不清晰,很容易出現工作推諉和扯皮現象,從而影響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效率。地方黨委作為領導者,要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落實責任擔當,要明確界定地方黨委對農村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并劃定相關工作內容,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和綠色產業發展指標納入其年度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有效提升農村環境治理的效果。

(三)加大宣傳教育,構建多元主體治理格局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農民群眾的多元力量共同投入,才能助力鄉村建設,實現生態文明社會構建的長遠目標。首先,政府主體要當好生態“引路人”。政府在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更是宣傳引導者,民眾對農村環境治理的參與度,需要依靠政府的宣傳和教育。可以利用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媒介向大眾普及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強化人們知法守法的意識,樹立對自然的敬畏心理,此外還要對民眾開展廣泛的生態文明教育宣傳,采取多樣化的宣傳方式,如張貼圖畫標語、舉辦環保文藝匯演、宣揚典型模范事跡等,通過這些方式潛移默化的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自覺做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其次,社會主體要當好生態“助夢人”。社會主體是實現農村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環保企業和環保志愿者組織等,他們的積極參與能搭建政府、企業和村民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實現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合作。環保企業可以提供清潔、環衛等專業技術服務,政府部門因技術缺乏或人力不足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與環保企業合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環保企業自身的環境處理科技化和專業化水平也不斷提升,能為農村環境治理提供針對性服務,提升環境污染治理質量和效率。環保志愿者組織由熱衷于環保事業的群眾自發組成,他們會定期深入農村,對村民進行環保知識教育以及環保技能培訓,也能及時向社會傳播農村環境治理的成效,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最后,農民群眾要當好生態“守護人”。農民是農村環境治理的參與者,也是農村環境的“守護人”,只有這樣農村環境才能得到長久維持。村民要轉變觀念,意識到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重要性,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主體作用,積極參加環保知識培訓,學習科學的種植方法和養殖技術,規范自身的日常生產和生活行為,自覺維護農村環境的優美。同時,還要提高對環境保護的監管意識,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安全。

(四)統籌規劃發展,嚴格環境準入規定

進行農村環境治理,必須改變唯GDP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綜合考慮本地的資源特色、環境優勢以及產業基礎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規劃農業產業的發展。第一,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農業的生產要堅持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自然資源的差異,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域,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農則農。對于山川、河流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要著重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對于農業種植區域,要提倡有機農產品生產,利用廢棄農作物制作有機肥料,減少對工業農藥、化肥的使用,從而生產出更多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第二,建立工業園區,嚴格環境準入規定。城市工業向農村的大量轉移,雖然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由于沒有實行嚴格的管控制度,也引起嚴重的污染問題。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工業園區,對入園工業企業嚴格執行環境準入規定,禁止不符合區域發展規劃、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節能減排等標準的項目入駐園區,限制能源型、資源消耗型產業的發展,大力提倡企業更新工藝和設備,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開展清潔生產。

參考文獻

[1]劉旭東.農村環境治理的中國語境與中國道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4):201-203.

[2]伏森,陳懷遠,林文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研究[J].鄉村科技,2020(02):110-113.

[3]馮曉燦.多中心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01):42-43.

[4]黃懿.淺析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及對策[J].能源與環境,2019(05):66-70.

[5]羅福周,李靜.農村生態環境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演化博弈研究[J].生態經濟.2019(10):171-176.

[6]張芷婧.農村環境治理中的農民主體性探究[J].農業經濟.2019(09):94-95.

[7]張玉林.農村環境結構性困境與治理危機[J].中國鄉村發現.2018(01):44-50.

作者:趙保海 鄭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