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撤并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
時間:2022-11-12 03:07:41
導語:鄉村撤并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程度及效率的提高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礎工作。文章通過梳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撤并前后的不同表現,重點剖析了撤并后農村公共服務提供商面臨的困境,并就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治理路徑。
一、鄉村撤并前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撤并前的農村雖然經受了市場浪潮的沖擊與裹挾,但是其文化供給仍建立在本村內部熟人社會的基礎之上,并且維系著村莊內部自身特有文化的生長及本村村民對低層次公共文化的消費。歸納來看,撤并前村莊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村莊內部擁有獨立的文化機制。村莊不僅僅是農民生活的聚居地,也是農村文化滋生和繁衍的來源地。農民生于斯,長于斯,通過世世代代的更迭形成區別于他處的獨有文化生態。村莊環境若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其內生的文化屬性也就會慢慢凸顯,進而形成村莊內部社會化活動,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具有某種特有的文化習慣。(二)村莊范圍內的熟人社會底色。在市場化浪潮的席卷下,如今的農村已然不是費孝通先生當年描述的鄉土社會。但由于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具有的顯著的封閉性、穩固性,身處村莊內的人際交往半徑仍非常有限,有限的人際交往又較為注重交往質量和頻次,這就形成了具有熟人社會底色的農村人際文化。(三)本村自有文化設施仍具效用。無論建設質量高低,村莊內有其供應內部成員所用的文化設施,如村廣場、戲臺子、抑或是道路交錯的空曠地帶。村莊成員出于習慣等原因,三三倆倆聚集于此、聊天說地。通過彼此的交流、拉家常,村民大量的無用時間就可以得到有效使用。縣鄉一級的設在村莊的文化基站,雖然存在運作低效、人浮于事的情況,但仍發揮著基層黨建和行政組織的文化宣傳作用。
二、鄉村撤并后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鄉村撤并之后,農村文化生活呈現出新的樣態。從原來平面式的生活轉向“城市”一般的縱向生活,從熟悉的村莊遷往不甚熟悉的中心村或者建制鎮,農民無論是經濟生活方式還是心理活動方面都承受著巨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鄉土記憶層面上原鄉概念的瓦解、世俗生活層面上“農民上樓”后原有的庭院生活方式消逝、傳統文化層面上出現了斷裂和難以接續、人際交往層面原有的熟人社會底色徹底淡去。這些出現的新樣態導致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基礎悄然改變,具體體現在:(一)傳統文化從村莊獨有到合村無有在鄉村撤并的過程中,部分村莊原有的傳統特有文化經受了撕裂甚至面臨消亡的結局。有些村莊主體為使其文化不消逝,在撤并之后選擇聯合中心村鎮共建其特有文化。失去了原鄉獨有的場域及農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景象,共建文化就沒有建立的根基,保留下徒有形式的表演失去了真正的靈魂,因此被撤并的村莊文化難免會經歷獨有到共有到無有的過程。植根鄉土的內核文化在去鄉村化的村鎮中越發淡化,即便保留下來的更多是作為符號意義的特色和品牌,某種程度上這種被升級和政績化的包裝,已經脫離了文化本身對生活的引導,而變為一種僅供觀賞的特色產品而已。特別是原有的村落、河流、民居、古樹、宗祠等等物質和非物質的記憶,可能因為世代居民的離開,而被工業化農業的大潮沖洗,瞬間蕩然無存;而成為新村鎮的居民后,其生產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傳統技藝和價值觀念將不被承認或失去“用武之地”。某種程度上,對新環境和生活的適應,根本上是對文化和社會的適應。具體到每個個體就是被認可、被接納、被尊重,自我認同、獲得自尊和融入“社區共同體”的過程,外村人的原有不同多大程度上被照顧,還是被強制“統一”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二)人際交往從熟人相處到陌生人競爭。村莊的文化模式之所以能夠產生就是在于農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和總結。因此,人際交往模式對于形成文化模式起到重要而潛移默化的作用。鄉村撤并后,一方面被撤并的村民離開故土轉移到新的土地上,面臨新的生活方式和陌生的人群,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適應,心中會有一些聲音“我們來了新地方,人家原來村里的人會不會欺負我們?”;另一方面原住村民面對大量的搬遷移民,除了初始的排斥之外心中還會嘀咕:“他們得了不少政府的補助或者補償費吧。”在心理維度上,新搬遷村民和原住村民就展開了較量與競爭。另外,在公共的教育、水電、醫療衛生、環境治理等方面是否做好了足夠的資源配套,原有的資源未必能滿足增加了的人口規模需要,這也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可忽視的問題。(三)村級文化活動從中心式參與到邊緣性試探。在村民文化生活中,被撤并的村民往往很難融入原住村民的活動之中。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鄉”,不同的風俗成為村民之間在文化層面的無形屏障。被撤并村的村民由于見識、心胸等原因往往對于與原鄉文化類似但形式上有別的文化活動充滿質疑,不愿意主動參與到村莊合并后中心村主導的文化活動中去,村級文化活動很難調動多數村民共同參與,這就造成了村莊內部因文化而生的割裂。鄉村撤并后,本就脆弱、割裂的農村社區參與情況進一步惡化。被迫“上樓”的村民疲于應付每天的生計,由于之前半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被打破,農民被動接受小城鎮的生活價格支出,為了補貼生活有些村民要走原路回原來的耕地勞作或者活進市鎮擺攤設點,這就使得村民人之為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割裂。村民不能有更多的閑暇進行文化消費,而始終處于一種精神緊張的狀態。(四)村級文化建設從積極組織到消極等待。鄉村是鄉村結構重組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山東省兗州市新兗鎮寨子片區考慮到鄉村撤并的順利實施,讓新村保持五套村級組織,在“遷村并點”初期確實起到了加快新村建設步伐的作用,但隨著建設的深入,有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這種管理模式導致在村民日常組織活動中仍以原有村為單位,遷移村民與原住村民往來困難,阻礙了村民融和程度與進度。在新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方面,仍以原村為主,導致新村公共服務主體缺位。該鎮政府撥給中心村20萬元用于新村文化廣場建設,但到遲遲沒有開工建設,因為他們認為建了綠地廣場其他村的人也可使用。由于村級組織沒有及時調整,很多村莊僅僅是空間上的合并,村民在心理上沒有完全融和,遷移村民還沒有建立起對新村的認同感,原住村民對遷移村民還有較強的排斥感,鄉村社會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三、鄉村撤并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路徑選擇
(一)以村民為主體,健全社區參與機制。鄉鎮撤并主要目的之一是規范鄉鎮管理、促進鄉鎮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5]鄉鎮公共治理尤其是象鄉鎮撤并這樣的大事中,建立健全鄉鎮居民的民主參與機制、擴大居民參與,向居民多宣傳、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可以讓群眾清楚地了解撤并鄉鎮的利弊,更好的保證被調整鄉鎮工作的開展,也可以讓群眾樹立大局意識,對鄉鎮各項建設能做到心中有數,消除隔閡、促進融合、增強居民對鄉鎮行政體制改革的心理認同。(二)多元主體參與,有效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首先,基層政府應因勢利導,制定具有一定代償機制的鼓勵政策或“杠桿撬動”激勵政策,引入市場機制。其次,建立農村文化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目前農村的一些文化社會組織由于發展程度、管理水平等問題,還只是自發階段,結構較為松散,缺乏拓展經驗,有的體育社會組織還普遍處于“三無”狀態。最后,還要引導村民參與體育治理,培育村民的自治能力。(三)保護村莊特色文化,形成農村文化生態多樣性。建設生態宜居的農村,其中的應有之義就是保護農村生態的多樣性,尤其是被撤并農村中不乏有傳統文化深厚、極具保護意義的古村落。保護村莊的文化傳統,實質是在保護村民長久以來存留下來的文化習慣,貼近其真實的文化生活才能真正滿足其文化服務的需求。這是責任型政府的應有義務,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體現,有利于使鄉鎮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四)強化公共服務,建立新型服務型基層政府。黨的提出,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鄉鎮政府要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根據鄉鎮工作性質和實質,及時更新行政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為重點,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民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韋惠蘭,謝文斌.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困境”的思考——以甘肅某茶葉專業化村為例[J].生態經濟,2010(06):86-90.
[2]李同升,庫向陽.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其演變分析——以寶雞市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2000(03).
[3]蔡輝明.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均等化的制度設計[J].老區建設,2008(10).
作者:姚韋克 單位:長治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
- 上一篇:農村金融服務改革成效評價研究
- 下一篇: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與實施分析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