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文明
時間:2022-04-25 02:49:28
導語:淺析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文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滯后的原因
1.市場經濟體制亟待完善。生態文明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源于市場體制本身不完善。具體從生態環境資源優化配置來看,市場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其一,生態環境資源由于產權不存在或不安全,導致人們的預期不足,引起廣泛的短期行為;其二,生態環境資源沒有形成市場或市場競爭不足,沒有價格或價格偏低,使市場價格機制在發揮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上表現不出或不完善;最后,環境資源利用及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不確定性和短期計劃會使人們在依賴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活動中,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和當代人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從而導致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后果,造成了生態文明建設滯后。2.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目前,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低,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對于相當多的農村居民來說,“生態文明”仍然是一個并不熱悉的詞匯,生態文明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是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錯誤的消費觀念。比如說使用難以降解的一次性方便飯盒、使用污染嚴重的單沖程摩托車、使用廉價的含磷洗衣粉;受長期生活習慣的影響,至今還有砍伐林木用作炊事燃料的情況。另據權威統計機構的研究分析,超過1/3的農民不知道農藥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65%的農民不了解青蛙、灰喜鵲等蟲害天敵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知識,84%的農民超過規定標準劑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此外,農民環境保護法制觀念薄弱也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不斷宣傳,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有所提高,但部分農民和鄉村干部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把被發達地區或者中心城區淘汰的污染嚴重的企業作為招商引資項目盲目引進,允許城區產生的建筑、醫療等垃圾轉運進入自己的山林和田地進行堆放、用來填河、填湖,將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傾倒在本鄉山林之中,未作任何無害化處理,隨意露天堆放,生態環境憂患意識十分欠缺。3.生態環保管理體制不順。中國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由中央、省、市、縣四級構成,主要負責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鄉鎮一級普遍都沒有設立行使環境管理職能的機構,通常由一名副鄉長分管,設一名兼職的環保管理員。隨著中國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國土、規劃等實行垂直管理以后,兼職的環保管理員名存實亡,鄉鎮及村組的環保工作陷入停頓,而各市縣環境行政部門由于中心城區環境管理任務繁重,工作重心都以中心城區為主,也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使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相對薄弱。這種城鄉二元化環境管理格局尚未發生改變,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另外,農村環保投入嚴重不足。一方面,農村鄉鎮可支配的收入有限,難以承擔治理環境所需的工作經費。另一方面,全國各地的環境污染治理資金多年來主要使用在城區內大型公用設施和大中型重點工業污染企業上,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老企業污染治理方面,對郊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也局限在城鄉結合部的環保項目上,幾乎沒有什么其他投入。加之國家和地方對城郊環境治理方面并無任何特殊優惠政策,導致郊區環境治理和環境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或根本沒有投入。4.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在資源稀缺條件下,生產方式是影響生態環境能否持續得到保護的決定性因素。資源集約型的循環生產方式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的排放量,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外生力量;傳統的粗放式生產則作用完全相反,有時還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在單純追求農產品產量上升和收入增長的目標驅動下,農村的化肥施用量正在逐年增加,化肥已經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國化肥用量就占世界總用量的1/3強,位居世界之首。同時,中國也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農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從1990年起,中國農藥生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而且,中國使用的農藥中高毒農藥品種仍占相當高的比重。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受到嚴重污染。每年春夏之交,蔬菜生產進入病蟲害高發季節,蔬菜用藥次數增加,個別農戶在蔬菜上使用禁用農藥,違規使用限用農藥,導致蔬菜農藥殘留檢出超標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我省各地每年都有因食用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引發的中毒事件,有些甚至導致了群體性中毒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脅社會穩定。在盲目追求GDP的口號下,許多工藝陳舊、設備簡陋、能耗高、污染重的化工、造紙等企業,存城鎮中難以立足,利用農村環境管理力量薄弱和農民致富心切,紛紛下鄉進村。因此,鄉村企業多為電鍍、印染、造紙、化工、煉焦、煉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業。從企業本身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污染防治設施,鄉村企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無力承擔污染治理費用。此外,中國鄉村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哄而上,沒有配套的技術經濟政策引導,具有盲目性和隨機性,呈現“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目前,鄉村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農村、農業和農民作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受害者;另一方面,農民、農業作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部分制造者。因此改善和保護農村環境要對癥下藥,針對產生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根源尋求綜合對策。1.引導廣大農民和農村干部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探索農村生態觀念的樹立,其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實現農民和農村干部從傳統單純追求農業的經濟產值向追求農業生態價值觀念轉變,從而樹立農村新的生態價值觀念;實現農民知識結構的轉型和農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對農民形成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民自身生態意識的強弱對整個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過教育、宣傳等多種方式,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態、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并成為自覺行動,摒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轉變;倡導生態消費模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觀;使生態文明理念在生產、科學、社會活動中深入人心,人人參與生態家園建設。加強農村環境教育,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特點,因地制宜,實施不同的教育。2.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唯一的出路就要求我們轉變和創新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將生態環境概念納入農村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中,控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求農村經濟增長過程具有“無污染、無公害、無損于子孫后代”的三無標準,達到有利于人類、生態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資源永續利用和有利于生產和消費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有利于”長遠目標。目前中國農村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方式即小農生產方式,在技術水平、生產規模、質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諸多方面都已很難達到目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很難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已經到了必須進行變革的時候。這就要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一些地方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行“生態家園”的復合經營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清潔農業體系(即無公害農業體系、綠色生態農業體系、有機農業體系)等都取得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雙贏效果。3.完善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在現階段,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依然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各級政府及其相關的職能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履行職責。然而,中國的環境保護在一些官員眼中一直是發展中的次要問題,為了所謂政績,一些地方以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GDP增長數字,造成環境日趨惡化,人民的健康受到影響,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一是城市各級環保部門要逐步把工作重點從中心城區擴大、延伸到郊區鄉鎮。要將城市近郊及邊遠鄉村地區納入全市環境保護規劃范圍,確定郊區環境保護的目標、措施及實施步驟。改革目前環境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各區環境管理機構,可建立直屬市環保局的環保派出機構,對外來污染企業要從環保“三同時”管理上嚴格審批把關,防止污染轉移。加強郊區農村環境監察和污染控制工作,特別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投訴、污染糾紛等事件要加大現場處理和督察力度。擴大城區環境監測的范圍,掌握郊區的環境質量現狀,為有針對性地提出環境治理的措施提供科學的數據資料。二是還應考慮在理順環境行政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堅決實行生態環境質量地方行政領導責任制。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列為對本地各鄉鎮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推動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對于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良好貢獻,使轄區生態環境在任期內得到切實保護或者得到明顯改善的行政領導,要給予應有的表彰和獎勵;對于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的同志,要依照法律法規嚴肅查處,情節特別嚴重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三是各級財政要加大對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對流域、重點企業以及影響面大的污染要優先爭取列入市、區治理計劃。采用污染企業為主,市、區、鄉鎮適當補助的方式積極治理污染。并通過項目申報,向國家和省里爭取環保資金,解決流域性污染問題。農村生態文明制約農業持續發展、威脅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擾亂農村社會穩定、加劇三農矛盾,從而嚴重妨礙與制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多方面積極尋求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的綜合對策,既要求政府大力宣傳,各職能部門加強管理,也要加快農村居民認識上的進程,以實際行動落實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建設一個風光秀麗、寧靜和諧、興旺發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本文作者:劉魏文工作單位:中共岳陽市委黨校
- 上一篇:漫談生態文明構建的誤區
- 下一篇:刑法功能推進生態建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