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支持下的農村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04 04:04:08

導語:中國金融支持下的農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金融支持下的農村經濟論文

一、研究綜述

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國學者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面均有所描述。部分學者從農村居民收入的角度出發,研究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譚燕芝通過實證分析提出,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影響不顯著,〔1〕但華志遠通過協整分析發現,農村貸款的增加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而農村居民儲蓄的提高則起到抑制作用。〔2〕在探究中國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方面,謝瓊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政府主導特征導致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張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負向影響,〔3〕而趙洪丹則認為,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金融規模和農村金融效率均具有負面效應。〔4〕在區域層面,趙洪丹等通過分析認為,長春市農村金融嚴重抑制了農村經濟發展,〔5〕但劉榮剛通過對山東省農村經濟和金融數據的實證分析后提出,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深化水平則呈現反向作用。〔6〕此外,還有部分學者通過研究國外農村金融體系對農村經濟的支撐作用,提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值得借鑒的地方。鄭良芳認為,美國在政府農貸機構、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系統的合理分工值得中國借鑒,〔7〕張堅則以印度農村金融改革為例,提出中國應擴大農村金融機構分布、發展農業保險和加強農村金融法規建設。〔8〕綜上所述,中國學者均認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并且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整體歸納后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研究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上,通常以農村經濟總量或農業經濟增長指標代替經濟發展指標,而單一指標不能全面描述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第二,對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結果不一致,對二者的相互作用有著較大的分歧。第三,對農村經濟轉型的農村金融支持研究文獻極少。基于上述問題,本文擬從農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結構三個角度描述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從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農業政策支持、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鄉協調發展等多角度出發,提取農村經濟發展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與金融發展指標的實證分析模型,考察農村經濟轉型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農村經濟轉型的金融支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二、實證分析框架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的實證研究框架主要分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運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從經濟發展水平、農村民生改善、農村政策支持、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鄉協調發展五個方面設定指標,指標的選取原則主要是依據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政策制度著力點和前人的農村經濟發展評價體系研究,最終獲得農村經濟轉型綜合指標。然后,運用VAR模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轉型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從農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結構三個方面構建農村金融發展指標;另一方面,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方差分解等實證分析方法描述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轉型的支持狀況,考察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和農村金融結構指標對經濟轉型的作用及影響程度。1.指標設定在充分考慮相關指標代表性以及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將以三級指標體系構建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在中國農村金融發展指標的選取上,主要參考Beck和Levine〔9〕對金融發展指標的歸納總結,并結合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選取了金融深化指標(FIN-SIZ)、金融效率指標(FIN-EFI)和金融結構指標(FIN-STR)。農村金融結構指標為農村非正式金融信貸規模與農村貸款余額之比。阮素梅通過研究界定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表現為農村居民個人之間、個人(含私營企業)與民間金融組織之間的貨幣型借款融資,〔10〕李海峰在分析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形成邏輯中指出,農村非正式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固定資產投資上,并以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為依據提出以農村居民個人固定資產投資的68.37%估算農村非正式金融規模。〔11〕本文對農村非正式金融信貸規模采取同樣做法。2.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包括基礎數據和分析數據,基礎數據采用1992年~2012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為能夠綜合反映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情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的金融支持作用,所以對農村經濟轉型指標的因子分析過程將不詳細贅述。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ET)的因子分析結果為:通過因子分析最終提取了一個公共因子,即農村經濟轉型指標(ET),累計可解釋14個三級指標中82%的變動情況;計算得到的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36>0.5,Bartlett值為595.91,P值趨近于0,說明提取的公共因子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最終構建為一個變量,該變量可有效代表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數據。

三、實證分析

1.平穩性檢驗

對中國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和農村金融發展指標(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結構指標)的ADF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上,ET、FIN-SIZ、FIN-EFI和FIN-STR均為非平穩變量,經一階差分處理后,所有變量均為平穩序列,表明ET、FIN-SIZ、FIN-EFI和FIN-STR為一階單整序列。

2.Jonhamson協整檢驗

利用Jonhamson協整檢驗判斷各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考察各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在5%的置信水平下,對農村經濟轉型指標、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結構指標的Jonhamson協整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水平上,變量之間存在3個協整關系,可以確定農村經濟轉型指標、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結構指標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3.VAR模型估計

利用VAR模型考察ET和FIN-SIZ、FIN-EF、FIN-STR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通過檢驗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2,結合AR根的倒數圖表顯示,所有單位根的倒數均在單位圓內,確保了模型滿足穩定性條件。回歸結果為:ET=-0.187813+0.81881ET(-1)-0.264079ET(-2)+0.059254FINSIZ(-1)+0.131494FINSIZ(-2)+0.075454FINEFI(-1)-0.177456FINEFI(-2)-0.267143FINSTR(-1)+0.460685FINSTR(-2)(1)通過對回歸結果的顯著性檢驗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FIN-SIZ、FIN-EF和FIN-STR的第1滯后項均通過檢驗,FIN-EF和FIN-STR的第2滯后項未通過檢驗,說明上述三個變量的短期變動會引起農村經濟轉型水平的波動,但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轉型水平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存在差別,這與中國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不平衡、金融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有很大關系。

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在確定了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的前提下,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經濟轉型與金融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相互影響的方向。表4為農村經濟轉型指標與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結構指標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水平下,農村金融深化指標、農村金融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結構指標是農村經濟轉型的Granger原因,農村經濟轉型水平是農村金融效率水平的Granger原因,說明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轉型有著顯著的影響。

5.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本文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描述三個農村金融發展指標與農村經濟轉型指標的動態關系。農村金融深化水平的波動對農村經濟轉型有著顯著性影響。當對農村金融深化指標施加一個沖擊后,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從第1期開始迅速攀升,在第5期沖擊效應達到峰值,此后沖擊效應減弱并最終趨于平穩。這說明以農村存貸款余額、農業保險保費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衡量的農村金融深化指標對農村經濟轉型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農村存貸款余額和農業保險保費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農村的消費和投資水平,生產性投資水平的提高無疑會帶動農村經濟轉型水平的優化。農村金融效率水平的波動對農村經濟轉型的影響并不顯著。當對農村金融效率指標施加一個沖擊后,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在第2期迅速達到峰值,在第3期達到負向峰值,并且這種波動反應極小,最終沖擊效應逐步減弱并趨于0。實證結果說明,由農村貸款余額和農村存款余額之比表示的農村金融效率水平對農村經濟轉型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反映了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單一、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種類單一和農村金融機構資源配置能力效率低的問題,農村金融機構在面向農村農戶和鄉鎮企業的資金需求時,仍然以傳統存貸業務為主,〔12〕金融產品多樣性嚴重不足,并且在資金配置上,農村金融機構為滿足風險性和盈利性原則,致使農村信貸資金大量流出,弱化了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農村金融結構水平的波動對農村經濟轉型有著顯著性影響。當對農村金融結構指標施加一個沖擊后,農村經濟轉型指標在第6期達到負向峰值,然后逐漸上升并趨于平穩。農村非正式金融的發展在法制建設上仍不完善,目前農村非正式金融的發展是以缺乏有效監控和犧牲風險控制為前提的,〔13〕導致農村居民和鄉鎮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和風險不可控,對農村經濟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從圖3也可以看出,農村金融結構指標對農村經濟轉型的影響一直都是負向的。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方法可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圖4是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結果。

四、結論

通過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轉型關系和影響作用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第一,中國農村金融深化程度、農村金融效率水平和農村金融結構與農村經濟轉型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和短期波動的關系。第二,農村金融深化程度和農村金融效率水平的提升對農村經濟轉型具有正向的作用,而農村金融結構對農村經濟轉型具有負向的作用。第三,農村金融深化水平和農村金融結構對農村經濟轉型變動的貢獻更大,農村金融效率水平對農村經濟轉型變動的貢獻極小。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轉型既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存在抑制性作用,所以在注重農村金融發展總體規模的同時,應注重調整農村金融結構,提高農村金融效率。第一,應注重農村金融總體規模的發展,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分布,通過基層網點建設延伸農村金融服務范圍。第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優化農村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農村經濟領域,在以市場主導的前提下,增強政府和政策的引導功能,正確引導資金流向農業、農村,提高農村存款向農村貸款的轉化能力,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能力,實現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多樣化。第三,引導和優化農村金融機構結構調整,規范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的法制建設,充分發揮監管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能,有效控制非正式農村金融的風險,著重研究非正式金融機構的合理性,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的非正式金融模式給予政策、法律上的鼓勵和支持,實現農村金融機構設置多樣化,堅持發展與規范相結合的發展路徑。第四,加強對農村金融的政府支持力度,借鑒美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經驗,從政府、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三個方面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財政獎勵政策,發揮財政引導作用,組織開展對農業項目的銀團貸款,充分發揮中國金融機構資源配置功能,更好地服務于“三農”領域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中國農村經濟轉型和發展。

作者:黃海峰李銘工作單位: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