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與農村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15 10:39:54

導語:水利工程與農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工程與農村經濟論文

一、目前農村水利水電工程面臨的形勢

1.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目前,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改善,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實現穩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村的產業結構也處在不斷調整當中,由原來的傳統式、粗放式的農業經濟向集約型、市場化、產業化和商品化方向轉變。之前農村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主要要求其增產,因此水利設施只需要能夠滿足糧食作物的生長就可以了。但是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除了種植糧食作物之外,還要種植蔬菜、瓜果、花卉等經濟作物,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農村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原先那種只滿足作物生長的水利工程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農村新型經濟的發展了。還有就是,市場化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民為了取得更好的市場效益,各自調整自家的產業結構,使得農村地區產業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統一調整、統一調度,這樣以來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就會面臨著諸多問題。

2.農村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于水質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當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利用之前的水利配套設施開展水產養殖業,水產業對于水源水質的標準要求更高了。水質如果不好,水源被污染,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將會遭受嚴重打擊,農民的利益就會受損。目前的農村地區的水質條件還不能為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強農村水利水電工作,把握好重點,掌握好方向

農村水利工作要圍繞“一個目標”,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目標,利用“兩大優勢”,即水資源優勢和水務一體化優勢,確立“三個協調”,即安全、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四個體系”,即防洪保安、水環境保護、水資源配置和農業灌溉安全體系,發揮“五個方面作用”,即提高產業層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觀水平、提高水資源科學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今后,農村水利建設的重點是防洪除澇、節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區治理以及農村水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推廣有效益的技術項目,搞好技術示范工作。

1.增強水資源保護意識,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由于我國粗放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不少地區還在沿用之前的農業發展模式,沒有水資源的保護節約意識。要在農村地區普及水資源知識,加大水資源保護節約的宣傳力度,使得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農村每家每戶都具有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大力倡導建立節約型社會。政府在制定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與規定時,要充分考慮到農村水資源的制約因素,逐漸轉變粗放農業時的管理思路,由之前的供給管理轉向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逐步實現需求管理。

2.積極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由于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大力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使用節水灌溉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良好可持續發展,控制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農民支出,有利于保護節約農村地區的水資源,提高農業生產力,進而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必須把推廣節水灌溉放在農村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節水灌溉知識的普及,大力建設節水灌溉配套設施,積極推廣滴灌、噴灌技術。

3.加大農村水環境治理力度。近年來,由于農村地區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亂推亂放,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村的水環境遭受了嚴重的污染,河流水質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質量。再加上農村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惡化了農村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倡導建立中國“美麗鄉村”,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

4.要加強農村水利服務隊伍的建設。要加強農村水利站的管理工作,增強水利工作者的服務觀念,提高水利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水平。鄉站人員事業經費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計劃,并通過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再下撥到鄉站。要實現事企分開,精簡鄉站事業編制人員。鄉鎮水利站要向制定規劃、監督建設、經營管理轉變,加大水利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水平,盡快實現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分離、綜合性服務和專業性服務相結合、科技性服務和指導性服務相協調,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5.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水利的認識。怎樣做好農村水利工作,怎樣實現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是我國農村水利工作者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從思想上、意識上對農村水利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和認識。要想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使得水利配套設施能夠適應農村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新發展、新跨越。要結合農業發展要求與農村實際,引進先進的水利設備和技術,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指導農村水利工作的開展,加快傳統農村水利向現代農村水利的轉變,實現農村水利的新飛躍。

作者:張龑單位:貴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