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

時間:2022-09-14 03:30:24

導語: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

【摘要】如何處理以上種種亂象,成了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攔路虎”,文章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原則,重點探討新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問題。

【關鍵詞】農村生態治理經濟協調發展

早在2005年8月考察浙江湖州安吉時,提出了“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社會發展理念。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生態治理的六大理念,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此六大理念是對關于生態治理的科學總結和概括,為新農村的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明的方法和路子,是對當下廣大農村地區和諧發展路徑的引領與燭照。文章將結合農村生態治理現狀與成因、農村生態治理的科學設想以及農村生態治理應與經濟協調發展共三個方面,重點剖析和展望廣大農村地區帶來的鄉村巨變。

1農村生態治理的現狀與成因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取得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對著諸多生態治理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唯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當前我國很多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總的說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水土污染、空氣污染、良田被占用等,接下來重點論述其現狀及成因。11.1水土污染水土污染是水污染與土壤污染的總稱。水污染主要表現在農村飲用水與灌溉用水的污染,我國中部和西部基層鄉鎮為了快速發展本地經濟,盲目地從東部地區引進一些化工、造紙、陶瓷生產與電池制造等類型的企業,一些企業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進而出現未建設廢水再處理中心或者是廢水排放標準未達標等現象,有時甚至會出現工業用水偷偷排入河道與地下等違背道德、違反環境保護法的惡行。除此之外,農業種植過程中夾雜著農藥、化肥的濫用,土壤污染也逐漸走進污染防治專家的視野。水污染與土壤污染是相輔相成的,一些地區用污染水進行土壤灌溉,勢必會造成糧食、土壤和地下水的多重污染。11.2空氣污染農村地區的空氣污染主要表現在人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的堆積、燃燒植物秸稈等方面。傳統的農村廁所被稱為“旱廁”,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污水排放系統,長期堆積就會產生相應的空氣污染;而生活垃圾的堆積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缺乏必要的垃圾處理經費與運輸車輛,長期堆積也會造成空氣污染。燃燒植物秸稈等現象雖然在許多農村地區已經嚴令禁止,但由于天干物燥等原因造成的森林和秸稈自燃等情況時有發生。11.3無序占用耕地農村土地主要分為宅基地與耕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基層鄉鎮為了發展養殖經濟,允許一部分人通過申請和批復在耕地地面上建設雞舍、豬舍等建筑附著物,隨之而來的便是無序的小搭小建用以占據更多的耕地,產生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層政府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監督,更缺乏長遠的鄉村規劃視野,是與倡導的“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理念相違背的。基于以上生態治理的現狀,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未能全面看待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價值所在,進而導致了人與自然環境未能和諧相處的情景。此外,部分農民的思想意識還比較狹隘,小農經濟發展思維仍占據主體大腦,錯誤地認為“破壞生態,古已有之”,這種自我麻痹的觀念令人震驚,倡導綠色鄉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設想應大力推行。

2農村生態治理的科學設想

農村生態治理應重在外因與內因兩方面下功夫。“外因”除了表現在政府的外在監督和執法力度的增強外,更重要的是加大農村生態治理經費投入。“當前,政府生態責任的培育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然迫切的問題,必須從立法、服務、宣傳、執法四維角度來強化政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責任,從而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2]當下農村正在進行的“廁所革命”可以視為政府生態責任的具體體現。“內因”則主要表現在基層官員與農民思想的理念更新,應加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宣傳,科學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口號和主張,集中概括為“山水相依”“林田輝映”“氣物相宜”三個方面。“山水相依”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兩者相互依存,水來源于山的孕育,山可以視為水的母親;此外,山的清秀得益于水的滋潤,水又可以視為山的美容師,山與水的關系可以凝練為基層政府與農民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其二,兩者就像嘴唇與牙齒之間的關系,山的毀壞注定會帶來水源的破壞,水源的污染也會使山的靈秀(美感)喪失,所以說,只有“山水相照”,才能山清水秀,這是一個辯證關聯的哲學命題。“林田輝映”追求的是空間的合理布局。無論地勢復雜或者平坦,樹林和農田相映成趣的美好體驗始終是中國傳統文人追求的美好盛景,“林田輝映”的生態分布為農村生態旅游合理布局做好了鋪墊。“林”包括山林包括地林兩種,在注重經濟屬性的同時,根據“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要側重打造極佳的旅游審美體驗。“田”也可以遵循上述效應,在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同時,兼顧審美功用,大力營造“林田相映”的空間審美觀。“氣物相宜”可以視為一種生態與審美相結合的內在態度。“氣”重點強調的是空氣的清新,“物”重在表現農村各種物質載體的井然有序與耳目一新。清新的空氣除了“廁所革命”之外,更需要污水排放系統的合理完善,同時加大禁燒秸稈法規宣傳。“物”的竟然有序突出表現在房前屋后的清潔和衛生,也表現在耕地的合理利用,杜絕無序開發和占用耕地。氣、物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需要人們自覺的尊重、維護和保護。

3農村生態治理應與經濟協調發展

農民依然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工人階級天然的同盟軍,地方政府千方百計使農村和農民富裕起來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的,是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讓廣大農村群眾走上生態和諧發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他們才是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為了更好地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當前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要和經濟建設同步,實現協調發展。”[3]農村生態治理應做到與經濟協調發展,基層政府不能為了政績,強力杜絕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發展;也不能為了經濟發展,毫無顧忌地引進“污染”企業甚至于從制度上放松對這些企業的監管。農村經濟發展絕不能走破壞生態環境之路,而應重在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應做到協調發展。協調發展重在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古人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認知,是當下社會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展現。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在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人們常說的“農、田、牧、副、漁”等元素可以簡單勾勒出農村地區和諧共生發展的常態。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需要科學的方法論。第一,政府強化督導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制定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對違反相關法律的企業和個人,追究其相應的民事賠償、行政和刑事責任。第二,改變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采用政府主導、公司參與、農戶勞力入股的形式壯大新農村經濟體,創新物流運營模式,開辟多樣化致富途徑。第三,鼓勵有條件的農村青年致富創業,改變一貫出外打工思維,把就地創業作為新的致富理念。第四,發展科技農業。科技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切實改善土壤質量。第五,做實新能源的充分利用。大力發展沼氣能,充分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新能源。

4結語

“農村、農民、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民思想理念的更新,使他們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層次見解和內核。當代農民應站在歷史的轉折點與歷史前沿,科學看待經濟收入與生態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系到億萬人民的福祉,杜絕“竭澤而漁”的狹隘思想和觀念,高舉科學發展觀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旗幟和理念,為子孫后代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梁靜:我國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探究[J],農業經濟,2018(3).

[2]劉純明、余成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生態責任培育的四維策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2).

[3]史雯婷: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9(6).

作者:劉蘭芳 單位:林州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