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教育論文:小議波蘭農村教育的改進
時間:2022-01-23 11:04:14
導語:波蘭教育論文:小議波蘭農村教育的改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烏云特娜工作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提高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波蘭農村教育結構性改革的重任在地方政府上,農村地區面臨的社會經濟和教育結構性問題的挑戰比城市更加嚴峻。盡管波蘭農村地區從國家獲得的教育補助金較多,在教育設施更新和擴大方面的投入甚至高于城市(見表1),但由于農村教育自身收入較低且獲得家長的贊助較少,與城市相比,仍然面臨著資金匱乏的困難。資金匱乏的問題在基礎教育上顯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國家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地方政府很難得到國家的教育補助金;另一方面,國家又強制地方政府對那些愿意將6歲孩子送到小學學習的家長負責,而相對于城市家長而言,農村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又相對貧乏,所以農村地方政府面臨著更大的財政壓力。在城市,所有6歲兒童的父母都愿意將孩子送到小學讀書,而農村不愿意送孩子讀小學的家長超過10%,這導致了城鄉孩子在接受早期教育方面機會不均等的問題。為了城鄉孩子受教育機會的均衡,農村6歲的兒童應該接受小學教育,應該鼓勵農村家長將5歲的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小學預備班的教育。波蘭政府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以解決教育不均衡的問題,規定所有6歲兒童必須接受小學預備班的教育,借助教育助學金等教育資助方式讓所有6歲兒童登記注冊學習。通過縮減工業工程和計算機等學科領域的教育財政支出(減少3.6%),將城市的普通教育支出減少約3.3億(這部分資金相當于很多農村或郊區普通教育資金的1/3),這些節省下來的可觀的資金投入于農村基礎教育中,為農村6歲兒童提供了較為充裕的教育助學金[2]25。此措施對農村各地區的基礎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農村6歲兒童都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通過這種支助方式,農村兒童的入學率增加了11%,減輕了農村關閉小型學校和解聘教師的壓力。波蘭政府部門對教育資金的再分配,不僅使教育均等化問題得到改善,而且提高了已有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而城市的基礎教育也未因此而受到明顯的影響,因為城市的家長一般都擁有更好的能力以私人的方式為基礎教育作貢獻。在農村5歲兒童入小學預備班學習的問題上,波蘭教育部已拿出具體計劃,以保障5歲兒童進入小學預備班學習簡單的加減法并接受專業教師的培養。波蘭現階段農村擁有5歲兒童20萬名,其中15%的兒童將有機會在該項目實施第一年進入預科班學習,另外15%的兒童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相繼進入,直到75%的兒童進入小學預科班[2]27。該計劃的實施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依賴于農村教育管理智慧,即農村教育的發展借助相鄰城市的發展(據1999年波蘭教育部統計,為了讓農村教育的發展接近城市教育,國家政府將城市收入的30%用于農村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采用就近救濟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減少農村基礎教育學校的數量,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該項目的實施,以促進農村教育的優質發展,即通過經費投入和提高教師質量,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質量。
適度關閉小規模學校,實現地方政府財政分配高效益
為了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波蘭通過關閉部分小規模學校和充分利用已有資源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無論從長遠還是短期來看,關閉小規模學校的問題還有待商榷,因為這樣做可能會產生兩種矛盾:一種是因財政問題導致的地方政府和國家政府之間的矛盾;另一種是因學校關閉問題導致的地方政府和家長之間的矛盾。由于波蘭農村各地區分布相對分散,再加上人口數量的銳減,為了實現每位適齡兒童都有學上的目標,小規模學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量小規模學校的存在所產生的高消耗和低質量的問題又是非常棘手的,亟待解決。所以,適度關閉部分小規模學校,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學校人數極其少的小規模學校是有必要的。為了避免這樣的做法導致那些地區的孩子面臨輟學的問題,在執行該建議的同時,波蘭政府還出臺了相關的補貼措施,如對那些因關閉本地學校而需要到外地讀書的學生給予物質上的資助和經費上的補貼,使其能順利實現轉學,同時,也將關閉部分學校所節省的資金用于集中學校教育的經費投入上,以提高這些學校的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質量。此外,波蘭政府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一方面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地處偏遠地區孩子的交通問題??傊?,適度關閉部分小規模學校的同時,還應將節省的資金用于諸如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和集中學校的教育投入上,將盡最大努力緩解那些因關閉本地區學校而上學受阻的學生和家長的困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所有適齡兒童“有學上”、“上好學”的教育目標。
完善農村中等教育系統,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波蘭農村中等教育基本被城市取代,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首先,由于農村孩子基本在農村地區接受基礎教育,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使農村和城市的基礎教育在設施和教學質量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城鄉孩子所接受的基礎教育的質量是有明顯差距的。而進入中等教育后,城鄉孩子處于同樣的教育環境中,面臨同樣的升學壓力和就業競爭力,這對農村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另外,中等教育機構一般不會考慮根據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設置中等教育課程內容以及課程類型,而是會按照國家教學大綱安排教學活動,而國家的統一規定主要參照的是城市的教育現狀,所以農村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存在困難,容易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受挫,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養成一些其他不良的習慣。而那些進入城市就讀中等教育的農村學生,在外語、計算機等方面與城市孩子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容易產生厭學、逃學甚至退學的情形,這與國家鼓勵所有學生參加中等教育、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的初衷是相悖的。鑒于中等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波蘭政府提出若干措施:首先,將中等教育學校分布在農村和城市?;A教育條件好的農村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城市中等教育學校,與城市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和面對同樣的考核標準。而對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農村學生,專門設立一所或者幾所中等教育學校,各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大綱兼顧城市和農村的實際教育現狀,以實現農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逐漸過渡。學生在加強基礎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學習一些新的與社會實際相接軌的知識,使其畢業后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的壓力,增加其就業的機會。波蘭政府還倡導相關就業單位對這類學校的畢業生采取一些優惠政策,如提供崗前培訓的機會,使其通過學習縮小與普通中等教育的學生的差距。另外,對于中等教育孩子的升學問題也有所優惠,實行對特殊地區的孩子給予加分或優先錄取的政策,使愿意繼續深造的孩子有機會參加高等教育,以在學習中不斷提升知識素養和社會價值。波蘭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注重出資鼓勵建立一些先進的培訓機構,對于那些缺乏現代技術知識(如計算機技術等)的農村孩子予以培訓和教育,使其在課外時間參加基礎性的現代技能培訓,進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弱勢地區孩子的就業和升學壓力,增強其學習工作的信心,最終不僅有利于他們的個人發展,也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其次,波蘭教育部和人力資源部根據國家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綜合考慮所需人才的數量和種類,確定了國家職業教育的招生和專業類型。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在考慮國家建設需求和本地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地區每年的職業教育招生數量和專業類型,注重依據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專業類型。第三,各個專業設有專業的教育設施和教師,并且成立專門的職業發展指導中心,對孩子們選擇專業進行科學的指導說明。這有利于孩子在參加中等職業教育、選擇相關學習專業時更加科學合理,在遵循自己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將以后的就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行綜合考慮,不僅有利于自身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將所學專業技能運用于實踐中。第四,建立“農業學校”,培養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即將學校的教育工作與農村的現實發展需要相結合[3]10。波蘭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發展“農業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設立上,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學習相結合,以理論知識學習為輔,農業技能學習為主,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學生的農業知識技能;在理論知識學習上,以國家規定的統一教材為學習資料,而專業知識教材則根據當地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現狀編寫;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上,主要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鼓勵當地農資企業和“農業學?!毕嗷ズ献?,農資企業為“農業學校”學生的教育和實習提供教育基地,而“農業學校”的學生則可以更加方便而有效地參加實踐工作,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增強學習的效率。這不僅節省了“農業學校”的教育資金消耗和實習基地建設的消耗,也方便了企業尋找合適的人才,有助于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企業文化的興建。波蘭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其農業正由以資源為基礎的傳統農業向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轉變,而轉變的關鍵在于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波蘭國家重視農村教育,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進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已成為波蘭整個國家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