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遠程教育機制的現狀與路徑探析
時間:2022-11-25 10:51:40
導語:農民遠程教育機制的現狀與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政府觀念落后政府觀念落后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受到小農思想的影響,他們大多認為農民僅須從父輩那里學習種地技能就行了,因此,農民遠程教育完全是多余的,甚至農民教育也完全是可有可無的,在他們的意識里“農民培訓”僅僅是“政績考核的一項內容”,“作為一項行政任務”,他們“只希望在培訓結束之后能夠向上級做出匯報”,“只愿意在數據上做文章,應付了事”。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習慣于傳統的農民教育培訓,認為課堂教學,或者面對面交互式的面授教學才是農民教育的正規模式,而且,對于長期從事農民教育工作的地方政府而言,從事起來也輕車熟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他們或者將農民組織成教學班,采取課堂教學的形式,請有關專家講授,講授內容由政府與專家,或者培訓機構商定;或者將農民組織起來,采取現場講授的形式,講授內容一般選擇當地農民關注度比較高的內容。在上述情況下,地方政府很難產生激勵農民遠程教育的意識。
三是部分地方政府雖然接受農民遠程教育這種教育形式,也認識到了農民遠程教育能夠起到減少地方政府工作量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調研不足,對這種教育形式的動力機制認識不深,常將農民遠程教育的動力來源理解為上級政府的投入和遠程教育機構的組織,因此,并不清楚如何采取正確的激勵措施推進農民遠程教育事業的發展。
2.政府過于重視物質激勵政府過于重視物質激勵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物質激勵是政府最容易想到、最容易操作的激勵方式。最容易想到是因為物質激勵是激勵方式中最為常見的重要方式,最容易操作是因為這種激勵方式一般采用財政轉移支付,遠程教育機構組織實施的方式即可實現,政府不需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發動和組織。
二是地方政府沒有問責的壓力。從目前來看,雖然農民遠程教育是政府的職責,但是,政府不履行,或者不充分履行,也不會受到相應的問責,沒有壓力,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就難以產生積極探索創新動力機制的動力。
三是對物質激勵的消極影響認識不足。一般而言,過于重視物質方式而偏廢其他激勵方式,會造成激勵機制缺乏平衡,難以使激勵方式之間形成有效互動,可能導致激勵作用逐漸弱化,甚至不僅不會起到激勵的效果,反而會導致拜金主義、金錢為上思想在各參加主體中蔓延的情況發生,即有物質激勵,我就做,沒有,我就不做,或者少做。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一些地方政府顯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3.激勵對象未涵蓋參加的全部主體農民遠程教育由政府、培訓機構、農民和其他參加主體四個部分組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農民參加遠程教育的積極性較低一直是農民遠程教育推進的最大阻礙因素,已經成為了農民遠程教育的主要矛盾。如何提高農民參加的積極性,自然而然成為了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然而,僅將農民作為激勵對象,未涵蓋其他參加主體的做法卻是不妥當的。因為,從農民的角度考慮,政府提供的遠程教育項目,雖然有的有支助,有的甚至是免費培訓,但是,培訓對其提升技術水平、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作用非常有限,農民仍然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很難有效利用從培訓中獲得知識創業;“即使”有的農民有“承擔投資風險”的勇氣,并將培訓中所獲得的知識“投入農業生產”,“但是散戶經營的農民抗風險能力又普遍較弱,一旦生產投入失敗極有可能血本無歸,甚至失去原有的生活質量”。從政府工作人員的角度考慮,花費大量時間、人力、物力,開展耐心、細致的工作以提高農民參加遠程教育積極性的做法,完全是吃力不討好,因為,即使成功,對政府工作人員而言也不會獲得實質上的激勵。從遠程教育機構的角度考慮,全力做好農民遠程教育工作的確能夠起到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資源、鍛煉師資隊伍、提高遠程教育機構聲譽的作用,然而卻很少有遠程教育機構能得到政府的長期資金支持和后續保障,這種不確定性使遠程教育機構難以將農民遠程教育作為全力建設和發展的項目。從其他參加主體的角度考慮,支持農民遠程教育事業,并為參加遠程教育的農民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不但會為自己增添風險,而且并不會為其帶來適當的收益。
二、完善農民遠程教育動力機制的對策
1.政府應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當前,政府應從三個方面思想解放、更新觀念:
一是要突破小農思想的影響,樹立加強農民遠程教育的新觀念。實施農民遠程教育是國家實現教育公平、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解決“三農”問題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農民遠程教育并非農民自己的事情,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二是要突破傳統教育的籬笆,樹立多種教育形式兼容、重視遠程教育的新觀念。農民的確有接受“教育培訓”的“強烈需求”。然而,調查顯示,“農民對參加培訓的地點,56%選擇在村里,37%選擇在鄉鎮,7%選擇到縣里學習,總體上有93%的農民只愿意在鄉鎮范圍內接受培訓”;“在培訓周期的農民意愿方面,要求每次培訓2-3天的占到77%以上,每次培訓時間為1天的占13%,每次培訓時間在4-7天的占8%,而選擇7天以上的只有2%”。這說明采取較長時間集中培訓,或者將農民送到縣級以上城市進行培訓的做法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這與我國當前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縣級以上的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現實有很大的矛盾。遠程教育由于具有在受教育者和教育組織之間相互分離的情況下實現農民教育目的的優勢,正在逐漸成為農民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
三是要破除將農民遠程教育動力來源理解為上級政府的投入和遠程教育機構的組織的舊觀念,樹立建立科學的動力機制的新觀念。農民遠程教育的動力來源與傳統教育形式有很大不同,在農民遠程教育中,基層政府的激勵政策并非可有可無,地方各級政府應加強調研,找準著力點,建立適合本地特點的科學的動力機制,更好地推進農民遠程教育事業發展。
2.政府應完善激勵形式當前,政府應從兩個方面完善激勵形式:
一是從激勵內容的角度來看,應將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有機結合。按照馬斯洛(A.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生理、安全、社交(感情)、尊重、成就等五個層次的需求構成,當低層次需求滿足后,高層次需求才會成為人的主導需求。隨著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農民的需求已經開始向求知、求富、求樂方向發生本質轉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遠程教育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其他參加主體的需求也在向更高層次發展,即社交(感情)、尊重、成就需求已經成為農民遠程教育各參加主體的一種基本需求,因此,對農民遠程教育各參加主體情感、尊重、成就需求進行激勵,必將對激勵農民遠程教育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因此,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過于關注物質激勵的做法,將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從激勵作用的角度來看,應將正激勵和負激勵有機結合。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激勵強化理論認為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們的行為。因此,政府應將正激勵和負激勵有機結合。例如對安心、認真學習,在遠程教育結束時獲得培訓證書的農民,政府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配套扶持;對農民遠程教育工作出色的政府工作人員則給予職務晉升激勵;對農民遠程教育工作出色的培訓機構在財政和其他政策上予以扶持,反之,則減少對其從事農民遠程教育的扶持力度,直至取消其培訓資格;對農民遠程教育工作提供支持的其他參加主體,可在稅收和其他政策上應予以激勵。這種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雙向激勵能夠起到恩威并施,賞罰分明的作用,能夠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真正效果。
3.政府的激勵應涵蓋各參加主體政府應從四個方面將政府的激勵涵蓋各參加主體:
一是繼續探求激勵農民參加遠程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措施。農民參加遠程教育積極性較低仍然是當前開展農民遠程教育的最大阻礙因素和主要矛盾,當前政府應在繼續創新激勵的形式上下足工夫,使對農民的激勵措施更加科學,更加有針對性。
二是應探求對起主要作用的政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激勵的措施。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熱心主導農民遠程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果沒有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激勵措施,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政府內部就很難獲得應有評價,甚至得不到平等的職務晉升機會,那么,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熱心主導就不可能長久。
三是應探求對遠程教育機構及其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激勵的措施。遠程教育機構雖然有投身農民遠程教育的積極性和良好愿望,然而自身終歸要受利益限制,他們大多關注投身農民遠程教育能否賺錢、能否持久,如果培訓機構在盡心參加后,卻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甚至在賠本賺吆喝,那么遠程教育機構就不會長久盡心參加。如果遠程教育機構工作人員在農民遠程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肯定性評價,其盡心參加的積極性就會受挫,影響農民遠程教育的實施效果。
四是探求對其他參加主體進行激勵的措施。對其他參加主體進行激勵,有利于提高社會對農民遠程教育工作的認同度。例如,在稅收和財政上給予接收參加遠程教育并合格的農民的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能夠很好地促使他們改變對農民遠程教育的態度。
作者:周安敏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基層電大工作辦公室
- 上一篇:人社局工資科工作思路
- 下一篇:工資科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