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主體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時間:2022-12-29 10:21:43
導語:基于提升主體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家對于學生的主體性認知的缺乏,使得教學與培養活動中,還未能達到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影響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首先從提升學生主體認知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繼而從農村小學語文的角度,提出相關可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主體認知;小學語文;合作學習;任務教學
相較于城鎮教育,農村教育相對滯后,特別是在學習資源上,農村的教學資源并不像城鎮教育中有著開放與多元化的環境。農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是基于平常課堂上的學習,自身再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學習的狀態與辦法,對于低年級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伴隨著學生的成長、知識結構的提升,學習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特別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銜接著學生未來語文學習基礎,更是對學生的知識面、學習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提升其主體認知的教育基礎,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主體認知對于農村小學語文的重要性
(一)教學模式發展的需要。過去的傳統農村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往往是基于PPP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課堂核心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大多數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授課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教授相關的文字、語言、詞句、文體與表達方式,以學生掌握相關語文知識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過度放大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的作用,學生往往只能夠跟著教師的教學流程來進行學習。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結構化地學習相應的知識,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應用也是較為機械。這種情況在農村小學的高年級語文教學當中更為常見。語文作為文科課程,不僅僅是學習基本的語言與文字,更是對博大精深的文學內容進行解讀與建構,逐漸形成學生自我的文學知識體系,構建語言的靈活用法。而關注學生的主體認知提升,主要是要將課堂的主體性讓渡給學生,構建出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當中,教師為學生創造開放的教學環境,學生不是被動地進行學習,而是作為課堂的主人翁,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當前的教學模式發展中,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提升主體認知則是在此背景下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突破口之一。[1](二)課程改革的需要。在當前的國內教育發展中,對于小學的教育目標正在進行新課程的改革與試驗,意在通過新課改,實現與提升對于學生的全面深化培養。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地位非常重要,關系著學生未來的整體發展。在新課改當中,提出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當中也提出了語文作為實踐性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通過簡單的程序化教學與結構化教學模式就能夠達到培養的目的,而是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化參與,發揮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積極性才能夠達成目標。因此,通過提升學生對于自我學習的主體認知,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培養效果,從而達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三)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需要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構建世界觀與價值觀。過去的應試化教育,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使得教育往往是一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自我成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在當前的教育發展中,更是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提升學生的主體認知,能夠讓學生逐漸構建起對于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與教育效果。[2]
二、提升主體認知下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途徑
(一)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過去的教學都忽視了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認知,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要圍繞著學生的發展來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進行構建。具體而言,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往往只圍繞著固定的教學大綱來開展,作為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預習活動,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預習,通過預習獲得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開展相應的教學調整,以開展適應學生的教學安排。(二)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在培養與提升學生的主體認知中,具體地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開展應用。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安排相應的合作學習任務來強化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如合作閱讀教學,以課堂閱讀為合作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引導,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向學生明確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個人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其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小組內重要的成員。對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積極配合的學生,教師要通過鼓勵與引導,讓其逐漸加入到小組內,建立起與小組內成員的積極協作關系。學生按照閱讀任務來完成所負責的內容,收集相關的閱讀材料,一來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當中培養學習的主動性,二來能夠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積累其對于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學習的主體認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3](三)開展任務型的語文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的培養主體認知,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任務引導,任務型的語文學習模式則是一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安排需要較大精力投入的學習任務,如針對課外閱讀文本進行閱讀,撰寫個人閱讀報告,形成報告匯總并上臺總結發言。具體而言,可以針對文本閱讀任務安排閱讀任務、計劃與報告的具體任務。在任務階段,教師給予學生相應的閱讀任務與要求,要求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文本閱讀,做好任務的準備工作。計劃階段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最重要階段,學生按照大框架下的閱讀任務來進行文本閱讀的解構,形成閱讀報告。在報告階段,教師安排學生對自己的閱讀報告進行總結與分享,培養學生外在的語文交流能力。通過任務型的學習模式,以培養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在農村小學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任務型的學習模式能夠最大化地實現對于教學資源的應用,以達到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呂海瑛.樹立課改新觀念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對小學語文開放式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21(8):24-25.
[2]曹紅霞.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文存閱刊,2019(009):82.
[3]蘇琳園.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作者:許金榮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武溝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