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金融服務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11-12 02:45:16

導語:農民工金融服務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金融服務問題與策略

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指有承包土地但依靠工資收入生活,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戶籍人員,包括在本地縣域鄉鎮企業就業(離土不離鄉)和跨地區外出務工(離土又離鄉)人群。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民工群體不斷壯大,至2018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88億人,農民工已成為支撐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城市建設與繁榮的生力軍。本文從農民工群體特征出發,結合廣西農民工工作實際開展情況,分析其金融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并就此提出工作建議。

一、農民工金融需求與供給的理論分析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農民工金融需求中的應用。1.農民工金融需求的三個層次。要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首先要了解農民工對金融的實際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在不同的階段需求會有所不同,體現一個由低層次需求到高層次需求的漸進過程,也是一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漸進過程。該理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律,在農民工金融需求中也適用。農民工金融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產品需求、服務需求以及關系需求。產品需求是金融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儲蓄、支付結算、信貸、保險等方面。金融作為特殊服務行業,市場的產品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務需求是高一級層次的需求,包括服務環境、服務態度、服務獲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服務需求往往會與產品需求相結合;關系需求則應被看做是金融需求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即農民工客戶在獲得了稱心如意的產品、享受了舒適的服務基礎上,若能同時擴大社會關系網,獲得穩定的關系,將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2.農民工金融產品需求的三個層次。產品需求是農民工金融需求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初級的需求,深入分析其產品需求便于我們選擇農民工金融供給模式。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主要分為本地的(離土不離鄉)或返鄉農民工,即輸出地農民工,另一種是異地來的(離土又離鄉),即輸入地農民工。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層次劃分為金字塔式的3個層次:生存需求、發展需求以及特殊需求。對于輸出地農民工而言,技能培訓、就業保證金、創業資本視為生存需求;而后的子女教育、生產經營、理財等為發展需求;偶然性的金融知識、醫療、討薪等權益保障作為特殊需求。對于輸入地農民工而言,就業前費用、技能培訓、就業保證金等為生存需求;其次就業后的住房、儲蓄、匯款、創業等為發展需求;與輸出地民工一樣,知識提升、保險、討薪等權益保障為特殊需求。兩類農民工各階段需求動機的不同,在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金融需求準確把握的基礎上設計的金融供給模式,都更能適應個體的實際需求。(二)影響農民工金融需求和供給的因素分析。供給決定于需求,農民工的金融需求受不同地域、不同階段、不同特性及不同文化層次等因素影響,金融機構對農民工的金融供給間接的受其群體特征左右。1.農民工流動性是影響其金融需求與供給的最主要因素。流動性主要針對跨地區的務工(離土又離鄉)人員而言,流動周期影響其金融產品需求,先是就業前開支包括路費、技能培訓等,而后是儲蓄、匯款、住房、理財等,再者就是醫療、子女教育、討薪等權益保障需求。流動性特征對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影響則明顯地表現為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貸供給失衡。無論是勞務輸出地還是輸入地的金融機構都因為農民工居無定所、工作經常更換、隱匿性較強,無法對借款人進行有效監控而拒絕放款。目前能享受信貸服務的農民工,除了部分離土不離鄉或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外,還有少數在外務工經商多年的有固定住所或經營場所的個體戶。因此,改進銀行與農民工之間的客戶關系、增強二者的信息溝通是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的關鍵。2.農民工個性差異導致其金融行為的多元化。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相對低,對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認知度相對淺,往往不知道銀行除了存取款還能為他們提供其他幫助。不同的農民工個體由于外出或融入城市時間長短、收入水平、勞動技能以及文化水平各有不同,導致了其金融需求和獲取銀行支持的能力有較大差異。銀行應加大宣傳提高農民工由于知識匱乏對金融服務的認知性。

二、農民工金融服務現狀及問題

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近年來,無論是政策部門還是銀行機構在推進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和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創新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和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而言,由于農民工自身特征與銀行的門檻要求、信息不對稱等,農民工的金融服務問題主要表現為信貸滿足率低、產品設計缺乏針對性、各部門工作合力不足導致的金融供需失衡。(一)農民工金融服務宣傳推廣力度不夠。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已開展近五年,但各項惠農政策、各種金融知識和創業理財意識并未全面深入普及。對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的宣傳廣度和力度還不夠,這些扶持政策未做到家喻戶曉,民盡皆知。(二)農民工貸款風險成本與收益不對稱,不良率高。就廣西情況看,涉農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民工貸款對象主要有:符合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條件的城鄉婦女、不享受財政貼息但符合金融機構貸款條件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包括外出務工人員和返鄉創業人員)。且通過小額擔保貸款途徑的農民工貸款額度一般在5到8萬之間,貸款申請資料眾多、手續繁瑣,幾萬元的貸款要經團委或婦聯、勞動、銀行等部門的審批,金融機構管理成本較高,利率收益相對其它貸款低,信貸員營銷主動性欠缺。(三)農民工金融產品較少,針對性創新不足。據調查,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放款對象都是本地農戶外出務工人員,作為輸入地機構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融資服務相對較少。處于社會較底層的農民工承貸能力不足,限制了該類產品的創新。貸款主體本身文化知識就不高,很難接受高端金融服務。農民工普遍參保意愿不強、參保險種不全、參保率低,導致部分農民工出現因病返貧、因傷返貧、因失業返貧的現象。

三、結語

綜合農民工金融服務供求理論及地區農民工金融服務現狀,本文得出以下結論及建議,對探討改進農民工金融服務、加強銀行機構金融創新、緩解金融供需失衡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金融機構缺少針對農民工的信貸產品形成農民工金融供求失衡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流動性引發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其次是群體待遇低造成的微利性與銀行風險收益原則不符。要解決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作者:郭敏 單位:廣西金融電子結算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