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研究
時間:2022-11-12 02:47:58
導語: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需要政府引起重視。受農民自身局限性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突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不單單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幫助,農民、社會、政府三者需要相互聯系,共同努力。政府與失地農民之間,體現的是政府保障失地農民的就業權利;社會與失地農民之間,體現的是就業供需的自由雙向選擇的關系;政府與社會之間,政府制定服務支持和法規政策,社會需要遵從,同時社會反饋信息給政府,輔助政府服務支持和法規政策的制定。
一、失地農民就業狀況
農民失去土地之后,不再依靠土地休養生息,要想生存下去,獲得生活的保障,必須要有其他工作支持。然而在現實中,由于外界原因和農民自身存在的局限,在失去土地之后,失地農民并不能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失地農民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第一,失地農民從農村進入城鎮,給城鎮的就業帶來問題。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意味著失去了工作,大量的失地農民進入城鎮尋找工作。失地農民的大量涌入,補充了城鎮崗位空缺的同時,給城鎮的就業帶來了壓力和挑戰。第二,失地農民身份的徹底改變給自身就業帶來困難。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需要時間融入城鎮生活,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城鄉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和磨合,給失地農民的就業增加了困難。第三,與農村富余勞動力、城市中下崗待業人員、往屆和應屆高校畢業生相比,失地農民受到的學校教育、勞動培訓更少,加上沒有工作經驗,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不清楚,使得失地農民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就業弱勢地位。當失地農民選擇就業崗位時,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多從事低收入、低勞動技能、低文化素質的崗位,如保姆、環衛工人、建筑小工、手工業流水線等工作。第四,失地農民的就業層次低,就業的高流動性、低穩定性的特點決定了享受到的社會保障權益差,權利難以實現。第五,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代替人工,使得低腦力勞動者、流水化工作者容易被崗位淘汰,機械化生產帶來的企業崗位縮減,工人失業的風險變大,失地農民在這一趨勢中無能為力。
二、失地農民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政府重視度不夠。政府應該承擔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主體責任,然而政府重視度不夠,使得失地農民的就業更加困難。對失地農民而言,政府在就業保障中負有主體責任,責任缺失會妨礙失地農民與政府就業權利保障和被保障關系,政府沒有盡到就業保障的義務,失地農民的就業權利沒有得到保障致使失地農民在就業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和盲目性,造成自主創業和自主擇業雙重受阻。對社會而言,政府和社會存在的交互式服務關系出現問題,政府的職能定位存在偏差,不能有效利用社會反饋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信息,對勞動力的市場供給和需求偏差進行矯正。(二)失地農民自身能力不足。失地農民由于個人能力不足造成就業擇業的困難,而造成失地農民個人能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失地農民的勞動技能欠缺、失地農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低、維權意識不強等。受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當失地農民的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維權意識弱,法律觀念不強,處于勞動維權的被動局面。另外,失地農民獲取就業信息的能力有限,方式有限,渠道單一,通過血緣和地緣就業關系網是主要的就業渠道,本村在外勞動者的介紹是一大途徑,對現今通過網絡找工作的接受程度低。失地農民的個人能力是決定其就業自由選擇的重要因素,個人能力不強,束縛了失地農民的就業自由,同時制約了就業權利。(三)失地農民的政府購買就業培訓體系不完善。政府購買公共就業培訓服務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方法,但目前我國政府購買公共就業培訓服務體系仍不完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政府經費的投入有限制、就業培訓機構的安排自由度大、組織間溝通不協調。所以,政府購買就業培訓體系的不完善影響了政府、社會和失地農民直接的交互關系。培訓體系的不完善,失地農民真正的培訓效果難以保障,對失地農民的個人技能、就業效果也難以提升。
三、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分析框架
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參與主體包括政府、培訓機構和培訓對象,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是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資金提供者、培訓項目組織者和監管者,但區別以往,政府是具體培訓項目的購買者而非提供者,政府直接向就業培訓機構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或者直接發送培訓券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自由選擇就業培訓項目學習。各類公共就業培訓中心、技術學校、私人培訓機構等資質認定合格即可成為可供選擇的提供者。作為培訓對象的失地農民,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政府指派的就業培訓服務,可以在眾多就業培訓機構提供的就業培訓項目中選擇自己合適的項目參加培訓,參與政府指定的培訓補貼范圍內的項目不需要直接支付培訓費用,費用主要在購買者和提供者———政府和培訓機構中流動。按照準市場運作的準市場模式或憑單式模式,費用給付也可以是相應的模式。在準市場機制中,政府認定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機構購買服務,并向市場開放招標,培訓機構向失地農民免費提供就業培訓服務,政府根據失地農民的學習情況撥付給培訓機構相應款項;在憑單式模式中,政府發送就業培訓券給失地農民,將購買權交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擁有自主購買權,可以直接向政府招標認定的培訓機構選擇性購買就業培訓服務,政府根據就業培訓機構獲得的培訓券撥付款項。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優點可以從提供者、生產者(委托者)、服務購買者、培訓經費來源、服務提供戰略、公共培訓機構角色、培訓機構間競爭性、(準)合同關系、消費者的選擇權、市場化程度、相對服務質量11個方面體現(表1)。在準市場模式和憑單式模式中,提供者和生產者分離,政府采取公告招標、合同簽訂的方式,培訓機構承擔生產者的角色,政府只需扮演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委托購買者和監管者角色。各類公共就業培訓中心、技術學校、私人培訓機構等通過競爭,資質合格,政府認定可以成為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提供者,和政府一起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培訓服務。培訓對象即失地農民,在準市場機制中,尤其是憑單式機制中,失地農民擁有較大的選擇權,可以拿著培訓券自由選擇就業培訓機構,具有一定的購買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培訓服務的購買者。由失地農民作為就業培訓項目的購買者會給就業培訓市場一定的壓力,促使就業培訓機構改善服務,提供高質量的就業培訓服務。在準市場機制中,政府首先進行公開招標,只要是滿足條件的培訓機構都可參與到競爭中來,政府最終選定一家培訓機構與其簽訂合同,政府成為就業培訓服務的委托者,培訓機構成為者,合同成為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新工具。
四、政府購買公共就業服務的保障機制
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從法律上明確政府在購買就業服務中的責任和角色。雖然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法律,但是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法律法規尚未形成專門統一的體系,所以,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在就業培訓領域體現在宏觀管理責任,不斷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的法律法規,使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工作順利開展、規范化運作。構建多元籌資渠道,提供資金支持。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持續運行需要資金的穩定投入,公共財政的支持是最主要手段。為了確保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保障機制,合理增加公共財政對就業培訓服務的投入。再者,隨著就業與再就業的需要,政府應該積極尋找新的籌資渠道,進行政策優惠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為政府購買提供有益的資金補充。扶持社會組織承接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無法避免低效率。在政府購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中,除政府之外,要積極培育其他就業培訓的社會組織。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是個專業化的公共服務事項,承接的社會組織需要具備高度的專業化和良好的社會公信力,需要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品種齊全,并由此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格局。
作者:臧婷婷
- 上一篇:農民工金融服務問題與策略
- 下一篇:農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新路徑探索
精品范文
1失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