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發展策略

時間:2022-06-01 10:41:34

導語:互聯網農業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農業發展策略

摘要:農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可以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將互聯網技術、思維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無疑會為農業帶來新的機會,注入新的活力。新型“互聯網農業”相比傳統農業,效率更高,產業鏈更長更深,這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模式;優劣勢

1互聯網農業模式

互聯網農業主要是以互聯網作為平臺,運用互聯網的運作方式,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管理、服務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使農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

1.1智能農業模式。以計算機作為中心,對已有的信息進行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于一體的智能模式的建立,使農業的生產環境相對可以控制,這是一種科技含量高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模式。

1.2電子商務模式。目前涉農的電子商務平臺已達到30000多家,其中農產品平臺占到三千家。如“三只松鼠”,其成功秘訣主要是品牌建設成功。其次,“三只松鼠”只做網上銷售,增進與消費者的距離,更加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最后三只松鼠把原材料外包,再進行審查、驗收。準確定位顧客群。

1.3充分的將農業與互聯網二者相結合于一體的產業鏈模式。聯想佳沃將農業的第一二,三產業整個聯系起來,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進生產過程,監控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全過程。佳沃和政府合作去當進行土地流轉,這樣農民可以除了得到流轉土地得到的收益外,還可以去農場工作,解決了當地的剩余勞動力,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2互聯網農業的重要性

2.1促使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產品不能像工業制品一樣進行標準生產,然而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在生產環節去改造農業,實現智能化農業,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檢測空氣中的濕度,溫度,以及農產品的生長狀況再將收集的信息整理輸出,并根據需要做出調整決策,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標準化。

2.2轉變農產品的銷售方式,擴展其銷售渠道的多樣性。互聯網作為一種新技術、新方式,可以將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生產者、消費者聯系起來,讓全國的農產品豐富起來,不會因為地域的差距造成產品滯銷。互聯網創造的電子商務的線上平臺大大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省去了復雜的中間商,也減少了成本,增加了企業利潤。

2.3建立低成本且高效的營銷入口。農產品的生產市場與消費市場之間缺少信息交流,農戶無法根據顧客的實際需要去改善農產品質量,不能及時的和市場實行對接。而農戶或經營者可以根據“大數據”準確定位出目標消費群,從而實現目標。這幾年發生的,蕉農滯銷,西瓜滯銷等通過微博這一平臺,該消息,結果幾天問題就得以解決。

3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

3.1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緩慢。一方面,受自然環境和經濟影響,大多數物流公司偏好于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區,而物流體系在西部地區及偏遠農村發展十分緩慢。另一方面,農產品(特別是生鮮產品)對倉儲物流要求極高,但我國的農業倉儲物流系統不完善,技術不成熟,難以保證生鮮的質量。

3.2農戶整體素質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中高中和大專以上人群大約為55%左右,小學及以下水平的人為10.9%,整體接受能力較低。我國的農民很多都對互聯網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利用、分辨互聯網信息,造成信息浪費。對互聯網接受運用能力較差,能掌握農業新技術的人才更是缺乏。

3.3互聯網農業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隨著的農業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越加關注自己的財產安全,但基本信息的泄露、違約、網絡詐騙等行為常有發生,由于互聯網農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未完善,因此這些侵權違法行為并未得到有效處理,嚴重影響了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發展。

4對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推進人才的培養。懂農業、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對我國互聯網農業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應該利用網絡視屏平臺,專業講師面授平臺開展農業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在職人員進行職業教育培訓。同時在基層大力普及相關知識,積極引導互聯網農業人才的培養。

4.2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到2011年12月底關于互聯網的法律共有23部,其中專門性法律共有2部,占0.20%,行政法規共有51部,占比僅僅5.07%。而且現有的互聯網的法律法國內容較為籠統,不夠細分。很多關于消費沒有確定的法律依據,政府應該積極加快出臺關于農業互聯網的法律法規,讓農業互聯網的運作,實施有法可依,減少糾紛。

4.3建設更加高效、優質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目前我國涉農的電商平臺主要為:一是天貓類的綜合型平臺。二是本來生活網、亞馬遜類的垂直生鮮平臺,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如中國農業信息網,農視網等,提供農業服務信息。建設高質量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為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準確的服務信息,為生產著和消費者提供多種銷售模式。

4.4建設完備的倉儲物流系統。農產品的特殊性需要線下高效,完備的農業物流配送系統,也依賴順暢的交通條件。利用現有的物理配送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實現細化分工,提高整體效率,實現顧客所需要農產品的及時,安全配送。

作者:任亦男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付云.互聯網對農業的五大改造[J].經理人,2014(03):34-37.

[2]魏延安.互聯網農業的三大模式[J].高端農業裝備,2014(02):54-55.

[3]羅保華,張芳.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02):410-411.

[4]葉衛明,廖丹萍.新農村建設下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13722-13723.